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凌原
1952:中國高校之變
□ 鄧凌原

北大紅樓舊址。
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一大批高校不約而同地迎來60周年校慶時,人們關注的眼光也從當下回溯到60年前——一場暴風驟雨式的高校變革成為如今各大高校60周年校慶扎堆而至的緣起。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開始仿照蘇聯模式,對全國舊有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全面調整,中國開始了模仿蘇式教育體系的改革之路。
這場教育體制改革涉及全國四分之三的高校,并最終形成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格局,且一直影響至今。
新中國成立之初,高等學?;狙匾u舊制,只有院系并無專業。且表現為重文輕工,多數高等院校分布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
在1950年6月8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來自蘇聯的專家阿爾辛杰夫大力倡導“蘇聯模式”。在他看來,中國以前的大學體現的是半殖民地的依賴性,把知識分子的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一般的自然、歷史、文學以及所謂的社會學。他認為新中國的高校教育目標不再是培養大而無當的博學通才,而是培養具體的專門人才:工程師、醫師、教師、經濟學家、農業專家、統計專家、采礦專家等,使大學成為教育工人、農民和勞動者的地方。
這一倡議確定了高校改革的基調。自1951年開始,鑒于當時高等學?!安荒軌蜻m應蘇聯援助的工程項目對專門人才的要求”,教育部決定按照前蘇聯的大學體制,對原有高等學校的設置、系科和布局等方面進行了院系調整。這次院系調整自1952年開始,到1953年基本結束。
1952年秋,教育部按照前蘇聯模式制訂了進行院系調整的原則與計劃,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從北京、天津開始,陸續在華北、東北、華東、西南等大行政區展開了全國高等院校院系的調整。
這次院系調整的原則主要是整頓和加強專門學院,建立由單科院校與文理科綜合大學構成,且以單科院校為主的大學體制。工科院校和師范院校成為此次調整的重點。
通過模仿蘇聯高等教育思想,一整套新的高等教育學術體制建立了。從1952年到1953年,我國綜合性大學減少了41所,師范院校增加了11所。
這次調整新設了鋼鐵、地質、礦冶、水利等12個工業專門學院。一些著名的工業大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沈陽化學工業技術學校等都始建于1952年。
至1953年底,全國高等學校共有182所,其中綜合大學14所,工科院校38所,師范院校31所,農林院校29所,醫藥院校29所,財經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語文院校8所,藝術院校15所,體育院校4所,少數民族院校3所,其他1所。
與院系調整同時進行的是專業設置的改革。民國時代,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是通才教育的積極倡導者。他認為,通才大于專才,大學應承擔培養通才的任務,而培養專才的任務應由大學中的研究院、各級高中級專門學校以及社會事業本身來承擔。
1938年,陳立夫出任教育部長也提出:“先注意于廣博基礎的培養,文理法各科的基本科目,定為共同必修,然后專精一科,以求合于由博反約之道,使學生不因專門研究而有偏固之弊?!?/p>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蘇聯專家的介入,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的的大學理念開始指導我國高校的發展。1952年,教育部在《全國高等學校調整計劃》(草案)中將“大學行政組織取消院一級,以系為教學行政單位”作為院系調整的一個基本原則。按照這一基本原則,我國高等學校參照蘇聯高等教育的經驗建立了以專業為中心、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制度,將過去的“通才教育”改為“專才教育”,專業設置上則偏重工科。
從此時起,我國的高校招生由按系招生改為按專業招生。至1953年初,全國高等學校本科共設置215種專業。其中,社會科學專業有50種,內含文科類(含外語)23種,藝術類11種,財經類13種,政法類3種;理科專業一般由各校自行設置,當時設有理科的綜合大學共13所,設置的理科專業共18種,即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力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膠體化學、動物學、植物學、人體及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氣象學、氣候學、物理海洋學;工科設有地質、礦業、動力、冶金、機械、電機和電器儀器、無線電技術、化工、糧食食品、輕工、測繪水文、土木建筑工程、運輸、通訊、軍工15個專業類別。
到1957年,全國高等學校工科學生數由 1947 年的 17.8%上升到37%;而文科、政法、財經各專業比例急劇下降,1947 年文法商科在校學生占大學生總數中的47.6%,1952 年則降到22.5%,1957年又降為9.6%。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綜合性大學和文科在校學生教育比例最低的國家。
解放前,我國高校的各門課程沒有統編教材,在課程設置好大體范圍之后,教授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學術專長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因人而異。
據史學家李埏回憶,當年陳寅恪在西南聯大講授隋唐史,開講前便開宗明義:“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F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建國后,教育部在課程設置上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回收了學院一級在課程設置和管理上的權力,統一使用從蘇聯翻譯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各門課程都制訂了教學大綱并規定基本教學內容,全部課程設置分為四種類型:公共課程、基礎理論課程、技術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同時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確定了講課、輔導 (習題課)、實驗、考試考查、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一系列教學環節,增設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程。
1952年,高教部統一組織全國高校教材的編譯工作。以清華大學為例,據1954年統計,按五年制教學計劃,清華應開課388門,使用中譯本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155種,俄文版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162種,其中只有一門課采用的是自編教材。對于沒有教科書和參考書的課程,學校組織編寫講義。
為了更好地學習蘇聯先進經驗,蘇聯著名教育家伊·安·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成為教育理論最熱門的書籍之一。當時的中國教育工作者,包括師范院校的學生,幾乎人手一冊,逐章逐節地進行學習。國家還確定俄文為“第一外語”,清華大學首創的專業俄文閱讀速成法被廣泛推廣,在全國高校掀起了學習俄文的熱潮。
在學制上,從1952年開始,本科修業時間延長為4—5年,同時取消學分制,實行學年制。學生在修業期間必須按照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每學年所規定的學習課程和教學環節,不能自由選課,一般也不能轉系或轉專業。
此外,作為學習蘇聯先進教學經驗的措施之一,各大高校從1951年開始設立教研組,并多次召開教學研究會,討論教研組建設和制訂教研組工作計劃。如清華大學進行院系調整后,全校共設立38個教研組。隨著學校發展,教研組數量逐漸增加,1954年全校教研組有46個,1955年達到48個,1956年增至65個。從此,我國高校逐步形成了學校、系和教研組的三級管理體制。

當年,蘇聯專家組組長薩多維奇(中)與中國教育家們研究大學改革工作。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