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學過的公式定律,今天就記不起來了;學生在課堂上過于拘謹、沉靜,或顯得麻木與心不在焉;學生從不主動發言,課室氣氛不活躍……學生的表現讓我苦惱,也迫使我不斷地想著法子要扭轉這種局面。
一番思索,就有了這一個美其名為“課前分享”的活動:讓學生們輪流到講臺上發言,回顧所學的知識,談自己感悟等。想讓他們“動”起來,但很快效果不好:他們只有輪到自己的時候,才真正地緊張起來,其他的依然故我。
又是一番考慮,有了新招:把原來的按座位輪流改為隨意抽查。我將每個學生的名字打印下來,分成一張張小紙條折好放進小盒里,以備隨意抽取。這樣,因為抽簽帶來的不確定性,每個學生每節課都得準備了。我在班上公布這一做法時,一些學生欲言又止,但最終還是以默認的形式通過了。
不多久,在我還為自己的“創舉”而暗暗得意之時,班主任李老師找到我,說近段班里有學生經常臨時請假,問及原因有的支吾著說臨時有事,有的就低著頭閉口不語。而且偏偏這么巧,都是我的課。他覺得有點蹊蹺,就來向我反映情況。
回想起來,我也隱約感覺到這段時間課堂上有點不對勁,進入教室,看到的不是我想要的充滿期待的眼光,而是誠惶誠恐的表情,且課堂的氣氛更加壓抑、沉悶了??磥?,我的做法造成了學生的恐懼!
再進一步想,這不是我們很多教師常犯的錯誤嗎?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著學生!或許,我們的初衷是想著學生的進步,但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卻讓他們不安,帶來了恐懼。我想起了年前,某班的幾個學生每每到數學課就逃學,原因就是由任課教師引起的,學生稍有不慎,就會受到他的批評、挖苦,使一些不那么專心的學生覺得緊張害怕,一想到數學課心里就有莫名的恐懼感。
想到這里,我不寒而栗:我仿佛看到這些學生面對我時那忐忑不安的情形,當課堂成了他們心頭上揮之不去的陰霾,當課堂成了其內心的煎熬,還談什么進步與成長呢?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過于嚴厲的教育,一定會對孩子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完滿造成傷害。對學生造成身心的不良影響與傷害的教育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無論它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實質上,教師想到的只是他自己——希望自己的課堂能活躍些,體面些,希望學生有好的成績以體現自己的教學水平……所以,課堂上的一切都得按照自己設想好的進行,否則就想法去扭轉。我們總是想著學生讓教師滿意,唯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感受,不會想這是否對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與傷害,更不會考慮他們內心的需求。吳非老師在《致青年教師》一書中提到:“學校本是自由的天地,而我們的繩索太多太多,密得像網一樣。孩子從小接受了過多的規訓,他的行走必然會戰戰兢兢……”是的,很多時候,學生會認為“這是老師的課堂”,我們沒有想到課堂里有著更重要的主體——學生。而沒有“學生”或者忽視學生內心真實感受的教育,注定是貧瘠的。
現在的教學過于功利,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教師與家長們多會打著“關愛”的大旗做著有損孩子健康成長的事。正如我課堂上的學生,為什么一定要他們搶著回答問題,在課堂上喜形于色、口若懸河?或許他們更喜歡靜靜地思考呢?就算要他們有進步,要他們主動地學習,至少得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要因之而給他們帶來不安與恐懼。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得有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的。否則,當我不加區別地都作“一刀切”的強硬要求時,對他們來說或許就像是面對一場災難,造成嚴重的后果。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我們教師還沒能真正地“以生為本”,沒能真正地把學生當作主人,沒有真正地傾聽孩子們的聲音。一句話,就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學生!有的只是教師的想當然,教師的一廂情愿,教師的武斷!真正“有學生”、“以生為本”的教育,得有學生的視角,教師要有一顆“學生心”——用學生的頭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觀察,用學生的心去感受……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喜歡熱鬧活躍的課堂,而少有關注學生是否在真正地思考。這也是教育的虛浮與急功近利的表現?!暗婪ㄗ匀弧?,其實,課堂安靜也好,活躍也罷,都不需要刻意去“修整”的。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一樣,教育的至高境界應是和諧而自然的“無我之境”狀態。過多管理層面上的“折騰”,對學生來說往往是一種干擾。如果師生之間由親密和諧而彼此信任時,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像“春天來了,花兒會開”那樣的自然而然,其它的,都不過是披掛于課堂表面之上的“外衣”。
(作者單位:廣東懷集縣橋頭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