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要: 在全球國際化的背景下,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已經成為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從跨文化意識的含義入手,分析教師和學生樹立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并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大學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方法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在某種程度上,語言的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流利交際的能力,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但是,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低下,現在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文化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已對此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并發表了大量專著和論文。較多教師也已經意識到這點,在教學中加入了文化知識部分,但多數是注重文化知識的講解,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常被忽視。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要求交流者沖破自己的文化背景局限,去理解、接受和欣賞對方的文化,也不能忽視鄙視自己的文化。所以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必須有意識地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視野,樹立跨文化意識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根據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反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指的是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特有的思維方式、判斷能力,以及對交際過程中不同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在交際過程中,參與者具備這種意識就會受到啟發和指導,而不受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在無具體交際事務時,它仍然能夠對學習者的學習和思考起著引導的作用。
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目標和原則
構建跨文化意識就是要使參與者對差異文化具有敏感性的認識。依照Hanvey(1979)的觀點,構建跨文化意識通常分為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識;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又缺乏理念的顯著文化特征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這四個層次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代入”對方的心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依照《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規定,我們認為大學英語課堂的文化意識培養應該達到如下目標:使學生對目的語及其文化有較強的理解能力,有較強適應能力,將來在涉外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做到靈活應對,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繼續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各種媒體,例如報刊、電影、互聯網等獲取大量的文化信息,并且有判斷是非能力對文化具有理性的客觀態度,了解掌握外國文化時能做到不偏不倚。以下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需要注意幾個原則。
1.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和專業相關,也要考慮學生將來職業的需要,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消除覺得文化空洞高深無用的想法,另一方面,與學生生活和專業相關,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系統性原則
在教學時要注意內容的層次性和一致性,因為文化內容涉及廣泛而復雜,人類生活無處不是文化,所以如果不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就容易給學生造成所學內容零零碎碎沒有頭緒的感覺。要根據學生領悟能力和水平對內容由簡單到復雜、單一到多元逐步做出合理安排。
3.思想性原則
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意識,通過文化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無所謂孰好孰壞,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是多樣性的,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培養世界意識。在了解外國文化時也不能忽視自己的文化。
三、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大學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明確了教學目的和原則之后,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要有足夠的認識,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融語言與文化為一體,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1.開設語言文化課程
通過系統簡要地介紹西方文化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西方社會在文化、思想、社會與政治制度、宗教、藝術、文學、科技等各個方面的概況,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認識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和完善學生的人文知識結構,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促進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目前我校開設語言與文化課程數年,學生出勤率高,反應良好。開設英美文學欣賞、圣經故事等課程能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熏陶。
2.綜合英語課堂
綜合英語課程是學生在大學階段學習英語的最主要課程,占時長,比例大。因此,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善于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促進學生精讀課程的學習,事半功倍。教師可以結合日常教學各個層面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可以在詞匯、語用、語篇、文體等各個層面提高學生的敏感性。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實物講授法、任務法、討論法、對比法等方式,盡量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照片等;還可以利用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其中含有大量有聲與無聲、有形與無形的社會文化知識,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彌補書本文字的不足。以董亞芬主編的《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Unit 10 Going Home為例,系黃絲帶乃英美風俗,被視為家人回家的歡迎標記,尤其用于歡迎由于不得已原因羈留在外很久的人。還有流傳甚廣的歌曲《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在學習此文章前,可以對學生作這些方面的介紹,輔以精美圖片和實例不但可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擴大他們的英美文化視野。再以董亞芬主編的《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Unit 1 The Dinner Party為例,學生剛剛看過紅極一時的印度電影《Three Idiots》,里面有很多關于印度的內容,關于教育體制的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兄弟感情,愛情等,還有印度嚴重的階級及自殺問題,如果能結合這個背景講解課文中發生在印度的這次宴會,就必然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看到課文時,腦海里的就不僅僅是這篇文章,而是豐富的印度背景文化知識。
3.引入閱讀材料
閱讀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重要輸入手段。在教學中有選擇地引入涉及這些西方國家文化內容的書籍和報紙雜志作為閱讀材料,以增加他們文化知識的廣度和他們對知識文化了解的深度。與此同時,提倡學生閱讀有關歷史、人類學及社會學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能夠體現其他國家文化的具體實例,而且能掌握一些與文化有關的概念。
4.實踐體驗法
在課堂內營造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或者用視頻提供相關的文化背景,讓學生扮演角色,學習操練在這種背景下的交際能力;或是進入課堂外的社會文化實境,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比如與外國朋友交談,積極參加與外國學校的交換培訓,等等。或定期請外教、外國專家作相關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的專題或系列講座。
四、結語
在教育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培養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只有形成對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確意識,才能客觀地認識文化,才能避免在交往中出現文化誤會和障礙,實現真正的交流。
參考文獻:
[1]Hanvey,R.G.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Towards Internationalism: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edited by Smith,E.C.and Luce,L.F.Newbury House,1979.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5]鄭化.跨文化交際教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