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良 吳曉璐
一、我國傳統器樂曲標題的類別
我國傳統器樂的標題分為標意和標名兩類。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等提示樂曲的內容。而標名性標題與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系。本文以標意性標題論述為重點,標名性標題簡略介紹。
(一)標名性標題的種類
標名性標題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由聲樂作品發展而來,并沿用聲樂曲牌,如《茉莉花》等;根據樂曲首句譜字、奏法、配器等命名,如《工尺上》就是以樂曲首句譜字命名的,《南呂一枝花》標的是調名;有的是說明樂曲結構特點的曲牌名,如《胡笳十八拍》就是由十八段組成。
(二)標意性標題的種類
1.描繪抒情型。樂曲的標題是根據內容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而來,用音響的造型手法來模仿大自然的事物,通常有寄景抒情之意。在古琴音樂中無論是琴歌還是琴曲都有標題,大的琴曲還有分段標題,這些標題文字考究,文學內涵豐富。如琴曲《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琴曲《瀟湘水云》系南宋浙派琴家郭沔所作,借九嶷山為“瀟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對現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和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之情,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凡此種種,極具描繪性和抒情性。
2.詩詞型。樂曲的標題是來源于詩詞或受詩詞的影響而作,這一類樂曲也具描繪抒情性。如古琴曲《秋江夜泊》最早見于明代的《松弦館琴譜》,據說是根據唐詩人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詩而作,曲調樸素自然,委婉連綿,抒發了旅人的鄉愁。箏曲《漁舟唱晚》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類樂曲以精煉而有詩詞文化底蘊的文字為標題,極大地深化了作品的藝術和文化內涵。
3.故事傳說型。樂曲的標題是根據與樂曲的內容或背景相關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而定,通常帶有敘事性。如古琴曲《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于《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根據著名歷史事實譜寫而成,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4.民風習俗型。樂曲的標題是根據樂曲的內容與民間的風俗習慣而得來,常與民間傳統生活中的婚喪、節日慶典、社會活動相關,這一類在少數民族傳統器樂曲和器樂合奏曲中多見。如華彥鈞傳譜的《龍船》在傳存的六首獨奏曲中,是唯一的一首直接描繪民間生活場景的樂曲。樂曲從賽龍船時激動喧鬧的各種聲音中緊緊抓住最有音樂性的鑼鼓與歌聲作為表現的內容,兩者交替出現,相映成趣,生動地描繪出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熱烈場面。
二、標題的文化成因
(一)自然地理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山水環境是創作的物質載體。山隨水轉,水繞山流,高山流水更是一種思想境界。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雅士鴻儒寄情于山水,以達到物我兩忘的超然境界。孔子的《論語》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李白、杜甫、謝靈運一生縱情于祖國山河,獲得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現代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糅合了山的風骨,水的靈動。山水猶如一座巨大的寶庫,為中國藝術創作提供生機與活力。
在中國傳統器樂中,以山水為母題的作品地位亦非凡。從先秦時期的《高山流水》開始,以至于后來的《瀟湘水云》《石上流泉》《平湖秋月》等不計其數的作品都以山水為題,在中國人的音樂審美心理中成為審美標準的最高層次。所以說,標題的產生很大程度是樂人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熏陶孕育的結果。
(二)人文環境
1.中國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主要地位,中國傳統器樂,特別是文人音樂中的古琴音樂的創作題材中,不少以自然為母題的樂曲,其審美價值都并非在山水或花鳥,而意在“比德”、“言志”,強調以藝術的手段培養完美人格。如《高山流水》是寄情山水,而志在高遠;《梅花三弄》意不在梅,而在凌霜斗雪的無畏精神和高尚純潔的品格。器樂曲中體現出中國人注重修養,在審美對象中“審”出儒家道德美的一面。
2.神話與傳說的滋養。每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成長發展過程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神話和傳說,原始神話猶如童年的兒歌,所體現出來的審美意識積極地影響著民族的審美觀念。在中國神話英雄中,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多是勞苦型的英雄,頌揚“德”的美好。在中國神話中,對日月神的態度也大不相同。對于日神多是敬而遠之,而對于柔美化身的月神更多表現出親近和依戀,不論是詩詞或是音樂中都可以發現這種陰柔精神的美。
古琴曲《關山月》、琵琶曲《夕陽簫鼓》,二胡曲《漢宮秋月》、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這些標題都營造出柔性的意境,相應的時空:秋、夜、黃昏等,相應的場景:云、雨、老樹、漁舟、鐘鼓等,情景交融產生獨特的魅力。
3.民間生活風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和風俗傳統,各族民間器樂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如流行于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福建等地的漢族民間鼓樂“十番鑼鼓”,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與民間各種風俗禮儀活動。現存的比較流行的曲目有《劃龍船》《萬家歡》《喜遇元宵》等。
三、標題中的音樂藝術審美特點
中國傳統藝術在美學追求的表現形態上主要強調的是一種“音樂精神”,表現在音樂藝術上更多的是突出“神韻”、“神似”、“氣勢”、“風骨“。因此,在對我國傳統器樂曲的欣賞中,仿佛總能以第一人稱的身份置身其間,音樂正是描繪了“我”的內心世界,營造出“言無盡意無窮”的美感境界。
在我國傳統器樂創作中,由于民族的共同地域、自然環境、文化生活諸多條件的交互作用,因而形成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以及相對穩定的某種共通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民族文化——藝術的傳統和民族特性,決定了我國民族藝術的審美要求。
【參考文獻】
[1]杜維熊,桑海波.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周友良,湖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徐珍紅,鄂州職業大學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