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姝 徐景學 李勇
摘 要 文章闡述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實踐情況,從課程體系、教學組織、管理體制、評價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工學結合的方式和高職人才培養的內涵及類型,對高職人才培養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思考與探討。
關鍵詞 工學結合 高職教育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
Practice Research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LIU Yanshu, XU Jingxue, LI Yong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sit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from term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valuation mode, analyzed the ways of combining study and work, and the content and type of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1 工學結合的課程改革
(1)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的作用,讓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修改的全過程。通過市場調研,分析產業鏈中的眾多崗位群,確定本專業人才職業崗位,并對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核心能力、職業基本素養和職業資格證進行分析。在對本專業每個崗位進行工作任務描述的前提下,提煉出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再將不同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匯總成本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形成基于工作崗位的行動領域,最后將行動領域的工作內容轉換為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重構本專業課程門類設置,開發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確保學生所學的內容與企業工作崗位需求相對應,受到的教育從一開始就與企業無縫對接。
(2)基于工作流程,深化“教學做”合一的雙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改革。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解構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重構學習任務,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和典型工作任務的,由“職業基本素質模塊、崗位技能模塊、綜合職業能力模塊”組成,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遞進式”模塊化課程體系。
(3)引入行業技術標準整合專業課程。專業課教學實行“整體計劃,分段教學”;開發以項目化為特征的專業課程和特色教材。根據企業對人才的素質、能力和知識需求,吸納企業的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結合行業標準制定專業課程標準。由校企共同確定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 工學結合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
按“教學做”合一的要求,優化施教場所,大力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興建和完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以課堂教學學習知識、以校內實訓活動培養技能、以生產性實踐鍛煉職業能力”的“專業+項目+工作室”的培養模式,深化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入校企業的優勢和便利條件,向縱深推進“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以模擬項目、真實項目和商業項目為載體,將項目引入課堂,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實施“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項目式教學模式,使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一致,教學環境和條件與真實生產環境和條件一致,學習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一致,學習標準與企業標準一致。企業專家、技術人員主要負責實踐課程、實訓課程的教學和合作項目的把關指導,通過校企合作將課堂搬進生產性實踐基地,通過學生頂崗實習、見習,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真實的崗位工作氛圍中培養職業素質,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此外,由于項目的開發與合作既鍛煉了師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市場運作能力,又加深學生對未來工作的理解和與企業的聯系,逐步形成內化的職業素質。
探索“學習共同體”教學組織模式,實現真實崗位群協同演練,將人才培養模式從“單純技能培養”向“創意與操作一體化”培養轉化,從單一專業、單一技能訓練向多專業、多技能合練深化。通過組建跨班級、跨專業的“學習共同體”,利用綜合實訓平臺營造的真實職業環境,實現多專業學生在現實工作條件下多崗位協同工作,形成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專業協同+綜合實訓平臺”為特征,產教學一體的“學習共同體”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和從事多崗位復雜勞動的能力和協同工作、團結互助的職業素質。
3 工學結合的體制機制和管理制度建設
堅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高職教育理念,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人才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通過明確利益相關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實現多主體辦學,多渠道投資的辦學新體制,為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提供體制保證,為學院發展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建立工學交替的制度保障機制,提高學院的辦學實力,將工學交替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通過制度固定下來,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落實在教學計劃里。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工學交替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并要求其中必須明確工學交替的教學目的要求、課時總數、實習項目等要素,并根據課程教學進度及教學要求分解到各學期的課程進度計劃中,使工學交替落到實處,成為各專業組織教學的重要形式。
完善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相適應的學分制與彈性學制。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允許各系、專業根據各自的特點選擇靈活的、具有較大彈性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工學交替的時間安排上,各專業根據各自教學的具體情況,靈活確定,可以集中在一個學期實施,也可以分散在不同學期。對預計分散在不同學期實行工學交替的專業,在對應的學期內可以先集中一段時間將本期所開課程學完,留下的時間用于工學交替;也可以采用先進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然后上一段時間的本學期規定課程的方式。與此相對應,在教學管理上完善現有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滿足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教學需要。
4 工學結合的評價體系
構建開放立體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吸收行業企業、教育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制訂專業質量標準、教學質量標準、課程質量標準,建立涵蓋國家職業標準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通過各類評估、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調研、教學測評,構建由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運用教學標準、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通過對教學過程、教學質量、學習質量、就業狀況等多方面的評價,建立校企共同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多元化、多主體、多層次的監控與評價機制;充分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完善以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系統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管理系統軟件,保障教學運行和質量管理的高效、便捷;通過強化院系兩級教學督導,制定企業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與社會評價定期、定量抽樣調查分析制度,組建校內外教學信息采集和反饋系統,形成有效的自我監控和競爭激勵機制。通過對教學質量的目標管理、過程監控、信息反饋、及時改進,實現對教學質量的閉環控制。
改革評價主體與評價標準,實現由內部單一評價向企業社會多元評價的轉變,將就業水平、企業滿意度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和督導制度,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在“項目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的考核模式,進行項目式多元化的考核體系改革。項目考核方式主要是通過模擬或真實項目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考核,將形成性的評價和總結性的評價結合運用。形成性的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態度,總結性的評價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和實際動手能力。總結性評價引入企業的標準和評價機制,實施項目式的考評,將教師評價、行業專家評價、商業項目效果等納入考評的主體,更加重視過程考核和實踐技能考核。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計算機專業教育綜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XJK011QZJ004)
參考文獻
[1] 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2] 徐平均.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