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紅英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改變傳統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我們對以往教學中學生和教師的地位進行新的思考。下面結合我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做法談幾點感受。
一、轉變思想,鼓勵創新
為了促成課堂教學中學生和教師地位的轉變,就必須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已有經驗,精選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勤于動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評價方面,我努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的狀況,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幫助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現在,電腦在學生家庭中已非常普及,學生對電腦很感興趣,也都具有一定的電腦操作技能。在一些環節的教學中,電腦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進行數學學習。
例如,“統計”教學中要講解統計圖的不同形式及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對于統計知識應用不多,認知起來會比較困難。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統計卻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方法,我們經常要用到它。為了讓學生對統計有初步的感知,我讓學生利用電腦進行預習,了解統計的相關知識,并讓學生對家中每個月的用電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制作成簡單的統計圖發到班級的公共郵箱中。課堂教學中,我在學生制作的統計圖中挑選了一些比較規范的在電腦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們進行評判分析,評比誰的統計圖做得最清楚,樣式最美觀。由于學生在自己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就已經掌握了統計圖的相關知識,課堂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統計教學的成功,是因為我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學生開動腦筋,自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在交流討論中對自主習得的知識進行修正。這樣的學習,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三、操作實踐,突破難點
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數學教學同動手操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通過操作實踐,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相關知識,還能感受數學探究的過程,領悟數學思想方法。久而久之,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樂于探究。在解決問題中,學生能夠根據問題情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通過主動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對于三角形的三條邊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如果只是用空洞的理論講解,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我把操作實踐加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利用實物來驗證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首先,我讓學生提前準備一些1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10厘米的小棒。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先講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而是讓學生先試著用準備好的小棒組成三角形,前后桌4個學生為一組,看哪一組組成的三角形最多。操作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了一次次的嘗試。操作實踐結束后,學生匯報了小組合作的結果,發現有的小棒可以與別的小棒組合形成三角形,而有的小棒無論怎么組合,都無法和別的小棒一起組成三角形。此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棒長度之間的關系,思考:在這些組合成的三角形中,三條邊在長度上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被調動起來,在進一步的討論中,沒有費什么力氣,學生就自己理解了只有當任意兩根小棒的長的和大于另一根小棒時,這三根小棒才能組成三角形。就這樣,學生通知操作實踐,輕松攻克了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個難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創造條件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自主學習。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活動中領會數學探究的思想,把握數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在數學探究活動中,教師還要注意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現象,從這些現象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并嘗試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會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學習數學知識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服務的。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方式給教育輸入了新的血液,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更要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注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多動眼、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各個環節,師生共同營造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