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教材體系化
在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與教學中,我們發現存在著這樣一種弊端,演唱者往往直接接觸程度深、難度大的作品而導致難于把握作品。導致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中,初級教學階段可選擇的曲目非常匱乏,使得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很難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因此,列出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初級學習曲目,將入門學習規范化,對于此類歌曲的教學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中,發現有不少可適于教學的初級曲目,但往往由于結構的短小、不適于音樂會等原因,沒有被應用起來。其實這些作品具備古詩詞藝術歌曲特性,易于把握,非常適于初學者的演唱與訓練,將其運用于初級教學當中是相當有價值的。這些初級曲目大致具備以下特征:
一方面從音樂特征看,旋律風格多側重于古詩的吟誦調特征,結構短小,曲式簡單。如青主的《征夫詞》,原詩本是五言四句詩結構,作曲者遵循四句詩的承接結構進行創作,全曲四句結束,沒有變化與反復,再現詩詞的原貌。
另一方面從古詩詞的體裁來看,所選歌詞多以古詩、古歌謠、民謠等結構短小的體裁為主。選自古詩的作品多為四句的五言、七言詩句為主,如劉雪庵的《春夜洛城聞笛》等,而選自古歌謠的作品,語言趨于白話,易于理解,如青主的《赤日炎炎似火燒》等。這些體裁對于教學中的入門學習較為有利,通過學習使學生對于詩詞的平仄、押韻規律、節奏律動等基本特征有所了解,為以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與學習奠定基礎。
這些適于教學的初級曲目,雖然結構短小,不適于音樂會演唱,但事實上,它們在教學中的價值不容忽視。只有在教學中充分應用這些初級曲目,才能使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更為體系化。
二、使教材個性化
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當中,往往發現許多作品在演唱中很難區別于其它類型的歌曲風格,究其原因是由于在現有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有不少作品,并沒有側重從音樂角度體現古詩詞文化的風貌,導致演唱者很難演繹出獨特的風格。因此,在教學中應如何選擇較具特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可將體現古詩詞藝術歌曲特色的作品加以歸類,便于演唱時根據不同的風格進行把握與處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類為體現古曲風格的作品,這類作品是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在音樂風格方面,著重在旋律中體現古詩詞的吟誦風格,對詩的音律形成明顯的描摹和映照。如譚小麟《自君之出矣》、冼星海的《行行重行行》等;還有的作品借鑒古曲的旋律素材體現風格等。此類作品著重于保留古詩含蓄雋永的風格,應用于教學中,往往更易于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獨特的吐字、潤腔風格的把握。
另一類為體現戲曲風格的作品,戲曲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中的曲調、行腔等常被其他音樂形式所借鑒,作為旋律發展、潤飾等的依據。為了體現歌曲的民族特色與傳統風格,一部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旋律中體現出戲曲音樂的特征。如冼星海在其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就滲入了京劇等戲曲曲調的特征,其為[唐]劉禹錫詩作譜曲的《竹枝詞》,就運用了京劇唱腔中的拖腔、甩腔、挑腔等因素。這類戲曲風格的作品能夠更好的體現古典意蘊,是古詩詞藝術歌曲風格中較具個性化的一類。
另外幾類作品,還包括體現現代派技法的帶有無調性色彩的作品如羅忠融的《涉江采芙蓉》等,體現說唱風格的作品如趙元任受益于大鼓音樂而創作的《老天爺》等,均是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風格類型。
以上幾類作品,不但能夠較好地體現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而且對于古詩詞藝術歌曲獨特教學理念的建立有著積極意義。我們在教學中,應摒棄某些缺乏特色的作品,根據作品的風格特征進行歸納與分類,使教材更加規范化與個性化。
三、使教材完善化
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中,一直存在教學曲目匱乏,教材缺乏更新的問題,導致此類歌曲在教學中難成體系,引不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如何較好的充實更新教材,是古詩詞藝術歌曲教材建設中的關鍵環節。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教材的曲目完善與補充:
一方面更新補充新作品。在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中沿用的大部分教材,多為早期的一些經典古詩詞藝術歌曲,如常見的《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等。而新時期雖有眾多作品問世,除了見諸于教材中的曲目如《楓橋夜泊》《清明》等少部分作品外,極少運用于教學中。因此,將新時期的優秀作品補充為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時期的許多優秀作品在創作技法上較早期作品更加成熟,注入了許多現代元素,并在民族性方面進行了突破,大大提高了作品藝術性。其中代表性作品如羅忠镕的《賣花聲—題岳陽樓》等,其作品體現出結合現代派理念的大膽創新。另一類作品多為民族化探索的成功之作,如黎英海的《春曉》,彭濤的《憶秦娥》等,這些作品均側重于作品的旋律性,突出濃郁的民族風格與古典氣息,將該類歌曲的“中國化”特色體現的淋漓盡致。
以上作品不但在音樂風格方面顯現出較高藝術水準,而且增加了歌曲的演唱技巧與難度,給予演唱者更大的發揮空間。如果將這些優秀曲目運用于教學中,將有利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曲庫的更新與補充,給該類歌曲的教學注入新鮮的音樂元素。
另一方面挖掘補充早期作品。在早期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中,除了少部分流傳廣泛的經典作品以外,大部分作品沒有得到充分應用,這些作品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一部分作曲家由于歷史的原因,其聲樂作品大部分沒有被流傳,少為人知,如譚曉麟的作品、冼星海創作于蘇聯的藝術歌曲等。另一種是一部分作曲家的少部分作品沒有被應用,如青主、黃自等,雖有一些經典曲目廣為流傳,但也有部分歌曲并沒有被傳唱。
在這部分值得挖掘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中,冼星海的作品較具代表性,其作品包括《憶秦娥》《竹枝詞》以及創作于蘇聯的《古詩十首》等,這部分歌曲數量較多,體裁也相當廣泛,不但有四言體的《詩經》,也有五言、七言體的樂府,有唐詩宋詞,也有元曲小令,既有結構短小適于初級訓練的曲目,也有利于演唱會的藝術性較強的曲目,把它們合理的應用于教學中將發揮較好的作用。另外,較有價值的作品還包括譚曉麟的《春風春雨》,馬思聰的《殘陽》等。如將這些未流傳的有價值的曲目,重新審視并補充到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常用曲目中,對于該類體裁作品的教學乃至廣泛意義上的聲樂教學都將有著深遠的意義。
注:本文系山東省文化廳重點課題“建國以來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09196)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郝建紅,濰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