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留成
新課標提出了四大課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該理念強調在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轉為主動探究性學習,這對國家的興盛、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終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高中生物老師要適應新課改要求,及時調整教學思想和教學策略,以適應生物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教學思想的轉變
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能力的培養,多采用“滿堂灌”這一偏重講授、分析而輕視綜合、滲透、探究的教學體系。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嚴重擠壓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創新的時間,造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出現了較多“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新課標下的高中生物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故應適當地縮短課堂講授時間,把課堂讓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積極地思考與相互交流來獲取新的知識,提高科學素養,認真進行探究實驗的教學;還應把教學的主要內容體現在“探究”上;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在表達和交流中學習,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學習。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加以引導、點撥和小結,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相互協作,及時溝通。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時予以啟發,搭建臺階,引導學生繼續探究,當學生的討論與交流偏離教學目標時,要進行適當調控,從而創造一個開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己去活動、體驗乃至創造,使學生享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由被動的獲取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轉變,教師起引導和指導作用。
二、教學策略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內容上多是只看教材,重在教授“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在教學方法上多用講述法,并且一節課講到頭。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教師取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均較低,學習不是內在的需求,而是一種負擔,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了。所以為適應新課改的需求,適應時代的需要,需要在教學策略上加以改進。
1.教學內容的改變
應該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確定教學內容,而不是依據教材。教材是在生物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完成的,是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之一,而非唯一的載體,目前的新課標教材有多個版本,不同版本在編寫順序和內容安排上有一定差異,所以在備教學內容上,我們不能僅依靠某個版本的教材來確定教學內容,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的理念備課,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根據實際需要重新編排,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的基石。
2.教學方法的改變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自學輔導法、探究討論法、啟發討論法、程序教學法等。生物課程標準對具體內容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用了很多目標動詞進行描述,如“分析”、“說明”、“解釋”、“探討”、“關注”等,所以應根據具體的目標動詞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3.教學設計的改變
新課標強調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與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的探究方法,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為適應這一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備課時應關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通過問題的精心設計,使課堂具有啟發性,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他們的思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手段的改變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與人們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密切相關,所以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水段,能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生物課件、音像資料、投影等,使生物課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
三、教學評價的改變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了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在傳統教學中,人們關于評價的理念存在一些誤區,主要表現在:把評價的過程和學習過程割裂開來,將評價看做是學生學習的終結;把評價的方法簡單等同于考試和測驗;把評價的目的和功能簡化為選拔和等級評定,這些都是和新課標中有關正確評價的要求不相符合的。
正確的評價應把評價的過程和學習過程緊密相連,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充分發現每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才能夠形成客觀、有效的評價,要用多元的、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學習,而不能簡單地把評價等同于考試,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實際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或指標。
總之,我們要在生物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讓學生把學習變成內在需求,從根本上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應積極地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主地鉆研,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