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法
摘要:目的:探索在大眾游泳培訓中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方法:文獻資料法、觀察法。結論:加強和改善師生間的交往;增強游泳教練對學生的理解與溝通;正確歸因學生行為;建立積極的游泳教練期待。
關鍵詞:師生關系;大眾游泳培訓;游泳教練
一、前言
師生關系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形成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師生關系在大眾游泳健身培訓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進學生游泳技能的獲得和教練良好的收益,形成雙贏;師生關系不好會造成教練的聲譽和收益下降,學員不能獲得良好的游泳技能。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查閱鄭州大學圖書館、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圖書館2000年1月——2012年3月體育類與教育類期刊、學術著作,搜集與本研究有關的資料備用。
觀察法:對鄭州市五洲大酒店溫泉游泳館的六名游泳教練的自2010年6月——2011年9月之間的教學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分析、總結。
三、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
1.師生交往。師生交往對師生關系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師生交往有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和多向交往三種基本形式。
五洲游泳培訓班中和學員之間的交往是多向交往方式中的鏈式交往。他們選擇這種交往方式是因為兩個原因:首先,師生間的多向交往既能體現游泳教練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的主導作用。多向交往中,游泳教練不僅與學生之間保持著多維的信息交流,而且游泳教練也可以作為培訓班的普通一員與學生進行交往,有助于提高學員的士氣,同時也有助于迅速協調和解決問題。相比單向交流容易造成游泳教練的獨斷專行,缺乏反饋相比,多向交往能夠提高教學與管理的效能。其次,鏈式交往是外側的成員只能和內側的成員交往,而內側的成員可以和兩側的成員交往。鏈式交往可以慢慢產生群體作業的組織化并且很穩定,并且鏈式交往適合群體成員較多、需要分層管理的游泳培訓班。
2.游泳教練對學生的理解與溝通。游泳教練對學生的理解是師生關系的決定力量。理解學生的含義: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對學生的理解不同,游泳教練對學生采取的行為也不同。
對學生的理解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把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來了解和認識,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學生觀;另一個層次是對每個學生的了解和認識。學生觀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其主要內容是如何看待學生的學習過程、發展過程、智力與人格上的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學生觀與對學生個人的理解是相互聯系的,從學生觀的形成來看,不僅需要掌握有關的心理學知識,而且需要通過認識一個個具體的學生來驗證和矯正自己的看法;從學生觀的作用來看,它要體現在對學生個人的理解之中,同時它對理解每個學生都具有定向的作用。所以,我們也可把理解學生籠統地稱為學生觀。
與學生溝通時應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同等地位,平等坦誠的相互溝通。
3、游泳教練對學生的期待
游泳教練對學生的期待決定了師生關系的走向。
(1)游泳教練期待效應。游泳教練在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會對每個學生未來發展的潛力有所推測,這被稱之為游泳教練對學生的期待。游泳教練對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期待,這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2)游泳教練期待效應產生的過程與影響。游泳教練對學生的期待及其影響也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首先,游泳教練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個性特征和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形成對某個學生的期待,這些期待會在游泳教練的行為中表現出來。其次,學生接受了游泳教練行為中所暗含的期待,并根據期待的方向表現出相應的行為。
(3)建立積極的游泳教練期待。游泳教練期待對學生的影響并不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有很多游泳教練并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的期待,也沒有特意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只是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自己的期待,而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發揮著作用。因此,游泳教練應該了解游泳教練期待的效果,并有意識地運用游泳教練期待去教育學生。
為了充分發揮游泳教練期待的積極影響,游泳教練首先應該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認真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發現他們的長處,對每個學生都建立起積極的期待。第二,游泳教練要不斷反省自身的行為和態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誤了學生的發展。游泳教練還要注意的是充分理解每一個學生。很多游泳教練對學生是一種評價性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期待去套學生的表現,然后加以評頭品足,指出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這樣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學生。游泳教練應該對學生采用移情性的理解,即不用自己已形成的期待去套學生,而是以同情的態度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的感情與行為,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到每個學生的長處。
四、結論
一個優秀的游泳教練要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基礎上,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應該加強和改善師生間的交往;增強游泳教練對學生的理解與溝通;正確歸因學生行為;建立積極的游泳教練期待。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季瀏.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葉奕乾,何存道等.普通心理學.修訂二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