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裝行業人才需求
是服裝教育發展的基礎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中,人才的供需矛盾要依靠市場的信息來調節,因此,服裝企業的需求信息能反應出服裝教育的供求狀態,引導教育需求。在服裝人才市場上,服裝教育所輸出的人才供過于求,或者供不應求時,便出現了教育供需矛盾,通過市場的信息傳遞,服裝院校就應迅速做出反應來滿足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服裝教育與服裝行業應該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服裝院校應該以適應服裝行業發展為方向,積極主動的與服裝企業聯系,針對企業“崗位對應”的需求情況,開展各項相適應的服裝教育。
行業的需求是教育發展的目標和動力,教育內容要與行業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相結合,與行業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推廣相結合,即要立足行業當前需要,又要滿足行業未來需求,重視實踐環節,提高綜合能力。
二、服裝行業人才需求
決定著服裝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服裝產業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迫使服裝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觀,服裝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順應服裝行業發展的潮流,根據服裝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建立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服裝人才培養的類型大體上分為中專、大專、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等四種層次,是涵蓋藝術、工程和技術等專業的門類齊全的服裝教育體系。其中中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較強的服裝工藝技術技能,成為高級技術工人”,這類人才在服裝行業中需求量最大,是企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大專教育及一部分本科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生產、管理、建設、服務行業第一線需要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這類人才是我國現階段服裝行業的技術和管理核心,他們是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普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的培養目標應樹立“大服裝”的人才概念,以服裝工業生產為依據,培養設計師或理論水平較高的服裝專業人才。
總而言之,服裝院校只有適合我國國情,將服裝教育引向國際化、信息化、設備化、技術化,并拓寬專業基礎知識的了解,深化高精尖學科的研究,才能使服裝教育與行業一體化,有的放矢地將學生培養成與各類企業相匹配的服裝專業人才。
三、服裝行業人才需求豐富和
更新了教育的課程開發與教學內容
服裝教育的課程開發應該從行業需求調查和技能崗位分析入手,重點是要分解和識別出適合服裝行業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綜合素質與相關的專項能力,然后從理論知識傳授到實踐教學培訓,從教學軟件到教學硬件,對課程開發和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適應行業需求的課程開發是保證服裝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正確的重要環節,當前大部分服裝院校的課程體系偏向于強調“專業對口”, 是學科本位課程觀與能力本位課程觀的雙重體現,強調的是課程的完整性,忽視課程的整合和重組,學生只是在單獨一門門學習具體的課程知識,當要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去解決工作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時,就會顯得無從下手。服裝院校應該根據服裝行業的需求特點把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最必需的知識教給學生,把與專業有關的現代高新技術知識及時充實進去,優化課程設置,淡化課程體系的完整性,使學生接受更多的動態知識,形成適應并服務于現代服裝行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開發模式。
為了緩解供需矛盾,這就要求學校善于了解行業的人才需求,注意吸取行業的建議,從而根據行業變化迅速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服裝院校最應該先了解服裝行業的運行狀況及生產技術水平,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以及學生個體需求進行分析。再根據“有效需求”的前提,進一步掌握、分析服裝行業相關的職業崗位需求與分布狀況,把培養目標分解細化,然后確定職業綜合能力,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
四、服裝行業的科技發展
為服裝教育提供新的教學手段
現代科學技術對服裝行業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高科技材料的使用、生化技術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在服裝領域中的開發與應用,帶來了服裝生產的高效能、服裝產品的高質量、服裝發展的高速度和高水平。
電腦和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網絡的普及為服裝教學提供豐富的信息資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閱國內外時裝流行趨勢和最新的時裝發布會的圖像資料,改變了以往校園服飾信息嚴重缺乏和滯后的狀況。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數碼和網絡技術,收集服裝的各種流行信息要素,分別建立服裝款式設計素材、面料材質、服裝配飾數據庫等,學生可以隨時調用,進行各種設計組合,既快捷便利,又直觀形象。服裝軟件的開發與使用、服裝CAD/CAM的不斷升級,也為服裝教學提供了越來越豐富、快捷的條件,賦予了服裝教育新的手段和視角。服裝行業和服裝教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是中國服裝進入更高、更強境界的必然途徑。
當前我國的服裝教育模式有三種:一是隸屬于教育部二級學科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二是隸屬于藝術設計專業下的服裝設計專業方向,全國的藝術學院以及大多數綜合院校中的藝術類服裝設計專業均屬此種類型;三是高職教育中的服裝設計專業。而目前服裝行業急需的人才也有三大類,一是了解服裝市場運作的設計人員;二是了解服裝品牌運作的高級生產管理人員;三是全方位的服裝制版人員;輸出的人才和需求的人才之間應該是相對應的關系,但從服裝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事實并不樂觀,學生剛步入社會時,就業壓力是很大的,不能盡快適應崗位需求,有的甚至改行。究其原因是學校“輸出的”和企業“所要的”不一致,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學生自身角色轉換的適應期、自主分配、雙向選擇的就業形勢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服裝院校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沒有跟上服裝行業的發展,缺乏與行業的溝通和有效融合。目前在政府一次性就業率的硬性措施和服裝考生理性選擇下,服裝院校才真正認識到培養復合型服裝人才的重要性,畢竟服裝專業的畢業生要為服裝行業服務。
當前服裝行業需要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即要求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這就要求服裝院校在現有的基礎上,首先進行學生人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讓人品的培養與專業培養同步;其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還要進一步地完善和改進,專業設置與實際需求結合、與服裝市場結合、與服裝行業結合、與企業具體工作項目結合;最后進行知識強化,對于中職生要加強技術技能的培訓,讓他們以后走向工作崗位能迅速進入角色;對于高職教育,也要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為今后從事其它行業做準備,對于大學本科教育,在強調其專業知識外,更要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并嚴格進行考核,讓他們真正成為復合型人才。
(作者簡介:袁穎,開封大學工藝美術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