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摘要:廣播的新媒體之路一直在困擾與爭議中前行,動靜大效果小。究其原因在于對自身與新媒體的認知不清。在互聯網時代,技術決定未來,廣播媒體需要在堅守媒體特質的同時,培養自己的“節點意識”:讓廣播成為互聯網中的音頻節點,通過把控互聯網中的音頻節點,實現對信息的把控,穩固自身的地位。
關鍵詞:廣播 新媒體 受眾 價值 互聯網 聲音節點
尼爾森2011年調查數據顯示:廣播手機收聽用戶達到48%,手機用戶上升為廣播的第一受眾群;收音機收聽用戶占42%,淪為次席,車載收聽占到41%。這幾個數據,是多選調查得出的結果。雖是多選調查,還是引起不小的爭議,因為,它與“常識”不符。不過這項調查至少可以告訴我們,未來收聽廣播的移動終端潛力巨大。此外,報告還說,越年輕的受訪者用手機收聽的比例越高,由此可見,廣播的主力收聽群應該是年輕人,這也超出想象。
廣播節目的受眾到底是誰?他們在用什么設備收聽?在哪里收聽?這些問題混同起來,成為一個新問題:廣播在互聯網時代應該以一種怎樣的戰略實現自己的全新定位?
一、重新認識廣播
一次和一位做傳媒投資的朋友聊天,他提到一個名詞:速朽性。簡而言之,就是一份周刊的存在價值有多長時間?一份報紙的存在價值又是多少時間?一條微博呢?一檔廣播節目呢?這些問題涉及到的是資本對廣播價值的思考。如果意識到了線性傳播、實時生產、稍縱即逝的廣播節目的速朽性是以秒來計算的現實,我們可能就會對廣播節目的價值進行重新認知。
廣播移動應用終端的大量出現已經可以讓廣播擺脫頻點制約,增開一家廣播電臺已經簡單到相當于“在一份電臺收藏列表中添加一個鏈接”。按照北京電臺的做法,還可以讓聽眾自由確定播出順序,“重新編出一個自己的電臺”。由此種種,我們相信廣播已經不是以一個單一的聲音線性傳播渠道呈現了。我們需要從各個角度重新認識廣播:收音機之于廣播到底是終端的一種,還是廣播的官方呈現方式?廣播的免費收聽廣告營銷是最好的商業模式嗎?內容付費是廣播的黃金預期嗎?移動收聽是解決收聽不便,還是大勢所趨?假如流量免費或者低廉收費,收音機會被顛覆嗎?廣播提供的內容價值是什么?如果被取代,廣播會變成什么?
廣播節目版權目前最大的尷尬不是沒有價值,而是性價比過低。全國3000套頻率的市場規模極為有限,廣播版權交易的窘境只有借助新媒體從B2B①的模式轉向B2C②的模式。聲音閱讀如果參考B2C的模式,一人一次一本一元,實現基于互聯網所達成的一定規模的小額交易,這是有價值和前途的。
在此介紹一個廣播人可能比較陌生的、值得廣播人借鑒和利用的產品:YY語音。這個產品設計的初衷是為網絡游戲“振臂一呼打群架”設置的“音頻平臺”,如今可以實現幾萬人同時在線收聽一個人的“直播”;大家排隊當主持人,不好聽的被大家“踢”下來;按需提供產品,甚至可以實現有針對性的英語教學……這個音頻平臺顛覆了很多廣播傳統理念。
二、重新認識技術
從電視到電腦、從網站到論壇、從博客到微博、從網站到手機……其實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這些新媒體,不管如何出現、發展,都是基于三個平臺:電信網、廣播網以及互聯網。通俗一點說,電信網玩的是“點對點”,廣播網玩的是“點對面”,互聯網玩的就比較高級了,是“多點對多點”。正因為互聯網顯示出來的開放性以及明顯的技術優勢,我們可以看到電信網和廣播網有被互聯網“吸納”的跡象。當然技術的發展很快,現在有一個更新潮、更強勢的詞兒——移動互聯網。
新技術下的廣播所形成的信息推送能力比傳統廣播提升百倍。除了我們前面說的廣播可以突破頻點的桎梏無限擴張,還可以在推送聲音的同時推送文字、圖片、視頻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解決困擾廣播已久的受眾數據精確度問題。新媒體收聽方式可以讓我們知道聽眾的位置、收聽時間、收聽方式、轉換形式……這就可以對聽眾群體、節目質量和廣告推送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判斷依據。
我認為,一款廣播移動應用在用戶數突破100萬時,就可展現迷人的魅力:能知道誰在聽廣播誰不在聽,能知道我的聽眾到底是多少(精準到個位),能知道聽眾在哪里,能知道他們收聽的時長以及如何轉場,能準確預估廣告播出的實際效果等等,這是技術對廣播價值的重估,也是廣播新生的原動力。
廣播可以學習和借鑒蘋果推出的siri③程序。這個程序激發了很多手機用戶“說話”的欲望——面對一個陌生的機器喋喋不休,人們“說話”的熱情竟然讓蘋果siri服務器宕機!這給我們一個提醒:聊天是點對點的傳播,廣播是點對面的傳播,siri是面對點的傳播。而這種“面對點”的傳播是有強大需求的。如果語音技術是未來趨勢,廣播可向siri學點什么——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大量的聽眾,他們可以參與語音的修訂完善過程,這使得我們有可能建立廣播的真人真聲庫,甚至可以實現即時廣播播出聲音互動。中國的訊飛語音已經在國際測試排名中躋身前三。它可以自我學習模仿某位主持人,可以將聲音即時翻錄成文字,可以實現任何軟件應用的嵌入等,只要我們需要,技術隨時可以出手。作為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者,我們不僅僅需要尊重技術,還要嘗試了解并學會運用新技術,在新的技術平臺上創新思維。
三、重新認識受眾
惠特尼·休斯頓逝世的消息最早是在推特(Twitter)上被披露的,比美聯社要早45分鐘。今天,我們報道的很多是聽眾幾小時前就知道的消息,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廣播和聽眾的關系已經被顛覆:雙方已經開始互為傳播。如果說廣播有優勢,那在于廣播有能力做到邊修訂邊傳播,以及積淀下來的品牌優勢。但在突發新聞是由“目擊者”報道出來的現實環境下,媒體的核心優勢何去何從需要考量,比如有觀點指出,應轉為“核實”(Verification)和“甄篩”(Curation),這是不是未來媒體新聞的核心概念需要進一步觀察。
在廣播,大概也只有中央媒體可以做到真正的“第一時間”。地方電臺在新聞上應做好兩方面工作:本地民生新聞的極致,做到“家門口的百事通”;以及做好新聞評論,掌握第一時間的解釋權。這兩條路至少成本可控。這一切都是基于今天聽眾的變化。在這個現實下,我們需要作出調整,重新認識聽眾。比如學習微博,學習YY語音,想辦法將自己變成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滿足公眾的音頻需求,轉換思路為監管和經營并重,重新認識受眾牽涉到廣播自身新節目的研發。一定要解決“必聽性”問題,而不是“可聽性”問題。首先考慮什么是聽眾一定要聽的,然后才是滿足聽眾喜歡聽的。在迎合需求中引導,在引導方向時迎合。然后才是充分利用自己傳輸特長和成本可控的優勢,實現影響力的擴張。
今天,新媒體的大環境所導致的變化不可阻擋。互聯網抹殺了媒體的界限,“跨界經營”已經成為媒體共識。廣播引以為傲的互動定義也已經被改寫,以熱線、短信為主的受眾媒體互動已經變成對核心價值信息修訂的互動。毫無疑問,后者的互動更有價值更有黏性。也許我們應該開始考慮為海量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化的信息服務。廣播可能么?當然可能!
考察如今傳媒發展模式的轉變,我的一個認識是:新媒體戰略核心在于將現在的“媒體意識”轉變為“節點意識”,即思考如何將“自己”打造成為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重要節點。廣播成為音頻信息的重要節點,電視成為視頻信息的重要節點,報紙成為文字信息的重要節點……終端與界面的占領很重要,但是更高層次的占領是信息表現的終極形式: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這是永恒不變的。把握住互聯網信息世界中的節點,也就把握住了信息的核心,如何把海量信息打上自己的烙印,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新認識廣播,是指認識到廣播是四種信息終極表達形式中得天獨厚的一種,我們應該在這個節點意識下,推動廣播的互聯網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