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焦 蕾
美國電視新聞娛樂化
文丨焦 蕾
美國電視新聞是否也存在娛樂化的趨勢,其表現和程度如何,其深層次的原因為何,筆者從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美國; 新聞; 娛樂化
近年來,電視新聞娛樂化的趨勢一直為國內學者所詬病。其實電視新聞娛樂化的趨勢不獨中國存在,在電視傳播業高度發達的有“電視新聞發展領頭羊”之稱的美國也切實存在。筆者將探討美國新聞娛樂化演變簡史和突出表現,并且分析其原因。
由于本土遠離戰場,二戰結束后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在多個行業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二戰中美國有六家電視臺一直在播出節目,所以戰爭結束后美國新聞電視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起步階段——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飛躍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美國電視新聞的娛樂化也正是從美國電視業開始迅猛發展的70年代末開始的。當時,一些地方電視臺開始嘗試用談話的方式說新聞,主持人常常伴隨著音樂用方言說一些包含幽默、暴力等的新聞,即使對嚴肅新聞的處理,他們也往往以戲謔嘲諷的語氣進行,更多強調新聞事件中的矛盾沖突和感官刺激。至此,電視新聞中潛在的娛樂和表演的因素開始逐漸壓倒新聞因素。這一時期著名的娛樂新聞欄目有《杰拉爾多》、《小摩頓唐尼節目》、《一件時事》等。
隨后,新聞娛樂化的趨勢愈演愈烈,很快,大型電視網也向它低頭。1981年,CBS開始播出《今晚娛樂》,目的是“讓新聞使人們開心”。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的制片人唐?休伊特主張“新聞節目必須兼具娛樂性”,他說:“只有找到有意思的人才行,當你要采訪一位政治家,但他特別無趣,那就想辦法找別人,你永遠只找那些有意思的人。”更多的新聞被藝術和人為地包裝,或者被個性化的解讀,這也就使得新聞的客觀性受到損害。
以新聞價值為標準討論三者的重要性,當然以最后者為最差,但實際上受眾對其卻最感興趣,關注度最高,而媒體也積極地去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報道最多的也是戴安娜王妃的王子。
研究機構曾對NBC的晚間新聞進行過研究,發現第二天《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報道的重要的新聞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前一天的NBC晚間新聞中并沒有出現。把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兇殺、暴力、各種慘狀的新聞報道——如明星、緋聞、爭吵以及娛樂信息——用濃墨重彩的篇幅奪人耳目。例如,在某個夏日的WRC的晚間11點的新聞中,位于前五位的新聞分別是:離維吉尼亞幾里遠的小型飛機爆炸事件,有幾人在此事件中喪生;之后是佛羅里達的鯊魚襲擊事件,也有人死亡;新澤西州的大火;幾星期前發生的對當地一位75歲老婦人實施性侵犯的犯罪嫌疑人。
美國的各種電視新聞秀也很能說明問題。美國的受眾更樂意聽到各種新聞從各名嘴口中以滑稽戲謔幽默的語調敘述出來。各種新聞的娛樂內容逐漸滲透進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話語,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在早間新聞以及政治色彩濃厚的新聞報道中。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克朗凱特的繼任者丹·拉瑟說過:“我們已變成好萊塢了,我們已經屈從于新聞的好萊塢化了——因為我們擔心不是這樣。我們化重要為瑣碎僅僅為了掩飾我們的愚行,我們將最好的時段給了閑言碎語和奇聞。”美國電視新聞越來越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對于負面新聞不是揭露其背后的社會深層次的矛盾,為社會和政府敲響警鐘,而是專注于其細節進行大肆炒作,來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和獵奇欲望。
當電視新聞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娛樂化的新聞和新聞的娛樂化上時,另外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和闡釋新聞最基本的普世理念和人文關懷的嚴肅正統的新聞數量就會相應降低。辛普森案在美國的電視新聞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僅僅為了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美國各大電視網不惜動用直升機全程直播警察的追捕過程,這不僅代表了美國電視新聞攝制和傳輸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說明美國電視新聞的娛樂化已經成為主要趨勢。
這種娛樂化的傾向,與美國媒體的“收視率導向”是分不開的。私營電視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使得他們高度關注收視率,為了迎合最大多數的受眾的興趣和喜好,他們不惜犧牲新聞的選材、播出時段的分配乃至新聞的公正性和客觀性的立場。一味追求娛樂效果,不注重思想內涵,不愿意甚至拒絕加入主流思想意識,都屬于過度娛樂化。
在國內同樣也有著這樣的趨勢。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收視群體開始排斥那些內容浮夸、名字不同卻形式相仿,帶給觀眾與社會灰色心理的電視垃圾,希望能大興熒屏清新之風,還觀眾一個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娛樂氛圍。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廣電總局出臺了這一《意見》,提出了要防止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的若干“硬性指標”,對于這一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行政命令對于娛樂節目的限制。廣電總局在《意見》中,壓縮的是那些低俗、淺薄、雷同的娛樂節目的生存空間,這也是迎合了大多數觀眾的需求,代表了主流文化的價值觀。況且,加強對衛視頻道節目的管理,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加入道德元素,最終會有利于激發電視節目制作潛能,增加娛樂節目的親和力和生命力,促進電視產業健康科學的發展。推己及彼,我們的電視新聞應該怎樣做?
娛樂不僅是電視時代的主流,也是鉛字時代的主流,只是其表象有所區別。在電視時代,人們因為擁有了可以直接欣賞視頻的技術,可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所以比起通過閱讀時的紙質材料而言,更喜歡電視呈現的即時畫面,認為以此種途徑接觸信息更能得到快樂輕松的感覺,這確實是一種娛樂。但與此同時,不能否認,在鉛字時代,比起口述范圍的局限,信息的有限,能獲取遠距離的更寬泛的新思想的書籍之類的傳播方式則會更吸引人,人們通過這種方式接觸信息更能得到快樂輕松的感覺,這也必然可以定義成一種娛樂。
實際上,如果大家把某一國的電視節目當作一種文化現象再加以評判的話,我們對這個國家電視文化的思慮可能會更加客觀,甚至多一些理性。比如,當觀眾收看某一個國家的各種電視節目,發現這個國家的電視節目中娛樂占據絕大比例,甚至相似的娛樂游戲,電視臺都在層出不窮的老瓶裝新酒。我們會認為,這個國家的電視文化品位和格調不高,那么這個國家的民眾欣賞水平也不會處于較高的等級。甚至還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國家的電視行業只會跟風、模仿,把對方的東西照辦不誤,隨意性的就拷貝復制什么節目,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觀眾的流失。
有一位法國思想家認為,如今的世界和從前相比變化巨大,19世紀那個時代的世界不僅是政治、工業的廣闊舞臺,也是各種電視元素生產的母體。這樣的認識不完全正確,甚至還有一點偏頗,但是這句話同樣也在某一方面撩開了后工業社會文化的面紗。這位思想家的理論的意義在于在消費社會,人們消費商品如果僅僅消費,功能實用性,就意味著要面對一種物質消費和為了物質獲得而工作的虛無感。消費資本主義的活力在于它將物質消費轉化為一種意識形態意義的美學消費,就好比電視廣告,實際上不是一種僅僅告知更多人有這樣一種產品實用性的方式,它更注重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理解商品的消費。這也可以算作美國電視新聞娛樂化的社會文化原因。
[1] 李良榮. 新聞學導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 陸生. 走進美國電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大慶油田文化集團有線電視中心,黑龍江大慶 16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