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我國高校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所以,本研究從社會適應角度入手,編制一套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希望能夠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社會適應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日益發達,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健康的標準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包括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內容。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一樣,是健康內容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激烈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人們的心理健康卻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競爭機制的引入,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念、生活習慣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理活動也比以前活躍復雜,大量的社會現象、社會變革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們的心理健康。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文化層次比較高的群體,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健康的群體。但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的反應和適應問題,有的甚至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大學生是我國高校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隨著近年來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 在綜合分析調查樣本的基礎上,我們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在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意見。
一、人際關系
進入了大學校園后,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其中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和異性關系等等。
1.師生關系
大學中的師生關系明顯不同于中學時代,這從我們的調查統計表中可以直觀地看出:有73%被采訪的同學坦言師生關系遠比中學時代的疏遠,大部分的同學較少與老師進行溝通。究其原因,從主觀上講,大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明顯增強,依賴他人的程度大幅下降;客觀上講,大學生活中師生的學業關系密切程度低,再加上大學老師自身的科研學習和工作的繁忙,也較少主動找單個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同時大多數學生與老師的交往明顯不夠主動。因此,師生關系變得更疏遠、冷淡。
2.人際交往
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大部分的異性關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學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存在問題,例如個別同學很少與異性交往,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容易產生矛盾。通過調查發現,大一新生在與異性交往中比高年級的學生存在更加多的問題,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在人際交往中,當遇到不被理解的時候,有3/4的同學感到較難接受,會產生郁悶的情緒。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像類似情況容易引起心理問題,一些嚴重的人際交往問題甚至困擾著少數同學,另外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也會造成一些心理問題。可喜的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面對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夠客觀地正視并努力尋求方法解決。在解決方式的選擇上,65%的學生喜歡進行自我的調節,而小部分的同學則選擇與他人交流溝通化解自己的問題。
二、價值觀和人生觀
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接近成人,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90%的大學生對未來的人生計劃和發展方向有明確的目標,認為人生是充滿價值和意義的。但是也不能忽視少數的同學人生價值觀有所偏差,對人生沒有自己的思考,毫無人生規劃,在生活中得過且過,消極頹廢地虛度大學的寶貴光陰。調查結果還顯示,95%以上的學生在看待穿戴比自己優越的同學時,并沒有自卑感,不存在攀比心理,自我認同感強。這正是大學生日漸成熟的理性之所在,同時也是正確價值觀的表現。
中國挫折教育比不上日本,在調查的對象中,我們發現,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比高年級學生要低,這與大一新生缺乏豐富的人生閱歷,缺少挫折經驗有較大關系。另外,女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對比男生要弱些,這其實也很正常,因為女生心靈、感情更脆弱些,而男生性格方面更加陽剛、堅強,古語也早已有之:“男兒有淚不輕彈。”但盡管如此,抗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大學生綜合發展、人格健全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學習生活態度
對大學學習生活的態度是因人而異的,受到個人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因而大學生對大學校園學習生活的評價不一。4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校園學習生活精彩充實,然而,50%左右的學生認為大學校園學習生活平淡,感覺很一般,甚至還有極少數人認為大學校園學習生活過于枯燥乏味。這反映出很多學生對校園學習生活缺乏熱情與激情,只是在被動地接受,而沒有調懂自己的積極性,這才一個側面還反映出大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缺乏動力因素。
對于在大學生涯中如何發展自我的問題,63%左右的學生側重于綜合發展,兼顧學業與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不過分地看重成績,而另外37%的人側重學習方面,大學仍以學習為主,這與個人大學學習目標的確立有關,有些人計劃大學畢業后便踏入社會謀生存求發展,而有些人則偏向于做學問,這也正是大學生學習目標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不同人對大學學習生活的不同態度。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面對學習、生活、就業帶來的壓力,感到自信樂觀,認為自己有能力應對處理,但是,仍有將近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還有小部分人選擇逃避。其中,大一新生面對學習、生活、就業帶來的壓力,比高年級學生顯得似乎更加自信樂觀,更加從容,也許大一新生學習、生活、就業的壓力更小,感受到來自就業的壓力遠比那些即將踏入生活面臨就業問題的高年級學生小,對他們來說,就業也許還有一段較遙遠的距離,因此大一新生表現得更為從容、樂觀。
四、建議與意見
1.處理人際關系
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中,我們應當更加積極主動,而不應該等待他人的主動。而師生關系中學生的積極主動顯得更加重要。當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的時候,主動找老師尋求解決的方法,有可能的話盡量與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系,這也是對學生非常有利的。
同學之間的長時間相處,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矛盾。當這些矛盾出現的時候,應該積極地尋求解決,而不應該激化擴大矛盾,盡可能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問題。在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時,應該保持一種寬容的心理,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顧。
在處理異性關系,男生和女生都應該主動,不必感到羞澀靦腆。所以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應該表現得落落大方。
自己應該盡可能地與別人增加溝通,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發現自己已經出現情緒低落壓抑等心理問題的時候,應當勇于正視,尋求方式解決。在解決方式的選擇上,盡可能地采取自我調節和與他人交流溝通相結合,解決方式應避免單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從心理問題的陰影中走出。
2.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正確的價值觀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助推器,是個人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實現奮斗目標的燈塔。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學校園之后,就有必要對整個大學生涯進行規劃,對未來的人生、職業有一個較明晰的規劃,確立明確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斗,堅持不懈。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僅包括個人的人生規劃,還應包括對社會的責任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要加強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積累挫折經驗,豐富人生閱歷,讓自己心理日漸成熟,為培養健全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3.恰當地處理學習生活
面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如何恰當地處理學習生活是大學生必須正視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調查中我們發現,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對大學學習生活缺乏熱情與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學學習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長期的目標,使大學生缺乏奮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動力。要擺脫父母的依賴,要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意識,這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同時也是進入社會前的必要準備。
五、結語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及問題,經過認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結論,并試著提出了我們對于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建議及解決方法,以期待能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于韋語.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培養途徑,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
[2]郭建平,劉旺紅.論中國發揮社團組織對法制的促進作用,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一期
[3]仇麗萍.社會研究方法,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4]梁東梅,吳曉慧.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長春高等金融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