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魯 軍
在電視業中,數字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無疑是需要經歷的又一次挑戰,在這種環境下,電視頻道的數量越來越多,本身比較匱乏的頻道資源也逐漸轉變為供大于求的一種模式。而電視頻道數量的不斷增多也是因為數字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站在理論的角度上來看,衛星信道大概要比較以前高出20多倍,陸地信道也大概有40倍的增長,現在已經有很多城市對有線網絡進行技術改造,通常情況下,可以接收到上百套的電視節目。因為電視頻道數量增加速度極快,專業化頻道的出現就成為必然。很多電視臺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電視頻道,為了可以體現出不同于其他電視頻道的節目或者為了可以與自己電視臺其他頻道有更明確地劃分,頻道專業化就成為這些電視臺的最佳選擇。但是,專業化頻道一旦得到普及,再加上現在電視市場競爭的激烈性,營銷策略就應該成為專業化頻道的主要生存策略,將自己的節目、欄目和頻道在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設計和營銷,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受眾的需求,并且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傳媒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站在理論的角度上進行分析,電視專業化頻道出現具有必然性,主要就是因為大眾傳播的渠道已經開始選擇更為具體的方式,并且受眾成為主要的接受傳播的對象。同時,電視受眾也開始逐漸多樣化,對于電視臺來講,觀眾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受眾的需求趨向開始出現分歧,而傳播方式的針對性也會促使電視頻道走向專業化的道路。結合我國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中國電視還沒有發展起來,單一的節目內容一直都是那個時候比較普遍的現象,但是走到今天以后,電視業已經開始由“賣方”逐漸轉變為“買方”,這樣的話,受眾在接受電視節目的過程中,體現出更多的自由性,并且觀眾的多元化收視需求也能夠得到滿足,電視頻道也針對不同類型的觀眾進行分類和綜合。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電視業的發展,節目時代——欄目時代——頻道時代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伴隨著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家庭都開始有衛星電視,電視頻道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電視節目頻道的增多,也就意味著有很多節目內容不管從形式上,還是從表達方式上都基本上相同,這樣的話,電視頻道資源的浪費現象就會出現,而且隨著衛星電視的不斷普及,很多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電視節目的相似會使受眾無法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的傳播任務就不具備有效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開始出現不適應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現象。當前,我國四十多家通過衛星傳播的電視頻道基本上都屬于“綜合頻道”的范疇,每個電視臺之間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節目特色,而是在一味地模仿其他電視臺,之前電視劇《天龍八部》就出現了同時在很多家電視臺播出的現象。
電視頻道專業化的出現,使電視頻道資源可以得到更為科學有效地配置。所謂電視頻道專業化,其實就是指電視媒體經營單位根據電視市場所規定的要求,明確地了解電視觀眾的特定需求,利用不同的電視頻道體現不同的電視傳播內容的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電視觀眾對電視傳播內容不同的需求。其實頻道專業化,主要就是針對綜合頻道來講的,通常情況下,綜合頻道的節目內容雖然重點是播報新聞,但是同時也包含了文藝、社教、國際等節目類型,它所面對的電視觀眾類型比較全面,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觀眾都能夠在綜合頻道找到想要收看的節目。但是電視頻道專業化主要就是根據相應的劃分標準,將現有的綜合性節目進行更為細致的劃分和歸類,這樣的話,專業化、對象化、個性化的頻道優勢就得到了很到位的體現,電視傳播活動也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
針對電視頻道提出相應的專業化發展模式,其實站在電視產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講,無疑又是一次新的機會和挑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主流媒體的電視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符合。但是,在我國電視產業中,頻道專業化并沒有實現同時發展。站在全國范圍上進行分析,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十二套節目頻道基本上都實現了專業化,還有上海電視臺所屬的幾個電視頻道也屬于專業化頻道,剩下很多地方電視頻道并沒有對專業化引起真正的重視,一直以來都在做表面工作。根據現實情況來看,頻道專業化并不是不可以在我國得到廣泛地應用,而是我國現在的電視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需求越來越大,專業化頻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不能達到要求,很多經濟比較匱乏的地區的電視觀眾,因為沒有很好的經濟條件,專業化和類型性電視節目還不能接收到,而這一部分觀眾大部分都處于一些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其實這也正是我國電視觀眾比較集中的地區。
針對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趨勢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被重點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對于現代社會來講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多,人們的思想活動獨立性也越來越強烈,這樣的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就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文化傳播中,電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需要電視的發展能夠適應社會的進步速度,只有具備這樣的條件,針對這些問題才能有更好地解決辦法。
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現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戰略任務。要想將這個任務很好地完成,就需要新聞媒體發揮其重要作用。眾所周知,黨和國家都是需要依靠電視媒體進行輿論傳播的,這就要求電視媒體可以很好地掌握輿論導向,使其可以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新聞媒體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將信息傳播出去,并且掌握正確地輿論導向,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受到最直接的影響,而且最終影響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而且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運行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一定要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更有利的理論依據,做到這點,就需要我們將電視媒體的輿論導向工作作為重點,使電視媒體在社會輿論導向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電視頻道的專業化發展方向,肯定就是在具備科學發展的條件下選擇出來的最適合電視產業發展的道路,而且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社會關系的良好發展也是需要通過它來得以實現的。
第一,電視頻道的專業設置,不僅可以使電視頻道資源得到廣泛地應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予了聽眾和觀眾更多的選擇性。在之前幾十年中,我國電視節目類型一直都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運行模式,這樣一來,最終獲得的效果永遠都是不盡人意的,而且電視頻道資源也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浪費現象,資源也不能實現頻道之間的共享,針對資源的配置也不夠合理和科學。而發展到今天,電視產業市場所需要的電視節目是應該個性和特色相結合的模式,要對之前的舊節目形式進行轉變,不斷創新,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不同需求就會得到全面地滿足,它要在原本基礎上將自己的節目進行創新和改革,使其可以在同行或者對手中脫穎而出,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電視節目類型,從而可以與競爭對手之間有所差別。
第二,電視專業化頻道的準確定位和明確分工,造成電視傳播的宏觀范圍相對較小,但是微觀領域卻得到了擴大。很多電視節目傳播機構,已經將之前的“博而不精”的狀況進行了改革,開始重點針對一個專業領域的節目進行深入制作,這樣的話,針對不同的社會受眾的不同需求,逐漸可以滿足,實現不同方面需求也能夠給予相應的滿足。例如以新聞為重點傳播的頻道,就針對其專業的新聞節目內容進行增加,在節目安排的自由性上也越來越多。因為自身的定位是通過頻道專業化進行明確的,所以,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節目在廣度和深度的開發空間就更加充足。
電視其實也歸屬于產業中,經營者要在市場中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是因為受眾需求的多樣化,通常情況下,只能針對其中的某一部分受眾的某些需求可以滿足。在電視市場的消費空間中,受眾多樣化的消費目標和消費方式使其轉變多層次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電視頻道的多樣化才能滿足這一要求,將頻道資源進行整合,然后再進行合理科學地分配。也可以說,經營者要結合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將電視頻道進行多樣化的劃分和調整,通過電視頻道在功能上的互相作用,使“傳”和“受”兩部分群體實現相對的統一。針對這樣的情況,電視傳播機構開始有針對性地創設電視頻道,例如體育頻道、音樂頻道、經濟頻道等專業化頻道,之后再將其內容進行豐富,同時也細化了欄目。在分眾化時代下,電視消費者的需求也出現分化狀況,這樣的話,專業頻道在數量和定位上實現多樣化就成為專業頻道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我國電視業改革中,電視頻道專業化成為主要研究的問題,而且在社會實踐中它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較為明顯地體現。媒體在市場競爭中需要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而電視頻道的專業化設置也正是與之相符合,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夠滿足市場要求的有效傳播,電視臺的競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電視產業的發展向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生產、市場化經營的方向邁進,從而可以幫助我國電視業克服當前面對的一些突出矛盾,也就是說,頻道太多和人才匱乏之間出現矛盾,節目需求量大和節目制作能力不足之間出現矛盾,市場廣闊與競爭無序的矛盾,技術設備函待更新與財力有限的矛盾,傳播成本上漲與平均利潤下降的矛盾,雷同節目太多與特色節目太少的矛盾,節目效用過低與受眾需求太高的矛盾,發展前景廣闊與資源浪費嚴重的矛盾。頻道專業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專業化達到電視觀眾的對象化,讓觀眾接受并喜愛才是其追求的真正目標。因此,應在實踐中積極摸索由電視頻道專業化到受眾對象化的規律,積累實現這一傳播服務轉型的經驗,以推動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
當前,電視專業頻道之間的競爭在本土還是沒有突出的表現,但是伴隨著媒介市場的不斷發展和開放,所出現的競爭范圍就不僅僅是地區性的,而是逐漸邁向全國,甚至全球性的競爭趨勢。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電視頻道就應該除了提供節目播出平臺以外,還可以對節目進行推介,使自己通過電視節目的發行,與更多的觀眾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在市場競爭力的擴大中,接觸以及吸引更多的觀眾是尤為重要的,這又迫切要求電視傳播機構在商業模型及其節目制作上實現觀念的轉變。
[1] 蘆華月.省級電視媒體如何應對中國電視經營“馬太效應”.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0).
[2] 陳秀敏.汶川抗震救災電視報道的速度、深度與廣度.對外傳播,2008(6).
[3] 張愛鳳.論電視媒體在慈善事業中的作為.社會福利,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