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芳 張靜雯
著名語言學家Bachman在分析語言能力時,把人的語言交際能力劃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組織能力,另一個便是語用能力。關于語用能力普遍的認為是在一定語境下能正確地理解和得體地運用語言的能力。語用能力又可分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Leech和Thomas又同時提出了語用能力觀的概念。它包括語用語言觀和社交語用觀。語用語言觀研究的是直接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等語用策略,以及一系列能夠強化或緩解交際行為的語言形式等。社交語用觀是語用現象的社會學研究,涉及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權勢關系等對語言形式、策略的影響因素。想要使語言表達得體,語言使用者必須考慮社會和文化因素,然后結合特定語境靈活恰當地運用語言。語言能力觀表明學習者若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僅僅學會語音、詞匯、語法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用所學語言進行社會交際。
一、語用能力觀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語用失誤
首先,母語存在干擾。母語是人出生后便接觸到的第一語言。一種信息輸入到人的語言中樞,首先會以最熟悉的語言形式輸出,然后再翻譯成其他語言。如果可以拋開母語的牽絆,直接由其它語言形式輸出,語言反應速率將大大提高。第二,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差異是學習者運用語言時的一個重要障礙。文化背景不同,給學習者帶來認知上的困難。認知上無法接受,更難以運用自如。第三,教學因素。教學因素在培養學生語用能力上占主導地位。好的語言環境是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關鍵因素。但國內英語教學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現狀不能滿足學習者對良好語用能力的需求,導致各種高分低能的現象。
(二)語用能力觀應用的意義
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更進一步提高了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必要性。目前,許多學者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觀點,即英語語用知識其實是可教的,特別是語用語言知識和社交語用知識。語用知識的學習是提高語用能力的基礎部分,所以在相對于把英語作為母語國家語境缺乏的條件下,提高語用能力也是可行的。語用能力觀要求語言學習以應用于社會交際為目的,這就要求學習者在交際的過程中要恰當,正確的運用語言,避免不必要的語用失誤。
二、語用能力觀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語用學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忽略了文化背景的介紹。在單純死記硬背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只懂得了這些知識的表層意義和基本用法,為什么這么用,有什么歷史文化因素,很少知道。教師們可運用相關語用學內容來闡明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一詞多義或特殊名詞在實際應用中產生的誤解,避免語用失誤。
在英語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一個單詞由于重音位置的不同,意義也不同;一個句子隨著語調的變換,句義也改變。語音和語調承載著一個單詞或整個句子的語義信息。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習者從語用學的角度掌握語調傳遞信息的方式。同樣一個英語單詞,一詞多義,和多詞同義的現象普遍存在。那么如何在適當的情景下選擇恰當的詞匯,就要求學習者懂得這個詞的來歷。也就是說在掌握一個詞匯的時候,我們不單要懂得這個詞的概念意義,還要懂得它的文化意義,這樣便可準確、得體地選擇詞匯。在語法的運用中,如果我們單純的利用書本上的固定規則來組織語言,常會出現形式與功能脫節的現象。必須結合現實的語境,才能正確的使用各種搭配。另外語用學知識還體現在語言文化上,一方面同樣的語言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觀念上的差異,另一方面不同的交談對象和不同的場合決定了不一樣的語體文化。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語用能力培養的建議
1.語用能力觀要求首先增強教育者的語用意識。首先教師應該改變原有的教學目的,將教學重點從應試教育轉到能力的培養上來。其次教材編寫者要將語用知識貫穿于教材的每一章節,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語用能力的魅力。只有教育者本身的語用意識提高了,整個教學過程中才會處處體現語用觀念。教育者首先要豐富自己的語用學知識,不斷進行學習和深造,深入領會異國的文化,然后將所學知識融入到基礎語言知識的教授過程中。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
2.語用能力觀要求注重文化知識的教學。眾所周知:文化背景不同,語言運用也會有所不同。學習者時常把母語的習慣用法套用到英語上來,常常弄出笑話來,嚴重的還會因不當的言語方式破壞交際過程。所以想要真正掌握英語,正確的運用英語,除了懂得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外,還必須掌握英語國家的歷史背景,政治宗教以及風土人情。教師在授課時,可應用對比學習法。將中國與英美等國家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研究,提高學習者興趣的同時還可以加深記憶。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僅對語言的運用有幫助,對學生的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語用能力觀要求教學要有語言環境。很多學者都認為造成語用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習者在學英語的過程中脫離語言環境。所以,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培養學習者語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加入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例如情景會話,節目表演等。培養學生積極會話的能力。學校應提供相應的場地建立英語角或活動社,給熱愛英語學習的學生創造更多的口語練習機會。另外高校還應多聘請一些外教。外教純正的口音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語境。這些必將引起學生的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斷表達自己意圖的同時感受到會話的真實性,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及語用能力的提高。
4.語用能力觀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利用書本教學的同時,要多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以及語音視備來輔助英語教學。多播放一些體現文化氣息的各種節日場景、生活片段等。通過網絡手段搜索更多新的文化現象,讓學生慢慢地體會到值得關注、學習的語用問題,使學生的語用學習更有針對性。另外外語電影和體現英美國家人們生活的肥皂劇也是不錯的選擇,學生可以充分的把聽覺和視覺相結合,在這輕松的氛圍中,體驗語用的魅力并為自身進行英語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語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把語用能力觀引入以英語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傳授基礎語言知識的同時,不斷滲透語用學知識,使學生可以正確恰當地選擇語言表達形式,達到交際的目的。
注: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級教改課題“JXJG-11-22-9語篇分析在大學公共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秋芳,新余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張靜雯,新余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