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背景描述:
悄無聲息中,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那群孩子已漸漸成長起來,他們中有的已經步入大學,成為一支年輕卻不可忽視的力量吸引著來自社會的目光。與前輩“80后”和“70后”一樣,這群出生于中國經濟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一代人也立馬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這個世襲的封號。也許是對年輕人的不信任,也許是不愿接受時代改變的事實,“90后”被社會批評得體無完膚。“90后”不滿社會對他們的偏見,紛紛寫文章澄清自己后不是“壞孩子”。作為高中老師,我接觸的都是“90后”,2009年送走了一屆畢業生,他們已經步入了大學,而我又迎來了一屆新生。老師在談論時都會不約而同地對“90后”學生表示或多或少的不滿。為此,我在網上尋找了大量關于“90后”的文章,試圖帶領著大家走進“90后”的心靈世界。
案例描述:
2009年的一天,同辦公室一個班主任把一個學生叫到辦公室訓斥,話語中帶有針對“90后”的詞語,大致意思是“90后”就是沒有禮貌沒有家教的一代,就知道耍個性,其實就是社會的寄生蟲。學生當場反駁,兩個人最后爭得面紅耳赤。從此,這個學生就煽動班級學生反對老師,什么事情都和班主任對著干,最后弄得他辭去了班主任工作。
分析與處理: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總是議論著“90后”的缺點:自私,缺乏愛心,冷漠無情,叛逆瘋狂,說他們是毀掉的一代、不好的人,是“腦殘”,是“非主流的毒瘤”……相關的形容詞層出不窮,這些話語傳到了孩子的耳朵里,嚴重傷害了他們本就傷痕累累的心靈。難道這些就真的全是他們不好么?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有沒有試圖去聽聽他們的心聲,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好好觀察他們脆弱的心靈下掩藏著怎樣的滄桑經歷?
一
一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管束不了子女,所以把他們帶來學校,讓老師來教育。其實他們忽略了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家庭教育,這個環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1.家庭教育觀念老化。
現在很多家庭的物質生活現代化了,家庭教育的思想觀念卻沒有現代化,還是因襲陳舊的傳統觀念與方式。有的家長喜歡用成年人的標準和價值觀去要求孩子,覺得自己總是對的,孩子永遠是錯誤的,滿足于孩子對自己的絕對服從,孩子稍有反抗就拳腳相向。可以說,當今許多家庭教育在誠實、責任、習慣等方面嚴重缺失,使孩子成長的路走歪了,走偏了,也走錯了。
2.家庭教育內容偏差。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個誤區:對于“90后”,成人們關注成功重于失敗,關注物質需求重于精神需求,關注學習結果重于學習過程,關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關注“是什么”重于“為什么”,關注外顯行為重于內隱心理,關注共性問題重于個性問題,關注單向說教重于雙向交流。不少“90后”在畸形家庭教育的誤導下超常加速發展,犧牲了快樂和自由,失去了正常的童趣、童言、童年、童真。
一次無意中看了語文老師布置的隨筆內容,學生們對父母的抱怨和怨恨觸動了我。很多學生說父母長期不在家,把他一個人丟在家里。“好想回家的時候有媽媽在廚房做好飯菜叫聲:‘孩子回來啦,快洗洗手吃飯吧!”“爸爸媽媽就知道賺錢,以為我要的就是錢,他們就知道錢,其實我好想得到他們對我的愛,像其他孩子一樣,得到父母的愛。”像這樣的話語有很多,我不知道父母們看見這樣的話語,還會認為物質高于一切么?還會認為只要滿足了物質需求,孩子們就滿足了么?在父母心中,愛子女的方式就僅限于給錢么?
3.家庭教育主次錯位。
有的家長對孩子采取“隔代教育”的方式,把養育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然而老人的教育觀念大多陳舊、傳統,他們大都無法承擔早期智力開發的任務。而且,從非智力方面來說,由于祖輩容易嬌慣、溺愛孫輩,孩子易養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等不健康性格和品行。
4.家庭教育環境破壞。
有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制造精神垃圾,侵蝕、毒害孩子純潔的心靈,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比如粗俗的語言、暴躁的脾氣和夫妻關系不融洽,像“病毒”一樣毒害著孩子純潔的心靈。還有的父母懶散、貪睡、不講衛生,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學到身上。可以說,孩子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就是受到家庭和父母的影響。
最讓我感到心痛的是一個女孩子的日記,她說她并不像她的外貌那樣是個乖乖女,她的家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媽媽很早就拋棄了爸爸和她,父母倆相依為命。父親嗜賭酗酒,忽略了對她的關心和教育,積攢了很久的積怨導致了她對父親惡言相向,說要換個新爸爸,這對父親來說無疑是妻子離開后進一步的傷害,可是也從反面了解到原來孩子的叛逆來源于支離破碎的家庭環境。
反思和感悟:
一篇文章寫道:“怎樣的社會造就怎樣的一代人”“90后”之所以具有如此多的缺點,應該說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總是說“90后”如何不好,可是我們這些“70后”“80后”也被社會否定過,現在不也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對待“90后”,我們應該去發現他們的優點,往往缺點的另外一面就是優點。比如他們想法怪異,這說明了他們的平均智商超過了以前的同齡人;比如他們自信但是很脆弱,敏感才會自私;從童年就開始變老,并懂得成人世界的潛規則;他們喜歡張揚個性,但是又過分自卑;他們信息和知識豐富,但是內心卻十分空虛……
二
很多老師首先考慮的是怎么上好一節課,怎么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認為成績代表著學生的一切,也經常用成績教育學生,忽略了品德教育也是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項。不少家長更是忘記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長的施壓再加上老師冠以“壞學生”的稱號,有的學生明明品質是好的,但是為了爭回自己的自尊,便和老師家長發生了矛盾。
根據學生寫的隨筆中對老師的種種抱怨,我深刻感覺到,師生之間,家長與子女之間,都存在著很深的誤解和矛盾。怎樣才能讓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下面從教師的角度提出幾條建議。
1.注意教師心理健康疏導。
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給教師減負,考核時對成績適當放寬,從生理到心理全方位解放。其次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態,以平常心看待名利,與學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要加強師德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2.關注學生家庭,溝通聯系家長。
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貼近他們的心靈,進行適當的平等教育,多聯系家長,多給學生家長式的溫暖,不要歧視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可以是學習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多做疏導工作,逐漸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運用榜樣示范教育法。
榜樣示范教育是以教師和其他典范、典型人物的優秀品質去影響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教育方法。高中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沒有發展起來,而形象思維發展很快,因此越具體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加之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形象、生動、具體,對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促使學生經常對照自己,檢查自己,引起自愧和內疚。運用榜樣示范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分辨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例如對于當今社會的非主流文化,“90后”喜歡模仿,出現各種怪異的打扮和穿著,教師要善于運用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青春美,什么是學生的裝束,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分辯能力和抵制能力。
只要社會給予正確的對待,老師給予正確的教育,家長給予更多的愛,相信,未來某一天,我們就會看見“90后”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