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水般流淌,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40個春秋。回首往昔,剛踏上三尺講臺時的青澀、稚嫩似乎還在眼前,而今,我已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這一路走來,我不能不想起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成長路上難忘的記憶。
緊張時的一抹微笑
1987年8月師范學校畢業的我,被分配到宜都市陸城第二小學工作,擔任小學數學、思品及音樂學科的教學工作。年輕的我,一邊努力搞好教學工作,一邊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比賽活動。當時,參加縣級比賽,必須經過陸城片區初賽選拔,我在第一二年連續參加數學優質課比賽,都止步陸城片區,鎩羽而歸。面對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陸城片區選拔賽,我并沒有退縮,第三年,我另辟蹊徑,把兼帶的思想品德這門“搭頭副科”作為參賽課,通過精心準備,我一路過關斬將,終于拿到了參加市優質課大賽決賽的入場券。
對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倍加珍惜。決賽時,我的參賽課文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當時既沒有網絡,也沒有現成的教案,僅僅只有一本教師用書,我反復揣摩課文、鉆研教學《大綱》和教師用書,設計了一份教案。那時最先進的教學設備,就是投影儀和錄音機了。由于學校條件有限,無配套的燈片和磁帶,我就挑燈夜戰,自己動手制作幻燈片,灌制故事錄音磁帶。學校組織了兩次試教,對我的教態、教學設計和教學語言提出了修改。我根據大家的意見對教案幾易其稿,把自己關在寢室里,反復對著鏡子練習打磨。帶著領導的期望和老師們的祝福,我信心十足地登上了市優質課決賽的舞臺。講臺下坐滿了學生、評委和現場觀摩教師,室外的走道里也坐滿了人,見了這陣勢,初次參加大賽的我心跳加快,語速也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快,心想:這下完了,又要失敗了。
正當我異常緊張時,不經意間,我瞥見時任市教研室主任思品專家、特級教師陳光全正面帶微笑,全神貫注地聽我講課,還不時地點頭。陳主任嘴角的微笑像陽光一樣照耀著我,我信心驟升,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氣息,有條不紊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如愿獲得了市級優質課一等獎,并成為學校唯一獲此殊榮的老師。
一年后,我代表宜都市參加了宜昌市首屆思品優質課大賽,獲得了一等獎。此后我登上了更廣闊的舞臺:學校和我成為了宜都市課題實驗學校和教師,我多次在宜都市教材培訓會上、送教活動中執教公開課。榮譽紛至沓來:我先后被評為宜都市思品學科優秀教師,宜都市優秀工作者,宜都市第一、二屆小學品德骨干教師。
時至今日,陳主任的那一抹微笑還定格在我的腦海里,是那樣的溫暖、親切、動人。那是前輩對教壇新人的呵護、贊許和鼓勵,那一抹微笑幻化成動力,鞭策著我行走在品德教學的路上。時至今日,那一抹微笑也復制在我的臉上,成為了我聽課、評課時常有的表情,在這抹微笑中,講臺上的教師也許會少了一份緊張、一份膽怯,多了一份自信、一份從容;在這抹微笑中,也許一位教壇新星正積攢著升騰的力量。
轉折時的一種賞識
2000年,由于愛人工作的調動,我也被調到宜昌市猽亭區工作。對于此次調動,我顧慮重重:到猽亭后,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會成為過去,必須重頭再來,特別是我還能否執教我鐘愛的品德課都是未知數……帶著這些想法,我到猽亭區實驗小學報到,時任猽亭區實驗小學校長譚國俊說:“作為猽亭區的窗口學校,沒有主課副科之分,所有的學科都應該由專任教師擔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周老師你對思品教學有一定的研究,應該人盡其才,你的工作崗位是學校專職思品教師。”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但可以繼續執教我所鐘愛的品德課,而且是專職教師。也就是說品德課不再是搭頭課了,而是我的主要工作了。從此,我擔任了10年的專職品德教師和品德教研組長。在這10年里,我先后執教了人教版、鄂教版1-6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我全面地了解了教材特點和體系,系統地鉆研了課程標準,摸索出學生喜愛的課堂教學流程。我多次獲得區優質課大賽一等獎,2001年我代表猽亭區再次走上宜昌市優質課競賽舞臺,并取得了優異成績,指導教研組兩位年輕教師參加宜昌市優質課大賽均有斬獲,多篇論文獲得市區一等獎;我也先后被評為猽亭區品德骨干教師,區十星教師。
回顧這段經歷,我慶幸又一次碰到了我人生中的貴人——譚國俊校長。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中,正是譚校長的信任和賞識,為初來乍到的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使我輕車熟路、一如既往地在職場行走。通過多年的歷練、實踐、反思,我的課堂引導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均有提升,課堂充溢著自主、合作、和諧的魅力,自己的教學風格也日臻成熟。十年品德專職教師的磨礪,十年的積累,給我的職場生涯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特級教師竇桂梅所說:“你會驀然發現,在公開課上所成就的,絕不僅僅只是幾節‘代表作’,而是生命的歷練,并循著這樣的路徑,腳踏實地地走向日常課堂的‘厚實’,乃至成就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彷徨時的一次引領
2009年秋,我帶著幾許的忐忑和敬畏走上了猽亭區品德教研員的工作崗位,成為了教研戰線上的一名新兵。實現從一名教師到一名教研員角色的轉變,我又走過了怎樣的一段心路歷程呢?從彷徨起步、自信行走、到從容自如這一路走來,不得不提到我的亦師亦友的教研室副主任楊小勤對我的幫助。雖然我在小學品德課堂上摸爬滾打近20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這畢竟是做了一名教師應該做的事,但如何發揮教研員研究、指導、服務職能,如何實現教師到教研員的華麗轉身,這些問題困惑著我。
正當我迷茫之際,楊主任向我伸出了溫暖的手,她告誡我:一名稱職的教研員必須駕馭好學習、研究、反思三駕馬車。學習是現代社會永恒的主題,更是一名教研員成長的必經之路,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學生。于是,學習成為了我工作的狀態,我一面虛心向老教研員學習,拜他們為師;一面抓緊時間閱讀經典、品名家博客、看新聞,學習課程標準,查閱各種資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觀看名家課堂教學實錄,并隨時做好學習筆記,三年來做讀書筆記幾萬字。我在學習中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教育理論的儲備,努力為專業引領打好“底色”。
開展有主題的教研活動,與老師們一起在教研活動中修煉提高是教研員必做的功課。記得我在籌備第一次教研活動時,楊主任又及時指導我制定活動方案,在楊主任的指導下,我按照如下步驟成功地組織了第一次教研活動:與老師們商議確定了教研主題——把話題分解到各校,參會教師查閱收集相關資料——與做課教師磨課——搭建觀課議課平臺——提煉整理解決問題的策略——成果的推廣應用——形成新的議題……這次教研活動的成功提高了我的信心。為了提高全區弱小學科的教研水平,我成立了區品德中心教研組,建立了中心組QQ群,并開展網絡教研活動,還開展了理論學習輔導講座、現場教學指導,老師們也逐漸認可了我。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更是教研員要駕馭好的第三駕馬車,我總是時刻反思:自己是否清楚本學科的教學強勢和弱勢?是否有更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傳遞給了教師?是否引領教師把教學理念與課堂真正地融合?教師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教學能力、獨立研究能力是否有提高?外出學習,我會隨時記錄下那些觸動了我,引起了我思考和共鳴的觀點;聽課之時,教師的精彩演繹會及時記載并寫聽課心得,每次教研活動后,會反思總結本次教研活動的得與失,以及下次教研活動要提高和改進之處。我先后把捕捉到的教育故事和思維火花寫成文章,陸續在《中小學德育》、《教師報》、《湖北教育·綜合資訊》等報刊上發表,撰寫的論文先后獲省市一等獎。
當我在歲月的長河中駐足回望,凝眸沉思,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什么人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看他受什么人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看他與誰為伴。我感謝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幸運地邂逅了一個個給予我幫助的朋友和同事,正是與他們同行,與他們為伴,受他們指點,我才會在品德教育的芬芳田園里執著地行走,看到了更美麗的風景。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猽亭區教研室)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