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實證分析說明農業綜合開發與農牧民增收之間關系,試圖為農業開發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找到合理的方式。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后,針對錫林郭勒盟的農業綜合開發現狀,探索農業綜合開發的方向,深入調研農業綜合開發在各旗縣市農牧業生產中和促進農牧民增收中發揮的作用和實際效果。農業綜合開發對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牧業生產能力、保障農畜產品供給方面是如何體現其即管現在、又管長遠作用的。因此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使用的好與否對農牧民增收有著長遠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 農牧民增收 實證分析
一、研究背景
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在經歷20世紀80年代由快速增長到穩定增長、90年代前期高速增長后,從9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增幅減緩的趨勢?!鞍宋濉睍r期,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5%;“九五”時期年均遞增9.4%,“九五”比“八五”增速慢5.6個百分點。1998年開始到2000年,我區農牧民收入環比增速逐年下滑;1998年我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1.3%,1999年增長1.1%,2000年增長1.7%,2001年下降 3.2%,2002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有所上升,比上年同期增長5.7%,但屬于恢復性增長。到了“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2086元提高到2010年的5530元,年均遞增10%,2010年達到12%。但是2010年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698元,相當于農牧民人均收入的3.25倍。說明目前我區的農牧業發展仍是重中之重。而目前大力發展農業綜合開發,是提高我區農牧民收入的方式之一。
農業綜合開發是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措施。其主要任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高產優質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是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三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成為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投資渠道。溫家寶總理曾在第四次聯席會議上指出:“實踐證明,農業綜合開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項關鍵措施,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鞭r業綜合開發項目,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確定的區域范圍內,為獲得預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經農業綜合開發管理部門批準,由項目建設單位組織實施,通過綜合投入,運用綜合措施,對農業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的投資活動。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措施,是支持我國農業參與競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最終目標是合理配置、科學利用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多種途徑對某一地區的農業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以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
二、文獻綜述
雷海章教授(1991)認為,農業綜合開發是振興我國農業的一項宏偉事業,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王向明(1999)認為,農業綜合開發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張佑才(2000)指出,農業綜合開發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黃季昆、夏耕和張超等(2001)認為農業綜合開發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增強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林仁金、王松良、林文雄(1999)認為,農業綜合開發宗旨體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精髓,農業綜合開發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和依據。農業綜合開發的“綜合”思路,把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具體化、可操作化,農業綜合開發有效的投入機制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農業綜合開發追求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目的。農業綜合開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農業綜合開發的深入開展,必將為我國農業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巨大貢獻。通過以上專家對農業綜合開發內涵的綜述可以理解:
(1)農業綜合開發以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土地生產力為重點,對不利條件要有計劃、有步驟的綜合改造。
(2)要以增強農業綜合開發能力為目標,比持續發展和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能力。
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二是提高農業綜合能力,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其總目標是,在堅持不放松糧食生產,穩步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增強農業綜合能力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張秀芳 2005)。
農業綜合開發是中國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部分。加入WTO以后,農業綜合開發在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基礎性、引導性、示范性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農業開發成功經驗,對我國提高農業開發效益有重要意義。
三、農業綜合開發與農牧民增收的實證分析
錫林郭勒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始于1992年,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取得了一些進步。首先收集到2009年全盟的農業綜合開發相關數據,其中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撥款,盟級財政和旗級財政的撥款,還有農牧民自籌的資金,人工草地、改良草地、飼料基地以及劃區輪牧的投入項目數。
1.處理數據并進行檢驗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對數據進行KMO檢驗,見下表:
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統計量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 KMO統計量是取值在0和1之間。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時,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原有變量越適合作因子分析;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接近0時,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弱,原有變量越不適合做因子分析。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KMO值大于0.7,因此可以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同時Bartlett’s Test中可以知道原假設 H0:各變量相互獨立不成立,所以綜上所述可以用因子分析方法。
2.計算因子載荷和共同度:
由上述變量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知道各變量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第一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50.508%,它同第二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8.041%,第三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5.216%,因此只需選用3個因子就能夠代表整體,并對其進行預測。提取3個因子后的共同度為:
通過此表可以看出所提取的因子共同度達到80%上,因此因子對各解釋變量解釋力很強。
采用主成分法計算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說明各因子在各變量上的載荷,即影響程度。但為了使載荷矩陣中系數向0—1分化,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最大旋轉,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下所示:
3.計算因子得分,并對不同旗縣的農業開發資金投入的經濟效益進行綜合測評:
根據相關系數矩陣可以將由系數矩陣的3個公因子表示為9個指標的線性形式。因子得分的函數為:
F1=0.239X1+0.243X2+0.241X3+0.116X5
F2=0.415X6+0.422X7
F3=0.584X8-0.610X9
利用Spss軟件已經計算出3個因子的得分,因此按各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如下綜合統計量:
F=0.6285881F1+0.21808635F2+0.15332555F3
通過計算得可以得到綜合得分,并求出各地區的排序。
4.錫林郭勒盟農業資金開發資金投入項目的測評方法
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一)對指標數據進行同趨化和無量綱化處理。
(二)應用因子分析方法進行評價。
(三)選擇各主因子的特征分占所有主因子特征根之后的比重作為行加權匯總,得出競爭力的綜合評價得分。
5.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使用結果的排序
根據各主因子的特征根占各主因子特征根之和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綜合評價得分。
以上因子得分排名情況可以顯示,投入的多對改良草地,劃區輪牧等項目有非常大的優勢,可是如何使用好資金,還要看使用資金后的效果。接下來再看一下通過因子分析后的最后得分和錫林郭勒盟農牧民收入之間有無相關關系。
上表數據顯示,兩個變量之間相關系數只有0.341,相關程度屬于低度相關,與現實經濟意義不符,可能是收集數據太少造成。通過今后對全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研究,增加數據來驗證農牧民人均收入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投入還是有很強的相關性。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對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各旗縣收集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結論:
一、草牧場基本建設大幅度提高了項目區飼草料生產水平,有效地保護了草地生態環境,遏制了草場的沙化、退化,增強了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后勁,提高了牧民增收水平。以人工種草、草場改良、劃區輪牧和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草原建設項目和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投入18016萬元,2003-2007年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同時農牧民自籌資金的比例以2006年為界線下調了將近一半。此類項目資金全部以無償方式投入到改善農牧民生產條件和農牧業生態建設當中,充分顯示了國家對農牧業的一貫支持和“多予、少取”農業政策。
二、以扶持對農牧業生產具有顯著帶動作用、與農牧民增收緊密相關的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合作組織為重點的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達8728萬元,且從2006年開始呈現大幅度增長的態勢,2007年首次超過了同年土地治理項目投資規模,中央財政資金達到3640萬元。此類項目資金主要采取有償無償相結合、投資參股、貸款貼息的投入方式,突出了國家對農牧業產業化的大力扶持,旨在通過壯大整個農牧業產業、推進其產業化進程達到增加農牧業效益和提高農牧民收入的目標。
通過對產業化龍頭項目的持續集中投入,以伊盛肉類有限責任公司、眾新興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畜產品加工銷售產業漸成氣候。以中小型畜產品加工企業加畜牧業生產戶為主要模式的產業鏈條基本形成。目前,以眾新興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13家肉食品加工企業共同打造的“烏珠穆沁”品牌已成為國家體育指定產品。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羊肉已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簽的使用權。顯示了國家對于錫林郭勒盟農牧民增加收入的保護力度在加大。
三、畜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表現在:一是以草原建設為主的種植技術開始成為增強畜牧業發展后勁的主要力量。二是畜牧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機械化水平提高,項目區涌現出一大批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鄉土人才”。三是免耕播種技術廣泛推廣,并在人工草地、飼料基地、草場改良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許多以之為基礎的草原建設技術獲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效果和生態效益。四是以“效益”為中心的現代化經營理念和以劃區輪牧、牲畜良改、牧草及飼料模式化栽培、標準化暖棚建設等實用技術為依托的現代化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發揮出巨大的示范帶動作用,逐漸深入人心。在項目區周邊地區,按照農業綜合開發模式自發建設的牧戶越來越多。
(一)集中資金,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對新階段農業綜合開發實現全力促進農牧民增收的目標,具有戰略性意義。
首先,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有限,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目前雖然全國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投資規模達到了近140億元,但在整個財政支農資金中所占的比例還不足10%。有限的資金不能面面俱到,四處出擊,一定要放到刀刃上,突出開發的重點。其次,開發面鋪得過大,確實影響了資金使用效益。調研中看到,如過分追求數量擴張的粗放開發,勢必帶來部分建后項目效益不明顯,已建成的設施難以發揮作用,應歸還的有償資金變成了問題。
為此,必須適當收縮范圍,改進分散的做法,要堅持“寧可小些,但要好些”的思路,集中資金安排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切實提高項目建設水平。力爭使項目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二)在區域布局上,突出農牧業主產區和農牧產品優勢產區。
緊緊圍繞優勢農牧產品產業帶建設統籌安排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重點扶持優勢區域內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優勢農牧產品生產提供條件。積極支持優勢特色農牧產品生產,有利于推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縱深發展,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力布局,有利于盡快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畜牧業要由數量型向生態型、效益型轉變。牧區要控制和縮減牲畜數量,控制超載,給草場以休養生息之機,經營方向轉向棚圈的建設、草牧場的改良和恢復上,適時的對草場進行圍封、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爭取戶戶有接羔暖棚,杜絕露天接羔,提高成活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產、環境和資源共同發展,保證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立足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質量和效益,全方位、多渠道地進行解決“開發面鋪得過大”的問題。
(三)在投資重點上,要突出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牧民收入
在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扶持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促進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牧業的綜合效益,不斷增加農牧民收入,也是新階段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任務。只有把改善生產條件與促進農牧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才能全面提高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才能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因此,必須堅持把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作為農牧業綜合開發的基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美」W·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上海三聯書店,1990
[2]朱勇、徐廣軍著.現代增長理論與政策選擇,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朱勇.新增長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
[4]陳吉元等.人口大國的農業增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5]呂曉英.現階段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特征、面臨的矛盾和對策,退耕還林與西部省區糧食供需動態平衡問題,《甘肅社會科學》2001,2
[6]王旺多.加快甘肅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科學·經濟·社會,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