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梅
面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我們的道德教育常常舉步維艱,甚至有時也不得不承認學生們的偏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常常在想:我們有責任凈化孩子的心靈,使他們充滿熱情、滿懷希望,向真、向善、向美。
在今年3月的學雷鋒活動中,我組織學生收集了雷鋒的事跡材料,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但沒想到,此次班會令我大失所望。面對雷鋒所做的一件件好事,學生們不但沒有受到感動,還產生了懷疑,有學生問:“老師,這是真的嗎?”有學生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雷鋒做的事是假的,媒體大力宣傳這些是為了讓人們都像雷鋒那樣樂于奉獻;另一種,雷鋒做的事是真的,但目的不是為了升官就是為了出名,出了名之后,所有的好處就都來了。”其他學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并有學生舉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相關例證。
看到孩子們把雷鋒的行為曲解得這樣世俗,我感到極度不可思議。我說:“雷鋒做好事是不留姓名的!”有學生反問:“雷鋒做好事不留姓名,為什么這些好事還是被人知道了?”又有學生補充說:“那時沒有攝像機,你看現(xiàn)在做好事的都帶著攝像機,這哪兒叫做好事啊?分明就是在宣傳自己,為了得到更多的好處!”學生們七嘴八舌,不斷用反面事例堵塞我正面教育的入口。
我的心縮成了一團:小小年紀的他們,怎么會把現(xiàn)實看得如此虛假?難道我們學校整日的正面教育也敵不過社會偶爾的不良風氣的侵蝕嗎?
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多年來德育上的不足,反思學校德育上存在的弊端。
認真思考后,我決定通過體驗來引領學生的思想,喚醒他們真實的內心感受。我先召開了一次家長會,說明我下一步的教育設想,懇請家長們支持與配合。接著,我組織學生在班級開展了為期兩周的體驗活動。第一周的活動主題是“冷漠”。我要求學生在這一周里,誰也不要幫助誰,誰也不要關心誰,并要求他們記下每天的感受。這一周,學生們過得很“心苦”。第二周的活動主題是“給予”。要求學生盡可能地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每天記下自己幫助別人或被幫助的感受。與前一周相比,這一周學生覺得過得很溫暖、很享受。
這兩周的活動結束后,我再引導學生談給予,談雷鋒精神,學生們雖然談得并不深刻,但不再漠然,他們初步感受到愛和互助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對雷鋒行為的懷疑度大大降低。這時,我告訴他們:社會不良風氣確實存在,但愛和互助也真實地存在,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功利的。在這種來自真實體驗的交流過后,我倡議舉行一次“愛滿校園”的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們去發(fā)現(xiàn)愛、付出愛、理解愛。此次實踐活動,以更具體驗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的行為。在之后的綜合實踐活動總結會上,孩子們用心表達著他們對愛的體驗,此時此刻,我感到教育是如此美好!
德育需要體驗,當孩子們有了真切的體驗時,我們的引導才會有效而深入,才能抵御社會不良風氣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