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太鋒
摘要: 多媒體技術為當今的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好更有效的途徑。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潮下,如何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的歷史課堂活起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關鍵詞: 多媒體歷史課堂助推器
新課程改革不斷向深入發展,《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了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目標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歷史教學過程,在學習中獲得歷史情感體驗,是新課程下歷史老師努力的方向。多媒體教學,為教師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有利于教師突破教學難點,使歷史教學在內容和方法上出現新取向,更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在歷史教學中可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效整合,使現代多媒體教學成為歷史課堂的助推器。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多種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節課僅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激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傳統課堂導入方式比較單一,往往采取利用課本已有圖片或資料結合老師提問的方式,單一的導入方式難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利用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綜合利用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通過展現多樣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講授《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一課時,我利用課件展示“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和“改革開放后的深圳”的組圖對比,并在圖片播放過程中插入《春天的故事》這一大家熟悉的歌曲。屏幕上改革前和改革后畫面的巨大反差,歌曲中一句句熟悉的歌詞,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緊接著我提出問題:為什么說1979年是一個春天呢?深圳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開發的決策是怎么做出的?通過問題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去看書、去討論,為后面課文內容的講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利用多媒體整合多種歷史資源,保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文物、遺址遺跡等,可通過文化機構、傳播媒體、學校、社區、參觀訪問和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得”。歷史課程資源豐富,但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的限制,很多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師通常只注重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更感覺不到學歷史有何作用。將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好地整合多種歷史資源。
例如,電視臺播放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學生喜聞樂道。在講授相關的歷史內容時可以將課本知識與電視劇的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思辨,進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如在講授必修一《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一課時,我就結合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提問:“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判斷電視劇的名稱正確嗎?”同學們很快就發現了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經被廢除了,所以電視劇的標題是不符合史實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加深了學生對這節課內容的理解,還讓學生知道了文藝作品是源于生活又經過文學藝術加工而成的。
在講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時,我插入了經過剪輯的歷史紀錄片;講授經濟體制改革內容時,我將紀錄片《復習之路》的相關內容放映給學生看,讓他們有更直觀的情感體驗,了解改革的背景和過程,通過展示改革前后的史料對比,讓學生看到改革的必要性和巨大成就。在講授《近現代生活的變遷》、《中國古代手工業經濟》等內容時,可以通過展示有代表性的圖片和史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而結合課本和老師講解形成理性認識的升華,利用多媒體技術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相比于傳統課效果要好得多。
三、多媒體技術為德育滲透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能更好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課堂是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載體。它在知識的傳授中潛移默化地把愛國主義精神和各個時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學生的心里,使得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進步的源源動力,煥發出巨大創造力。
在課堂中我經常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文字、視頻和音響展示歷史風云變幻,重現難忘的時刻,展現中華文化的精彩斑斕,以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調動學生的多重感觀去感受、了解、發現、領悟,將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滲透到心靈中去,激發熱愛祖國、為祖國繁榮富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責任感和光榮感,增強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如講“鴉片戰爭”內容時,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戰斗力削弱;政府白銀外流,出現銀荒;人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毒品的認識,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