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在英文中為Drawing,在法文中為Dessin,在德文中為Zeichnung,譯成中文一般都泛指鉛筆、碳筆、毛筆等工具所做的單色畫或用墨水、淡彩等幾個顏色所做的繪畫。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又名“粉本”,亦即施彩之前的“素稿”。后來,素描被定義為“用單色畫畫”的形式,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素描由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構成,是主客觀的高度統一。其客觀方面的基礎是“形”,最高層次是整體上的“透視”。主觀方面的基礎是夸張,最高層次是個性。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素描服務于設計,在產品工藝設計方面尤其突出,對它的認識和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造型作品的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對設計素描應該有更深刻的認識。
當遠古的先人用一塊石頭砸向另一塊石頭以打造出有某種功能的工具時,設計便在這一瞬間產生了。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也就是美的尺度來創造。”這個美的尺度,說到底就是一種人的設計。設計歷史漫長種類繁豐,但人們對于設計本身的認識卻只是近代的事。設計受到普遍關注并上升到學科的高度,則從19世紀末才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設計的概念也發生了革命性的拓展與延伸。當今社會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與設計產生關系。作為一門新學科,設計素描顯然不能因襲以繪畫性為基礎的教學模式。
一、現代我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空間感
空間感也叫深度感。每件物體自身都占有一定空間,此物體同彼物體之間,此物體同其背景之間也有一定空間。空間感是素描造型中最重要的問題,要想畫出空間感,透視原理的運用非常重要。“形”是造型的第一位,透視是造型的終結。客觀形狀通過視覺變形產生“透視”,規則的透視產生整體,整體的透視變化是素描造型決定因素。設計者只有把握這些關系,才能創作出具有空間感、立體感和質感的作品。
設計藝術不同于傳統美術,傳統美術通過描繪自然形態實現作品的“多樣而統一”。設計則強調藝術規律應用的“直接性”。設計藝術的主要任務是造型,利用一定的材料、使用一定的工具和技術為一定的目的而創制的結構。設計的本質和特性必須通過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確化、具體化、實體化,設計在一定意義上是作為藝術的造型設計而被感知的。
(二)缺乏想象力
沒有想象力的廣告和設計無法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平面化、簡單化、庸俗化是極易產生的設計錯誤。空間化、多樣化、人性化才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長期以來,我們把人性化理解成“人類化”,把生活化理解成“真實化”或“社會化”,標榜產品真實使用的粗劣創意充斥社會生活中。著名球星羅納爾多所作的“金嗓子喉寶”廣告便是其中典型。名人介紹產品,并不比將產品擬人化更具有想象力,復雜的情節不如一句雙關語表意豐富,通過審美的認知和多樣化的表現技巧,普通的生活現象也能轉化成個性化的藝術獨創。審美認知是對素描特征性的整體觀察,多樣化表現是素描造型能力的技能訓練。這兩項訓練都是產生藝術想象力的前提。在傳統教學中必畫的希臘、羅馬、米開朗基羅雕塑等石膏作品,即是審美認知在傳統素描教學中的傳遞。但拋開民族、傳統去單一學習少數的幾個石膏像,得到單一的無文化區分的審美情態,這種標準體系結果如何?不難想象,設計專業的學生更容易成為一名模仿大師,而不是設計大師。有位德國教授說過,“你們中國文化堆積的那么厚,歷史那么悠久,你們的藝術傳統本身非常好,為什么你們沒有自己的藝術教育體系,而把我們幾百年前的東西作為精品還像佛一樣供著,大家要認識到這種狀況帶來的后果。中國藝術家應該是有思想的人,中國應該有自己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我們積累的知識,應該是供你們到圖書館查閱用的。千萬不能把這個作為你們的考題。”西方藝術界在上世紀30年代便提出批判的理念,國內至今尚奉為設計教育典范來運用。新時期教育的目的應該更注重創新、創造、個性化。這就要求素描不僅是表現客觀的工具,更是探索規律和規律轉化可能性的工具。
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沒有生命力的。如果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西游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作品就不可能出現。因為想象力一開,人的思維就會活躍,思維一活躍,就不會僅僅停留在藝術想象的領域,還會進一步擴展到對社會制度的質疑和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想象力幾乎就是創造力的同義語。
二、設計素描教學的方向
歐洲的藝術家和教育學家們首先注意到素描教學需要不斷更新觀念,20世紀20年代,德國包豪斯的藝術家們對傳統的素描教學進行了改革,在培訓第一批現代設計人才時,便摒棄傳統的繪畫素描作為形象設計的基礎。包豪斯的基礎課程分別是:自然的分析與研究;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研究;分析性繪畫;平面、立體、色彩的構成規律;材料、工藝的結合練習等。這一做法影響深遠,使得此后眾多的設計院校紛紛放棄傳統的繪畫素描,轉而采用包豪斯式的造型基礎。而我們的教學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死板、概念與藝術脫節、體系僵化,尚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基礎和應用的結合。雖然我們也在基礎教學中加入了“結構素描”和“超寫實素描”等實驗課程,但收效甚微。因此,我們的設計教學只有加強對造型原理研究和原理與應用結合的探索,增加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等。
實踐中,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古典繪畫教育的訓練對于初步掌握造型的再現能力極為有益。另一方面,我們不應該滿足和局限于此,應以培養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目的,把素描當作一門研究造型、空間,以及創造圖式的學科,系統地研究構成設計素描的諸要素,如形態、結構、線條空間、明暗、表現媒介、紋理構成等。
因此,要改進現有的素描訓練方法,一方面,必須擴大“基本功”的內涵,所有的審美修養,人文學科乃至必要的科學知識都是“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在思維層面上擺脫傳統素描觀及其訓練思維的束縛,打開學生眼界、激活學生思路,從素描被動再現轉變為主動表現,使素描教學真正為專業設計服務,成為設計專業的“基礎”,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處在設計的思維中。
總之,隨著藝術形式的多元化,素描形式也不斷發展與變化,設計素描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深入到素描藝術教育中。它不同于基礎素描的特殊要求和規律也逐漸顯露。探討和通曉這些要求和規律,總結學科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形成明晰完善的教學體系,成為我們必須研究的課題。
藝術教育應當不斷地從技藝教學中走出來,踐行自己“創新”的社會使命。中國有優秀的藝術創新傳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應該有美好的未來,應該堅信,我們每個人都在書寫著中國設計行業的歷史。
(作者簡介:郭浩,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文化傳播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