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新華
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多年,新經驗、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課改改變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促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育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對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了探索嘗試。
1.組織活動,體驗參與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他們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對活動的參與性強,競爭意識強,因此,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課都設置了活動內容。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它,并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表現自己。
課堂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其可寓教于樂,增強教學趣味,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思想品德課所教授的基本原理,如果不采取積極有趣的娛樂方式教學,就會使教學成為簡單被動的空洞教條說教,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反之,如果寓教于樂,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主動地學習。所以在教學中經常采用一些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強教學趣味性和感染力,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例如,在講“我知我家,我愛我家”這一框題時,我在課前做好調查工作,知道學生其實很愛自己的父母,只是和父母在學習、娛樂、穿著與打扮等許多問題上缺乏有效的溝通,矛盾很多,導致孩子嫌父母嘮叨,而父母則認為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親子關系緊張。我將這些問題融入教學內容中,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使學生在解決自身實際問題上有所借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義、規律、法則等,那么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將會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該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識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該由學生自己獲取的知識就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獲取。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和暗示,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自己“創造”出來的,從而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
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也是激發和培養其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把課外活動稱為“第二興趣的發源地”。只有親自認識它或參與它,才能體味其中的奧妙,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并隨著認識的深入,產生濃厚的興趣。演講、角色扮演、情景會話、辯論、作文、魔術、生物標本采集及各種物理化學實驗都可在課外進行。如舉辦模擬法庭,可增長學生的法律知識;走進社區,可知民情、解民憂等。我在講到“合作!競爭!”一節時,按照書中的模型制作了實驗道具:一個窄口的玻璃瓶,幾個栓了細線的小球裝在瓶中,每次只能拉出一個。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球拉出來,我負責計時。在實驗中,學生們用了各種方法,終于發現按照次序相互配合時用時最短,由此而體會了本課要講的競爭與合作的內容。這樣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有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
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命所在。我常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講解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和事例,特別是就當今社會發生的時政熱點與書中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如結合2008年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強調民族關系的重要性;結合2009年湖南校園踩踏事件,2010年福建南平兇殺事件,引導學生關注校園安全,提高自我防護意識與能力。這樣學生易接受所學知識,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我還指導學生閱讀時政書刊報紙,如《半月談》、《中學生時事報》等,并結合多媒體優勢,讓學生收看《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開展社會調查,撰寫時政小論文,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也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小課堂與大社會也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3.巧留時空空白,創設懸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內容的表達上留有適當的空白,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間,力求在啟動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在鼓勵學生嘗試探究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示范性、引領性。如學習《愛在屋檐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課,為了讓同學們更為深刻地體會到父愛和母愛的重要作用,我給同學們補充了一則材料:“一母親在女兒高考落榜后鼓勵她去教書,不到一個星期女兒因講不清題而被學生趕下講臺。母親又鼓勵她去學裁剪,不到一個月女兒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辭退……”講到這里,我設置了一個懸念:“同學們猜想一下這時母親會說什么,又會對她今后的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同學們普遍認為:“如果母親繼續鼓勵她,她終將成功;如果母親責備她,她可能會從此意志消沉。”這種設置懸念讓學生探討的方法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4.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基本能夠做到“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課程標準》無論是對“總目標”、“分類目標”的規定,還是對具體“內容目標”的規定,都涵蓋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教學中,多數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和單元生活主題的要求,確立并努力落實“三維目標”。教學過程中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參與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5.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上,努力貫徹“三貼近”原則。
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是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必須貫徹的原則。切實貫徹“三貼近”原則,才能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主動和實效性。
在情境的設置上,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實現生活化;問題的提出要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所關注,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課堂練習要走進生活,讓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生活面前判斷、選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在教學活動方式上,注意啟發性、開放性與探究性。
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式教學,發揚教學民主,促使學生經歷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愿望,產生自我成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