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摘要:抑郁的研究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方法,抑郁的研究方法包含于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的浩大體系中,通過對人體科研方法的了解,展示出抑郁研究的一些現狀,并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科研方法;人體研究 ;抑郁;變量
抑郁,是一種情感性的障礙。在臨床上,它屬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癥)的一種表現狀態,是一種情感性的精神病或綜合癥。近些年來,研究者們紛紛把目光轉向對抑郁的社會、心理問題的探討。抑郁,已成為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一個普遍的研究課題。
一、人體研究的基本方法
對人體進行認識和研究首先應該從兩個基本的方面進行:一是分別考察人體的物質、信息和意識三個層次;二是考察人體物質、信息和意識三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實現對人體的本質和規律的完整把握。人體在本質上是物質、信息和意識的統一,三者構成人體不可缺少的三個方面,所以認識和研究人體首先需要對人體的這三個方面加以考察。
人體的物質是人們在人體研究中首先要碰到也是需要首先加以考察的內容。對人體的物質研究需要用物質科學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方法等。第二個方面是人體的信息。研究人體的信息需要借助信息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如程序論、控制論、系統論和信息論等的理論和方法。在考察了人體的物質和信息之后,還必須進一步考察人體的意識。對人體意識的研究首先應該在個體的基礎上進行。
二、抑郁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導致抑郁的因素不是單一的, 遺傳、環境、個體生活經歷、外界壓力等都可成為抑郁的誘因。西方研究者們一致認為,對抑郁的社會心理研究,應以素質——應激模型為前提。此模型認為,抑郁是由一種相對穩定的易感因素(認知因素)和社會心理壓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 在實驗中應考慮易感因素和社會心理壓力之間的交互作用。西方社會心理界對抑郁的研究方法, 可分為橫斷研究和縱向研究(包括前瞻性研究和追蹤研究等)兩個方面。最初,研究者多采用橫斷法。比如:把抑郁、緩減性抑郁(抑郁程度較以前有所減輕)和非抑郁的控制組,就某些變量進行比較,從而發現不同組在這些變量上的差異。橫斷法對于驗證上述差異是成功的, 且能證明某些功能障礙, 如認知功能障礙、婚姻的不幸、依賴性人格、社交障礙等都同產生抑郁有關。但是, 橫斷研究為抑郁的病因提供的信息有限, 上述功能差異是成功的, 且能證明某些功能障礙, 如認知功能障礙、婚姻的不幸、依賴性人格、社交障礙等都同產生抑郁有關。因此, 橫斷研究往往只能使我們持相互作用論的觀點, 難以對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斷。前瞻性研究和追蹤研究自然能驗證抑郁的病因變量, 但要找到一個有潛伏抑郁可能性的樣本并不容易, 研究者必須詳細地考察被試生活中的精神病史。雖然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抑郁病因的探討,似乎存在著方法上的困難,但目前人們的很多研究, 是在控制了并發癥的條件下,就抑郁與某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這些方法仍然可行。就橫斷法而言, 把抑郁組被試和正常的控制組被試在抑郁情緒期間和抑郁恢復后進行比較;把抑郁、緩減性抑郁和非抑郁被試進行比較,這種研究雖不適合對抑郁病因進行單向的因果推斷, 但至少能證明抑郁組被試某些功能上穩定性的障礙,探討這些障礙同抑郁的關系,可為抑郁病因提供初步證據。就縱向研究來說,病前設計是研究抑郁病因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其主旨為追蹤非抑郁的被試,把那些后來患抑郁的被試同一直未表現出抑郁癥狀的被試就某些變量進行比較。此法缺陷在于被試最初癥狀的個別差異難以衡量;被試在抑郁自評量表上得分低于某個標準或不符合抑郁診斷標準,都被診斷為非抑郁的,沒有考慮到低于這一標準之下被試的癥狀有程度上的差異。彌補的辦法為:增大抑郁和非抑郁組被試的樣本,以抵消上述癥狀的差異。目前僅有少數研究者用這種方法對抑郁進行過研究)。縱向研究的另一種方法為雙波專門小組設計。即:用某個社會心理變量來預測被試以后的抑郁程度。這種設計有多種變式,其中一種為:在對被試的第一次測量T1中測出抑郁癥狀Z,然后對某個變量X進行追蹤,以考察變量X對第二次測量T2中預測的抑郁變量Y所產生的影響。如果變量,X能預測以的抑郁Y ,那么抑郁程度的變化就可根據X先前的功能狀態進行解釋。這種設計能對被試最初抑郁程度的個別差異進行控制, 且符合因果推斷的3條標準:X和Y同時變化,X是Y的前提,Z(第3變因)不能說明X和Y之間的關系。
三、將來的方向
研究者實驗驗證的同抑郁有密切聯系的社會心理變量可以概括為6個方面:歸因方式、有功能障礙的態度、人格、社會支持、婚姻的不幸和應付方式。他認為,這些變量可分為3類:一類先于抑郁,是產生抑郁的原因的變量,稱為抑郁的前因;另一類是在抑郁情節期間才可觀察到的變量, 稱為抑郁的伴隨癥;第三類是抑郁恢復后仍持續的障礙, 稱為抑郁的后果。將來代價較高的研究,應集中于抑郁的前因的探討, 盡量對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斷。在這6個方面中, 人際依賴、內向、社會隔離、婚姻的不幸等同抑郁的關系, 是研究者們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出發共同探討的問題, 也是人們應當進一步研究的重點。尤其是抑郁的人際背景, 越來越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廣泛注意。有人認為, 將來抑郁病因的社會心理研究, 主要對象應是抑郁的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玉輝.現代自然辯證法原理[J].人民出版社,2003.
[2]許又新.精神病理學[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徐凱文.心理障礙臨床手冊[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