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剛 鄭洪文
【摘要】本文對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培養的特點進行了探討,對第一批28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教師培養途徑進行了頻次分析,探討了當前高職教師培養的主要途徑和不足。以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了通過實施教師成長過程,針對高職教師特點采取培養措施,提高教師職業教育教學水平,打造了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的做法和經驗。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05-02
近年來,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高職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深入開展,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構建,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所有工作,關鍵在于建立一支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師資隊伍。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地位更加突出。如何不斷提高教師素質,不斷適應高職教育發展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推動教師成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的實踐者與推動者,促進教學質量的根本提升,對于每所高等職業院校都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1〕14號),吹響了全面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素質的號角,為職業院校教師培養指明了方向。
一、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培養的特點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個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不完全等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師,有其自身獨有的特征。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培養具有更大的迫切性、更強的實踐性和更顯著的動態性。
首先,高職院校教師的先天不足特性使得它比其他教育的教師培養更具有迫切性。目前高職教師的來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他們除具備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外,對高職教育的性質、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校企合作等知之甚少,實踐技能也遠遠達不到高職教育的要求。除師范類畢業生具有少量教學實踐經驗外,其他畢業生甚至不具備教學基本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對新教師和教齡較短的青年教師的培養就比任何其他教育都顯得迫切和必要。
其次,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對教師職業素養、實踐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學中必須將職業要求和職業標準引入教學,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強化技能培養,因此要求教師具備很高的技能水平和動手能力,能夠訓練學生技能。在教師培養中必須圍繞這些要求,尋找合適有效的培養途徑。
最后,高職教育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師培養具有更強的動態性。高職教育既是新興的教育類型,也是開放式的教育。開放式不僅體現在學校的辦學體制上,也體現在教學內容和課堂組織上。教師面對的可能是統招、中職升學以及在崗職工、農民工等等希望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這需要教師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識,具備因材施教的能力和面向社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高職教育是迅速發展的教育,很多做法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展變化,教學改革的速度、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這就對教師的素質、能力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高職教師要能夠根據社會發展和崗位變化調整自己的教學、調整自身知識與能力結構等能力,這必然是一個持續提高、動態提升的過程。
二、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的主要途徑與不足
對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培養途徑的探析,我們根據2007年4月國家教育部公示的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任務書,對其任務書中提出的教師培養途徑進行了詳細統計分析。這28所院校基本覆蓋了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類型也涵蓋了綜合高職和各類高等專科,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我們對各院校公示材料中中央財政支持專業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建設內容進行逐條分析,確定了教師培養措施分類和措施強度。剔除不符合師資建設的條目,共獲得1193個有效樣本,運用SPSS17.0進行了頻次分析和交叉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從教師培養途徑的使用頻次來看,從高到低排名前10位的依次為:外出培訓(385個)、實踐鍛煉(185個)、課題研究(144個)、學術交流(82個)、課程建設(52個)、校內培訓(40個)、技術服務(39個)、專業建設(38個)、學歷深造(29個)、編寫教材與專著(19個)。其中參加培訓、實踐鍛煉和課題研究三項的單項頻數超過了100,累計百分比超過了50%,是師資隊伍培養的最主要途徑和方式,這體現出當前高職院校對教師培養途徑有比較集中的共識。在排名前10位的培養途徑中,教師業務培訓、技能鍛煉、科學研究、教學改革、社會服務等均包含其中,基本涵蓋了高職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反映出各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目標比較科學、明確。各示范院校普遍采用的培養方式可以為其他高職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鑒。
從分析結果中也能夠發現當前高職教師培養途徑中的不足。首先,教師企業頂崗鍛煉只有4個樣本,排名第11位,這反映出高職院校對教師頂崗鍛煉提高職業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不統一,采取的措施還十分有限。其次,外出培訓樣本數量占到總數的30%以上,說明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培養的方法還比較傳統、單一,缺乏創新。外出培訓雖然是教師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其效果也比較有限,成本也比較高。再次,體現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技術服務在樣本中比例很低,說明高職院校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重視。最后,校本培訓所占樣本比例也較低,僅為外出培訓的近1/10。校本培訓相比于外出培訓,培訓內容針對性強,培訓成本低、效果好,教師參與方便,相關管理和考核也更加有效,應該成為教師培訓的主要形式。
三、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教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認真貫徹教育部16號文件精神,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興校”的發展戰略,牢牢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關鍵點,通過實施教師成長工程,搭建教師成長平臺,從職業道德、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教學建設改革能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全力打造素質精良、結構合理、高職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
(一)抓好頂層設計,實施“教師成長工程”
學院從頂層設計入手,根據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將教師能力分為實踐動手、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團隊協作、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六項能力。將教師的成長歷程由低到高分為適應期、成長期、成熟期四個階段,綜合六項能力設計了教學基本任務、教學建設任務、教學質量評價、教學成果、重大獎勵五大考核指標。2009年啟動“教師成長工程”,開發了“教師成長工程網絡管理系統”,對教師進行全程培養和全方位管理。通過職稱、績效工資等激勵措施,提高了教師自我成長的積極性,教師培養進入良性運行軌道。
(二)將師德建設擺在教師培養的首要位置
加強教師師德培養是教師培養的首要任務。學院在教師中大力提倡“師德至尊,學高為師”,將師德表現納入教師成長工程考核細則,每學期加以綜合考察,作為衡量教師素質的重要指標和晉級的重要條件。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加強教師理想信念和愛崗敬業教育,引導教師堅定為教育事業奉獻的自覺與自信。重視教師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風和學術規范教育。制定了教師師德規范,初步建立了師德評價指標體系。
(三)開展教師技能過關,促進教師技能提升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生掌握滿足某個崗位需要的、過硬的專業技能,這就要求高職教師首先具備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高超的專業技能。為推動教師技能鍛煉,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我院于2011年正式啟動了“教師技能過關計劃”。由各院部按照本院部專業設置和教師專業情況,設計實操型項目,建立技能測試項目庫。每年集中組織兩次技能過關,由學校教務處和企業專家組成的評判小組對教師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判,通過者發給《技能過關證書》,作為晉升高一級職稱的必備條件。此舉大大提高了教師鍛煉技能的積極性,對促進教師技能提升起到了明顯作用。
(四)推進教師到企業鍛煉,強化“雙師”素質培養
教師到企業鍛煉已成為提高教師技能、提高教學質量、鍛造“雙師”素質教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近3年來,學院穩步推進教師到企業鍛煉,每年利用寒暑假時間安排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基本實現了每年30%左右專任教師到企業鍛煉的目標。通過到企業鍛煉,實現了教師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企業、走上崗位,承擔企業生產經營任務,成為企業一員,充分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現狀,了解行業發展最新動態,深刻掌握工作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獲得真實工作體驗,“雙師”素質大大提高。
(五)充分利用內外培訓平臺,著力提升教師職業素質和教學能力
學院將培訓作為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根本途徑之一,大力支持教師參加國內外各種培訓,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同時積極搭建校內培訓平臺,2010年建成了校內教師學習中心,聘請校內外教育專家和教學能手組建講訓團,定期開展學習培訓活動,教師通過網絡自主選課參加學習。學習中心每年開展各類培訓50多期,參與教師2000多人次。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的情況全部納入教師成長工程,計入本人成長檔案。教師參訓積極性高,培訓效果良好。
四、結語
通過對教師培養的特征、途徑等進行分析,加之近幾年學院自身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教師培養是一個系統化、長期化的過程,教師培養的途徑是多樣的,但所有培養途徑都必須緊緊圍繞教師專業素質、教學能力、實踐技能和社會服務能力開展,使教師不斷提高各方面能力,適應高職教育發展要求。加強教師業務培訓是教師培養的最根本途徑,加強實踐鍛煉是“雙師”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要求,加強制度建設是做好教師培養的堅強保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2006年度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項目建設方案及建設任務書的批復》(教高廳函[2007]28號)[Z].2011.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1〕14號)[Z].2011.
[3]王業軍.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的途徑與策略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0).
[4]周仲景.高職院校教師培訓途徑[M].現代企業教育.2008(4).
作者簡介:
孫剛,1868年8月生,男,山東安丘,副教授,山東農業大學,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建筑工程管理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