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 本文結合2011常州小學英語同題異構教研活動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了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等問題。
關鍵詞: 同題異構教學資源小學英語教學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日益顯現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整合研究普遍開展,自然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資源幾乎占據了學校教學資源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傳統教學資源也不斷得以優化,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如何對這些種類繁多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化與設計,以便有效應用成了當務之急。
課堂教學資源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成為教師必備的重要素質。《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對教師教學支持與管理能力上的標準是: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指導學生建立英語語言系統,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運用、交流英語,逐步培養英語表達、思維和運用能力。英語的教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教學資源開發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在英語課堂中,學生不僅是課程目標實施的對象,而且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是課堂的創造者。
2011年4月15日常州小學英語同題異構教研活動在常州市實驗小學舉行。常州市實驗小學張佶老師和常州市戚墅堰實驗小學李葉老師的4BUnit 8 Open day兩節英語課,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創設平等課堂。以下是我聽課的一些感悟。
一、現實資源——“水到渠成”
我們生活中的現實資源豐富,自己的教室,上公開課的觀摩室,學生的個人信息,教師的個人信息,如教師的家人信息,教師本人的QQ號碼,等等。而有的教師常常舍近求遠,忽視了現實資源,收集一些學生不甚了解的信息,導致教學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教學片段一:
T:Im Jill.Whats your name,please?How are you?
S1:Fine,thank you.And you?
T:Im OK.Who is your friend?
S1:Shes Linda.
T:Im very happy today,this is a special day because it is an open day.Look,there are many friends in our school.They are all English teachers.
Boys and girls,lets say Hello to the teachers,OK?
Ss:Hello! Welcome to our school!
T:Well,many teachers are new here.I think you would like to show them around our school.
反思一:張老師充分利用了現實資源,今天常州小學英語同題異構教研活動的契機,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本校的開放日,“水到渠成”引出open day。
二、動態生成——“巧妙捕捉”
動態生成資源,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圍繞多元目標,在開展合作、對話、探究的課堂教學中,即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這正是一節課最鮮活的生命力所在。這也是課堂給予教師每一節課的“禮物”。
葉瀾教授在《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中,就提出了“課要有生成性”。是說這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如果說一節精彩的英語課應該扎實、充實的話,那么動態生成可以讓課堂變得豐實。教師巧妙利用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將會收獲意外的驚喜。
教學片段二:
T:So first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about our school.(多媒體出示一張地圖,展示校園組圖)What can you see?
S1:I can see some classrooms.
T: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
S1:There are ...
T:Do you like computer rooms?
S2:Yes.
T:Why?
S2:I like computer games.
T:You like computer games.You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in the computer games.
T:Do you like read books here? Is the garden beautiful?
Ss:Yes.
T:And theres a gallery.Its a good place.Its cool in summer.
T:Look,I have a map here.What map is it? Is it a map of a park?
S3:Its a map of our school.
T:Yes,its a map of our school.Look,what place is this? Whats in our school?
S4:Theres a ... There are some ...
反思二:張老師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舊知,引入新知的學習。新知的掌握對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本堂課的伊始,張老師便通過學生已掌握的舊句型What can you see?和I can see ...來教授新單詞classroom,computer room和playground等單詞,在此基礎上新知There be 句型的呈現真實而自然,明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學得非常輕松。學生們看著學校地圖介紹學校,同時也在向來賓展示常州實小的校園,實現了句型結構功能與真實意義的有效結合。
葉瀾教授說:“教學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教學活動則是一種對話和理解的活動,在對話中學生的觀點顯現了,思維發展了。”張老師在課中插入了學校的地圖,從而巧妙地練習了對話,使學生獲得了獨立思考與自我表達的機會。
三、散狀信息——“提升資源”
在一堂課上,從學生那里會獲得很多的動態生成,因為現在的學生見多識廣,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這些生成是散狀的,不一定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有些只是一些相關的信息,關鍵是老師要智慧地從這些散狀的資源中提取出有效的資源。
教學片段三:This big classroom(在教研活動現場的觀摩教室)
T: There are many places in our school.Where are we now?
S1:We are in Building 5!
T:Yes,we are in Building 5!This is the place where we are.Now were having a lesson in this special classroom.Is it big?
Ss:Yes,its very big.
T:Please look around,whats in the big classroom?
Ss: Theres a ...
There are some/many ...
T:And there are some plants.(learn plant)
反思三:對于學生來說教研活動現場的觀摩教室是個新環境,這個平臺給了師生話語權。通過真實的教學資源實現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在張老師的課堂中,在Whats in this big classroom?環節中,學生說出了大量課外的詞匯,但是張老師沒有置之不理也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根據四年級的學生掌握詞匯的能力和需要,重點擴展了plant這一詞匯,有效利用了學生生成的資源。
教學片段四:
T: Different schools have different classrooms.Would you like to see more classrooms?(參觀外國學生的教室照片)Is this classroom nice?
S1:Yes,its nice.
T: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in their classroom.Whats on the wall?
S2:There are some pictures.(learn picture圖畫,照片)
T:Whats that?Its a globe.(learn globe地球儀)
T:Look at the 4 classrooms.I like ... Guess,which classroom do I like?What about you?Which one do you like?
S3:I like Classroom 2
T:Why?
S3:Theres ... There are ...
反思四:看不同教室的圖片,簡單談論,詢問自己的朋友最喜歡其中哪個教室,通過多種渠道使教學資源更豐富,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滲透。
四、媒體運用——“有力支撐”
教師要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主動學習,在自主學習中積極發展學生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多媒體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演示和瀏覽的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學生自主探索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多角度、多方位設計教學內容,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于一體生動形象地呈現教材中的語言材料。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彌補教材和課堂學習的不足,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性地進行學習。
教學片段五:
T:Ive got a picture of a classroom.Is it nice?
Ss:No,its not nice.
T:So I hope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多媒體呈現一個最簡單的教室)
S1:I hope theres a TV.
S2:I hope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the bookcase.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布置教室,鼓勵學生用I hope theres a ... there are ...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教室更有吸引力。
反思五:我情不自禁地為張老師的這一教學片段喝彩。PPT制作中“觸發器”功能的最大運用,充分反映了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同時也是有效利用電教軟件資源的很好體現。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動態生成的資源,使師生可以將對話延續。
五、錯誤資源——“將計就計”
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都會出現一些錯誤,有的老師會逃避學生的錯誤,有的老師會對學生的錯誤用No來進行評價。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它來自學生,貼近學生,教學時又回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由于學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出錯是不可避免的。教師首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觀,尊重、理解、寬容出錯的學生,不斥責、挖苦學生。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而心情舒暢,情緒飽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但在這兩堂課上,老師都把學生的錯誤當成一種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通過老師的適當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真正理解掌握。
教學片段六:
T:Whats in the room?
S1:Its a blackboard.
S2:There are some lights.
T:Whats in the pencil box?
S3:Theres a rubbers.There are some pencil.
反思六:李葉老師的課堂上有這樣一個環節,出示許多詞匯,有單數的、有復數的、有不可數的名稱,讓學生放進there is和there are兩個方框里,在回答中學生出現了一些錯誤,老師發現錯誤后沒有簡單地用對錯評價,而是讓學生評價,并分析原因,最后通過學生的觀察發現總結出了there be結構的規則。
教學資源是豐富的、寶貴的,有效地挖掘與整合學教學資源可以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需要教師用心去發現,用智慧去開發,把如此豐富、寶貴的教學資源有效、合理地創造性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與學生共同創造一個真實有效的學習現場,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教育參考,1997,(4).
[2]周成平.新課程名師精彩課堂實錄.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
[3]何克抗.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中國電化教育,1998,(10).
[4]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教育部,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