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安峰
摘要: 在目前的科學課堂中,課堂對話仍以師生對話為主。在科學課堂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質疑精神,科學教師就要積極開展生生對話。教師要從理解、鼓勵,營造生生對話氛圍,以及引導、修正,提升生生對話質量兩方面實施生生對話,讓科學課堂呈現精彩無限。
關鍵詞: 科學課堂生生對話氛圍質量
對話是課堂的靈魂,沒有對話的課堂是沒有生命力的課堂。課堂對話不僅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啟迪學生科學思維的主要方法。
在目前的科學課堂中,課堂對話常以“師生對話”為主,即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學生回答,或者學生提出疑問,教師再解釋。由于這種課堂對話教師預設性較強,因此對于課堂知識目標的實現有較好的效果,并且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但是由于課堂中“師生對話”參與的學生較少,很多時候“師生對話”成了少數優等生表演的舞臺,大多數學生只能充當觀眾,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科學思維只停留在表層;同時受教師權威性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對話中往往處于不平等的地位,課堂中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很多時候表現為迎合性回答,對于教師的解釋也往往只是一味地接受,課堂中很少能聽到學生的質疑聲和辯論聲,使得本應精彩的課堂對話成了虛假對話。顯然,這樣的對話與《科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質疑精神有著不小的距離,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是不利的,需要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優化。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新認知的構建是在原認知的基礎上,在新認知的學習情景中進行體驗完成的。科學是一門從生活中來并服務于生活的學科,因而學生對很多科學知識并不陌生,或多或少有著一些原認知,這些原認知有些與新認知基本一致,有些則與新認知是矛盾的。因此,在科學課堂中只有將學生原認知與新認知的沖突地方充分暴露出來,才有利于學生新認知的構建,這需要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中能暢所欲言,敢于質疑。“生生對話”由于學生之間平等的地位,使得大多數學生不受拘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無疑是一種有效構建科學知識的平臺,是啟迪學生科學思維的一種好的方式,它將使我們的科學課堂呈現出無限精彩。
一、理解、鼓勵,營造生生對話氛圍。
在科學課堂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將精力放在教學設計上,尤其在上公開課時,教師總是期盼學生能按預設的教學設計與老師進行對話,害怕節外生枝,所以總是安排一些易操作的“師生對話”,有時為了展示教學設計的精彩之處,常常去趕環節,以至于任學生精彩的發言、智慧的火化在課堂上自生自滅。然而在現實的課堂上,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他們帶著自己的原認知來到科學課堂,在課堂對話中總是顯得很不“老實”,經常發出一些老師預設之外的聲音,甚至質疑,使得科學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有些質疑甚至是老師短時間內也難以解釋清楚的。
下面是一節區級評比課的對話片段,王老師執教的內容是浙教版八年級上第三章第四節《動物的行為》。
T:動物的捕食是一種什么行為?
(大多數學生回答是先天性行為,老師剛想表示贊同并過渡到下一環節時,有一位學生提出了質疑。)
S:老師,我認為捕食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
T:嗯,這位同學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請他談談他的理由
S:捕食應該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因為他不是天生就有的,剛生下來的小老虎抓不到其他的動物,要大老虎抓了喂給它吃,只有通過不斷練習,小老虎才能自己抓到食物,所以它應該是后天學習獲得的行為。
T:這位同學發現的問題很好,把老師都難倒了。那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小組討論一下,看哪組最厲害,能把這個問題解決。
S:我們組認為捕食是先天性行為,因為每一種小動物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會吃東西。
S:我們組認為捕食是后天學習行為,你看家里的小貓,經常在撲圓圓的、會滾動的東西,他在練習抓老鼠。
S:不對,我們組認為小貓抓老鼠是先天性行為。如果是后天學習行為,應當是“這只學習過的貓會抓老鼠”,而事實上是所有貓都會抓老鼠。而且,我們人就不抓老鼠,所以小貓抓老鼠是先天性的行為。
S:我們組也認為捕食是先天性行為,你看鳥媽媽把小蟲送來的時候,小鳥就主動地伸出嘴巴索食,這是它天生就會的。
S:我們組認為捕食是后天學習行為,你看小狼要學習怎樣捕食,而我們人本來不能像狼一樣捕食,但狼孩由于從小跟狼一起長大,學習以后也能像狼一樣捕食。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都有自己的論據,看起來都是那么自信,那么有道理,誰也不服誰,此時的老師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令所有學生信服。當我認為這場生生對話將無疾而終時,意外又發生了。)
S:老師,我認為動物為了生存而捕食這是一種先天性行為,但通過訓練將捕食能力提高則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如黑猩猩跳起來摘香蕉吃是先天性行為,但模仿人站在箱子上去摘香蕉則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
……
對于學生提出的“捕食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的質疑聲,王老師一開始信心十足,想讓其他學生來幫他修正錯誤的認知,但聽了這位學生有理有據的解釋后,心里一下子也沒底了。此時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捕食行為是先天性行為,相信學生鑒于教師的權威性,也會默認;讓學生課后繼續探討這個問題,用一句話把學生的思路拉回到預設的課堂中來,也未嘗不可。但王老師深知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將導致以后科學課堂中學生質疑聲越來越少,甚至不敢質疑,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思維。可要王老師一下子把它解釋得很順暢,她又沒有足夠的信心。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王老師采取的策略是將這個問題果斷地拋向全體學生,想嘗試通過“生生對話”解決這個問題。
由于王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信任,摒棄了教師的權威,同時在課堂中創造了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環境,營造了生生對話的氛圍,因此學生在課堂中并沒有因為老師的無知而影響新認知的構建,反而充分利用自己的原認知想幫助老師解決問題,更加專注地投入到了“生生對話”活動中。雖然這場“生生對話”一開始進行得異常激烈,但誰也不能說服誰,此時的王老師非但不急,反而“蹲下身來”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對話,學生靈動的思維終于在王老師的鼓勵下擦出了智慧的火光。“為生存而進行捕食是先天性行為,但為提高捕食能力而不斷進行訓練則是后天學習行為。”多么精妙的解釋。當聽到這位學生的回答后,這場“生生對話”圓滿畫上了句號,我為這位學生感到驕傲,也為王老師感到驕傲。如果王老師早5秒鐘結束這場生生對話,也許留給王老師的將是永遠的遺憾,留給學生將是永遠的疑惑。
通過這場生生對話,全班學生不但掌握了科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創新精神和質疑精神,更堅定了王老師科學課堂中實施“生生對話”的信心。理解、鼓勵學生,營造生生對話氛圍,科學課堂“意外”往往能轉化為“精彩”。
二、引導、修正,提升生生對話質量。
在以前的科學課堂上,我們偶爾也能看到“生生對話”的現象,但很多時候表現為課堂氣氛熱熱鬧鬧,學生爭得面紅耳赤,結果卻是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在“生生對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當遇到學生爭論不休、沒有統一認識的時候,很多教師沒有及時引導、修正,使得“生生對話”無疾而終,從而降低了“生生對話”的質量。
下面是一節市級公開課的對話片段,趙老師執教的內容是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下第二章《運動和力》3—8節復習課。
S:老師,自行車是怎樣前進的?
T:這位學生提的問題很好,誰能幫助這位學生回答這個問題?
S:可能與摩擦力有關系吧。
S:車子用力蹬,就向前走了,這與摩擦力有什么關系?
S:你把后輪懸空,用力蹬車的踏腳板,看它走不走。
S:對,要使自行車前進,光蹬車不行,還必須讓后輪著地。
S:后輪著地,怎么能證明摩擦力朝前呢?
(學生一片茫然,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下來。)
T:后輪在沙坑里轉動時,你們會看到車輪下方的沙子怎么運動?
S:車輪下方的沙子被后輪向后掀起。
S:噢,對了。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沙子會對后輪產生向前的推力,所以自行車向前運動了。
T:幾位同學解釋得很好,自行車后輪是自行車前進的主動輪,地面對后輪的摩擦力才是自行車前進的動力,前輪只是從動輪。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復習摩擦力的知識。
這段對話以“師生對話”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顯然與教師預設的問題并不一致,但趙老師卻順著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展開了一場精彩的“生生對話”。上述對話不再是趙老師一廂情愿的獨白,而演變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真情互動,在對話中學生的原認知暴露的一覽無余,質疑聲接二連三,但又一個個被學生自己解決。在這場教師導演的“生生對話”中,學生的思維活動無疑是高效的。
當然,這場“生生對話”過程離不開趙老師高超的課堂調控能力和適時的引導、修正。如果沒有趙老師對學生討論到“后輪著地,怎么能證明摩擦力朝前呢?”冷場時的適時引導、修正,那么這場“生生對話”就會變得不著邊際,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將很難得到提升。正是因為趙老師不失時機地提出“后輪在沙坑里轉動時,你們會看到車輪下方的沙子怎么運動?”這個啟發性問題,從而將這場“生生對話”推向了高潮,學生的原認知在“生生對話”中得到不斷修正,思維的火花一次次被點燃。老師的引導、修正,不但沒有影響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質量,反而更有效地幫助學生主動構建了新認知,啟迪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從而使這場“生生對話”變得更有質量。
課堂中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基于自己的原認知,不可避免地會對老師的問題產生不同的想法,對于老師的解釋產生質疑。學生在課堂上的質疑聲說明他們在積極思維,“生生對話”中學生的認知沖突是一個新認知重建的過程。作為科學教師,我們此時千萬不能一概否決,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而應敏捷地洞察學生的思維亮點,善于把握契機,理解、鼓勵學生展開“生生對話”,讓學生成為這些課堂生成性資源有力的解決者。當然在“生生對話”具體操作中,也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和修正,以此來提升“生生對話”的質量,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迸發出火花。只要科學教師在課堂中堅持“生生對話”,就一定能讓科學課堂呈現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