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寵 趙然
一、優勢和劣勢
(一)保定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優勢
首先,保定具有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優勢。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北距首都北京141公里,南距省會石家莊125公里,東距天津155公里。這三大城市距保定都不過約兩個小時的車程,開展一到數天的短期旅游非常便利,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游客資源。這是保定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次,保定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千百年的文化史積淀了保定特有的民俗文化。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是保定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的又一大優勢。
第三,近年來,保定與京津石等地旅游經濟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強。主動尋求與京津石等地的合作,向京津石等地學習,對于保定民俗文化旅游的開展,以及保定文化名城建設的總任務,無疑是一條事半功倍的好途徑。
(二)保定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劣勢
首先,已開發的民俗文化精品不多,大都處在一種毫無組織規劃的自發狀態。
其次,對特色民俗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許多游點在網絡上所做的宣傳,只有幾段很短的介紹,最多再加上幾張照片,完全缺乏生動性和吸引力。許多保定人引為自豪的民俗文化,外地人卻知之甚少。即使聽說過一些,也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面,根本不足以引發人們前來保定旅游的興趣。
再者,一些民俗文化資源自身單獨可開發性不高。例如特色小吃,恐怕很少有人會僅僅為了吃一個驢肉火燒而跑來保定一趟。這就需要我們在開展民俗文化游的過程中,努力尋求各民俗文化間的合作。
二、保定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途徑
(一)認識民俗文化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
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民俗禮儀中,婚姻習俗,最為繁縟,也最為有趣。千百年來,這些禮俗隨著人們觀念的更新而不斷變化,它從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具有強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許多場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風情畫,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保定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置身其中,能讓人真切地感知到縱貫千百年的文化傳承和跨越歷史長河的生命延續。民俗文化中整合了民族的、道德的、歷史的、宗教的、哲學的、政治的諸多因素,歷久而彌新,是體現一個地區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因而,從市政決策的高度對民俗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和宣傳進行規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發展民俗旅游是利用民俗文化建設保定文化名城的重要方面
民俗和旅游歷來就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民俗文化游的意義與價值在于體驗原汁原味的異地文化情調,古老雋永的神話故事、宗教祭祀、民間歌舞、節日習俗、服飾飲食、婚葬嫁娶、民族工藝、建筑形式等等,怎能不讓游人流連忘返。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占56.7%,這一數字充分說明民俗旅游的巨大魅力和發展潛力。
(三)要充分發揮民俗旅游的作用,還應將之與其他形式的旅游有機結合起來
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是發展民俗旅游的重要依托。我們在發展民俗旅游的過程中,要注重民俗文化與其他形式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民俗風情與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等合理地配合穿插,比起單打民俗風情游,在獲取經濟效益和弘揚地域文化等方面,均可收到更加顯著的成效。
三、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功用
(一)民俗旅游資源可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帶動經濟的更快發展
旅游搭臺,經貿唱戲,是已被無數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運作形式。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游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游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都市郊區民俗村的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二)對民俗文化的發掘、研究和開發利用,可以傳承保定優秀的歷史文化,弘揚保定文化名城精神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我們既保存和繼承了現有的民俗遺產,又能更深入地研究民俗,弘揚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并在生產生活中創造新的民俗文化。
經濟效益是開展民俗風情游的目的之一,負效益和低效益的開發都是不可取的。但民俗文化作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不應該僅僅是用來出售的。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賺錢,而破壞了當地安居樂俗的和諧生活方式,喪失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游資源特征,無疑是殺雞取卵、得不償失的愚蠢行為。
四、保定發展民俗
文化旅游的機遇和挑戰
目前,在保定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存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民俗文化旅游所蘊含的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價值,使之在全球旅游業中日益成為熱潮。這對保定民俗游的發展,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順勢而為,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姑且不論貴州、云南、西藏等地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游開展得如火如荼,單就保定周邊地區來看,我們的民俗旅游發展也處在相對落后的地位。
保定要迎接這種挑戰,打造民俗旅游精品項目是必經之路。要打造旅游精品項目,必須依靠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制定明確的政策,作為民俗旅游開發的宗旨。其次,政府應協調文化局、旅游局等相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考察,指定民俗開發區,確定精品民俗旅游項目,有組織有規劃地開發一條龍似的旅游服務,促進各民俗文化間的相互合作,使之形成較大的規模。政府的支持還應體現在經費的投入上,交通的便捷、房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媒體上的大力宣傳,都必須有充足的資金,這是單純依靠民俗開發區的基層籌集辦不到的。
民俗文化的美是那樣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它的美,核心在于人的美。它美在人的外表,更美在人的精神;它美在今天的生活中,更美在世世代代走過的那悠遠的歲月。保定市要建設文化名城,應充分認識到民俗文化所具有的雋永的魅力。我們要開拓思路,探索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模式,摸索民俗文化促進保定文化名城建設的新途徑。
注:保定市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保定民俗文化資源在建設文化名城中的保護和利用”(200902120)成果
(作者簡介:張寵,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趙然,保定學院信息技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