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燕
兒童文學猶如一位曼妙的少女,正隨著“閱讀”大潮向我們走來;悄然間,她已走進了校園,走進了課堂,走進了孩子心房。兒童文學為少年兒童提供優質、豐富的精神養分,也使他們充分感悟文學之美、母語之美,這無疑是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的共同目標。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類課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當如何讓兒童文學類課文的應有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展示其文質兼美,吸引孩子們棲息在這片芳草地呢?
一、朗讀——習得語言
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兒童文學語言簡明凝練、形象生動,符合語言規范,富有兒童情趣,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材料。學生通過大量的兒童文學語言材料的積累,汲取兒童文學中豐盈的語言養分,形成語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語法,形成語言能力,為一生的語言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
小學語文的教學是母語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可見,學好語言,必須有豐厚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生需要接觸并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在兒童文學類課文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整體感知課文是怎樣運用語言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并從中內化、積累語言,掌握表達技巧,進而提高語文能力。
二、想象——豐滿形象
愛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孩子們充滿好奇心,他們富于想象,敢于想象,上天有太空漫游,入地則有地心歷險。兒童文學類課文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有妙趣橫生的童話故事,有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也有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故事,是培養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和搖籃。
孩子們在閱讀時會不知不覺地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當他們一旦沉浸其中、身臨其境時,往往還會異想天開,按自己的好惡情感進行大膽想象。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置身于豐富、逼真的氣氛中,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閱讀聯想,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想象,通過形象的生活場面、生動的人物形象、曲折的精彩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促進學生不斷豐富閱讀感悟,增強閱讀體驗,從而實現閱讀內化。
三、對話——啟迪智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上閱讀課時,學生需要與文本對話,即通過自主的讀書實踐,與文章的作者交流,從而內化課文的語言材料極其豐富的內涵并學會閱讀。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通過提問、答問,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實現文本意義的自我建構。好的對話是對學生智慧的啟迪,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關系。在閱讀訓練時,你只要點撥一下,春風化雨,耳濡目染,孩子的人生智慧在不經意間就被輕輕開啟了。
四、感悟——獲取思想
朱自強在《小學語文文學教育》中指出:“兒童文學如一泓清泉,它在潤澤和美化兒童心靈園地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任何教育都難以比擬的。”兒童文學是傳遞人類價值的文學。在社會道德價值上,兒童文學中傳達的多是人類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誠信、勇敢、合作、寬容、虔誠、向上等。兒童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都滲透著純真的童心,教學中,喚醒學生的童心,學生可以更容易與文本產生共鳴,從而順利入情入境,走進作者的心靈,獲取深刻的思想。所以兒童文學類課文教學要引領學生從文本語言中獲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
如:《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具有詩一般語言,又極富哲理,不論是從文章的情境還是物境而言,都非常適合學生朗讀。因此,教學時應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多層次、多元化地朗讀感悟,通過朗讀,詩意的美文自然在詩意的課堂上涌動、輝映。多元的朗讀除了培養語感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春天葉子嫩綠,夏天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回歸大樹底下的根”,“每個人都像葉子,為生活的大樹輸送著營養”……?多美的句子呀,多么富有哲理。與其老師費力地講解,不如讓學生從整體感悟,鼓勵他們去發現,每個學生都會有發現美的目光,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體驗。讓他們帶著各自獨特的體驗、美感、想象融入一遍又一遍的深情朗讀,情從讀中噴涌,意在讀中呈現。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學識的積淀,給孩子一個親身體驗的過程,真正走進文本,理解文本傳遞的內涵,文中所提及的哲理會像一杯茶那樣,一品是淡淡的,再品會越來越濃。
五、穿插——自發精彩
沐浴著新課程改革的春風,現今的語文課堂可謂是百家爭鳴,各競風流,更多的教學手段,更多的文學素材有效地融入課堂。縱觀這些穿插補充的文學素材,一般都有共同之處,都能緊貼文本。它看似與文本關系不大的知識,然而通過更為精確、貼切的知識的穿插運用,語文課堂教學會顯得生機勃勃,無限精彩。它不僅能將孩子的情感充分調動,引起他們的興趣,升華他們的情感認知,而且能達到撥云見日,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升華對知識的鞏固的作用。
在兒童文學類課文的教學中,同時也要注重引導學生與別人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與成果。閱讀成果可以是一篇讀后感,可以是一篇仿寫的文段,也可以是一次班級討論的發言……這樣既是對學生閱讀活動的鼓勵和肯定,又給學生的閱讀提供了自由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充分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還能一起分享自己豐富的閱讀體驗,啟迪智慧。
如果說兒童文學把人類高貴的感情滲入兒童心靈,那么一位語文老師則是那把高貴感情吹進兒童心靈的和煦的春風。為了這份高貴,讓我們做一位具備兒童情懷的老師,佇立兒童本位,擁有一個更加豐富靈動的言語世界,不要把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僅僅局限于教材這一方狹小的天地,讓自己的教學多一點兒童視角,多一點文學氣息,讓情與理在課堂、學生的心田暖暖地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