摘要: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制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選擇。內蒙古目前處于工業化階段初期,經濟發展對能源依賴性較強,科技創新嚴重不足,投資結構不甚合理,以及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特征造成了內蒙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困境。本文結合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實際,探尋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經濟發展方式 有效路徑
注:本文系內蒙古社科規劃資助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策研究》(項目批號:10C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02年起,內蒙古GDP增速連續八年居全國第一,年均增速高達18.6%,這種高速增長被學者稱為“內蒙古模式”,然而也有學者關注到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經濟質量和效益的不匹配。中國經濟周刊旗下的中國經濟研究院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別繪制了全國各省、區、市GDP含金量排名,結果顯示內蒙古GDP含金量排名倒數第一,經濟發展的數量與質量之間形成巨大的反差。
自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來,這一任務已是全國各地區面臨的現實問題。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困境在哪里?王一鳴(2007)認為,體制約束是形成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的癥結所在。簡新華(2010)認為,技術、勞動力素質、資本和管理等經濟發展條件;工業化發展階段;市場機制、企業制度、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制度和傳統發展觀念是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因素。孫少巖等(2011)認為,工業化與城市化脫節的矛盾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難點,上述研究不僅指出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難點所在,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轉變的對策。但基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各地區面臨的困境也各不相同,內蒙古作為一個地處西部的能源大省,其經濟發展方式也有自己的特點,只有結合現實,選擇切實可行的路徑,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內蒙古經濟發展方式的困境分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涵蓋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資源環境系統和科技系統的復雜工程,因此不能急于求成。當前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特點與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有關。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在研究課題成果顯示:1995-2004年的10年中,內蒙古處于加速工業化階段,但其速度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按照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劃分法,目前內蒙古已經進入工業化階段,但處于工業化初期。因此研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能脫離內蒙古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目前發展階段下的經濟發展特征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困境所在。
(一)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性較強,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能源產業與生態環境矛盾突出
內蒙古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能源的高投入,能源消費一直是內蒙古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何秀萍與賀慧玲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能源消費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的原因,并且在長期內,能源消耗增長1個百分點,將帶動GDP增長0.4566個百分點。1999-2009年內蒙古能源消耗系數一直高于全國水平,只有2004年例外。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內蒙古能源戰略基地的作用更加明顯,擔負著“西煤東運”和“西電東送”的重要使命,對煤炭、電力高耗能產業的投資增加,因此能源消耗系數呈現上升趨勢?!笆晃濉币詠?,國家把GDP能耗作為一項約束性的考核指標,內蒙古的能源消耗彈性系數隨之逐年下降,但與全國及各大經濟板塊同期相比,無論是單位GDP能耗還是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依然較高。從能源消費結構上看,內蒙古長期以煤炭消費為主,對其他能源,如原油、天然氣和水電的消費量非常小。2001-2009年原煤在內蒙古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平均都在92%以上,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70%。不僅如此,高耗能產業特別是煤炭生產和煤電產業的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
(二)科技基礎薄弱,創新嚴重不足,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支撐乏力
內蒙古的科技發展起步較晚,總體而言內蒙古的科技發展與全國和各區域經濟板塊的平均水平相比,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薄弱,科研經費投入嚴重不足。2009年,內蒙古RD全時當量僅為21676(人年),低于同期國內平均水平(73911人年)和其他經濟板塊平均水平。其中研究人員人數,開展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也都低于全國和各經濟板塊的平均值。2009年內蒙古RD經費內部支出僅占GDP的0.53%,遠遠低于全國和各經濟板塊平均水平。此外內蒙古企業研發基礎薄弱,研發能力不強。數據顯示各地區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發平均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梯次排列,這與全國經濟發展的梯級結構相吻合,下列各項統計指標,內蒙古的數據均低于其他各區域板塊的平均值。(表1)
(三)對投資高度依賴,投資結構不合理,使產業升級難度加大
內蒙古經濟發展對資本的依賴性較強,2008年稍有回落,但2009年在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刺激性政策下,則以更大幅度增長。內蒙古的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重分別為73%、70%、70%、68%和77%,遠高于全國和其他經濟區域的平均水平。而且2005-2009年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以第二產業為主,對第一、二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超過全國及各經濟區域的平均值,而對第三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明顯低于全國及各經濟板塊的平均值。這種投資結構一方面與內蒙古目前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位次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這樣的投資結構又進一步固化了這種產業結構,加大了產業結構升級的難度。
(四)收入比重偏低,居民消費不足,消費對經濟發展貢獻薄弱
內蒙古的工資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5年內蒙古工資總收入占GDP比重為10%,此后一直下降,2009年已經降為7.8%,低于全國水平,而同期全國及各經濟板塊的收入占比則呈上升趨勢。內蒙古城鄉收入差距明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從東到西逐步增大的趨勢,經濟越是落后的地區,城鄉收入差距越大,與各經濟板塊平均數據相比,內蒙古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城鄉收入差距也相應影響了城鄉消費水平。2005-2009年內蒙古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為40%左右,而全國平均水平為50%以上。內蒙古的居民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低于全國及各經濟板塊平均水平,僅為24%,而政府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則高于全國及各經濟板塊的平均水平,高達17%,居民消費占比與政府消費占比的差額為7%,同期全國及各經濟板塊的這兩個比例的差額都高于20%。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路徑
(一)繼續發揮能源富集優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
以煤炭為主導的能源富集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也是近年來促進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力量,此外作為國家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戰略基地,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能源支持,服從國家的戰略安排,也使得內蒙古經濟的發展要長期依托能源優勢。因此必須解決能源需求的長期性與能源存量的有限性的矛盾,充分發揮能源的長期優勢,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首先,在供給環節上要統籌規劃,既要保障代際公平,又要實現國內公平。在開采的過程中要合理規劃煤炭的生產數量,整頓和規范資源開發秩序,保障不同代際能源消費的公平性。煤炭供給及價格會直接影響產業鏈下游行業的生產成本,“煤電之爭”多年來成為影響經濟正常運行的難題,因此煤炭的生產數量要能保證國民經濟中各行業對煤炭的需求。其次,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在開采環節上不僅要杜絕浪費現象,在消費環節上,應該對電力、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提出明確的節級降耗目標和措施,建立用能預警機制,同時鼓勵節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發展循環經濟。再次,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企業的創新競爭力,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
科技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源泉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需要統籌規劃現期的科技成果轉化與長遠的創新競爭力的培育。首先,為科技創新提供制度環境。政府應把科技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地方科技發展??萍疾块T應完善各部門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的協調機制,統籌好重大科技項目與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形成推動科技發展的合力。在制度建設上應充分發揮對創新的導向、激勵和規范作用,完善保障創新的法律體系。在創新的支持上,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逐步形成以財政投放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主體,以全社會投入為支撐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確保RD經費占GDP的比重。其次,培育企業的創新競爭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團隊。要鼓勵重點企業和龍頭企業通過創新增加企業的價值。對中小企業進行資金扶持和政策引導。在吸引人才方面,既要穩定現有人才,還要開辟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渠道。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團隊的打造,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人才培育和激勵機制。
(三)調整投資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工業結構升級,培育戰略新興產業
投資結構是指一定規模的投資在不同產業、不同部門及不同地區間的額度分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結構的形成,內蒙古長期偏重第二產業的投資結構,客觀上造成了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因此在控制投資總量的同時應優化投資存量。政府應該認真執行國家發改委新修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在三次產業之間,引導更多的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充足的基礎設施;引導資金流向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在第二產業內部,要引導資金流向傳統工業升級,新產品和新工藝的研發和轉化;注重對清潔生產工藝、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資金支持,同時要限制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還要引導資金流向新能源、自動化控制系統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四)增加收入占GDP的比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增加居民消費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因此要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著力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大力推動城鎮化發展,引導農村牧區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牧民的增收渠道。健全勞動者和城鄉居民的保障體系,在學習和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逐步推進城鄉保障體系的對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做好新增勞動力的充分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工作,從而以保障就業,提供收入來促進消費。最后還要通過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增加居民消費,政府應增加社會養老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障等方面的消費性支出,減少生產性支出。這樣可以相應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而擴大內需。鑒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對經濟影響的潛力巨大,政府還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轉移支付力度。
參考文獻:
[1]王一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體制創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8):5-10
[2]簡新華,李延東.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目標模式、困難和途徑[J].學術月刊,2010(8):67-73
[3]孫少巖,于洋.探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J].社會科學戰略,2011(1):75-78
[4]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中國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4-15
[5]何秀萍,柯俊.內蒙古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發展關系實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4)
[6]賀慧玲.內蒙古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北方經濟,2010(5):72-73
[7]劉淑芬.進一步加快內蒙古科技發展的策略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3-76
[8]唐德祥,朱軍,張吉武.我國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障礙及其支持系統構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4):48-49,53
[9]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8-200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2月,238頁
[10]王文甫.中國政府支出的動態效應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0(3):28-31
[11]胡蓉,勞川奇,徐榮華.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具有擠出效應嗎[J].宏觀經濟研究,2011(2):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