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硯
摘要: 近年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越來越受到教育界推崇,它強調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借助他人和環境的幫助,通過獨特的信息加工過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意義的過程。當今的建構主義是皮亞杰、維果斯基等人思想的發展,他們強調學習是建構意義的過程,它包含兩方面的建構,并強調學習的結構性和具體情境性及學習中的社會性相互作用;在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的基礎上又提出支架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另外,他們還重視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的相互作用,對當今的教師教學行為改變很有啟發。
關鍵詞: 建構主義學習觀教師教學行為啟示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是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是在吸取了多種學習理論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理論,尤其是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等人的理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知識獲得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過程。知識的學習和傳授重點在于個體的轉換、加工和處理,而非“輸入”或“灌輸”。所有這些都對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有很大的影響。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一)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
維特羅克提出的學生學習的生成過程模式較好地說明了這種建構過程。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人腦并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的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對信息的解釋,學習者以長時記憶的內容和傾向為依據,對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和推斷。另外,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理解總是與其已有的經驗相結合,需要借助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學習要建構關于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構成的。
(二)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
當今的建構主義者對學習的建構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釋。屬于建構主義的一支的“認知靈活性理論”認為,建構包含兩方面的含義:(1)對新信息的理解是通過運用已有經驗、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構成的;(2)從記憶系統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體情況建構,而不單是提取。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與皮亞杰關于通過同化與順應而實現的雙向建構的過程是一致的,當今的建構主義者用這種建構來解釋學習,說明知識技能的獲得和運用中的建構,而且他們對于后一種建構給予了更高的重視。
(三)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傳統學習觀認為,通過字詞就可以將觀念、概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由說話者傳遞給聽話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當今的建構主義者認為,事物的意義并非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而是源于我們的建構,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的基礎。因此,合作學習受到建構主義者的廣泛重視。如前所述,這些思想也是與維果斯基對于社會交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的重視及“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建構主義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知識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帶著原有的經驗及在此經驗基礎上的認知結構來到課堂。當然這些原有的認知結構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無效的或是不完整的。只有當學習者發現新知識或新經驗與他們原有的知識相聯系時,他們才會主動地改進原有的認知結構。只有這樣,新觀點才能整合為學生記憶中有用的一部分。有些知識信息雖暫時被記下來,但由于它與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沒有聯系,很快便會被忘記。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啟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用各種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但它絕不忘記教師的責任,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事實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如情境創設、協作學習、會話交流和意義建構),若想取得較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的認真組織與精心指導必不可少。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這兩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換為“導演”,(“主角”由傳統教學中的“觀眾”——學生擔任,)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減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和事先的準備工作、組織工作都大大增加。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個人的“經驗”和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中有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與情境聯系緊密的自主操作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內容、能力等不能被訓練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構。但是,這種建構過程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以一個已有的知識結構作為基礎。這種學習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學習在其中進行的情境的聯系。學習者主動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被利用的先前的知識不是從記憶中原封不動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據具體實例的變異性而重新建構。學習者是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對知識進行建構的。
在對以上研究成果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概括出更具操作性的四種教師教學能力:第一,對學生先前的經驗結構的敏感力。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先前的經驗結構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所以教師對學生先前經驗結構不僅很關注,而且非常敏感。第二,較強的溝通能力與社交能力。建構主義教學非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所以教師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決定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清楚其學習任務要求,還要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疑慮,給予他們及時的幫助與指導。第三,教學設計或學習環境的設計能力。建構主義教學的主要特征是讓學習者在合作交流、意義協商的基礎上,主動探究,積極地建構新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習者進行意義建構(或進行建構性學習),教師就必須有較強的進行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的能力,甚至要具備更寬泛意義上的學習環境的設計能力。第四,開放性思維與善于學習的精神。建構主義學習觀清楚地指出了課本知識的非權威性,由此打破了我們長期以來賦予教師的權威性,也就是說,教師不再是知識與信息的唯一載體。在這一理念的支持下,無論在教學過程中,還是評價中,教師都要善于理解學生先前的觀點與經驗,善于認同與接受學生有創意的思想、觀點,鼓勵學生形成獨立的思想見解。同時,他自身也要善于運用各種認知途徑獲得新的知識與經驗。
三、結語
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深遠。而建構主義教師的教學行為非常復雜和具體,我們并不能通過三言兩語詳盡地描述出來。從傳統教學向建構主義教學轉變,關鍵是要實現教師教學行為從單純地傳輸知識到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創建學習環境,為學生進行建構性的學習創造條件的轉變。建構主義者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意義的建構,這相對于客觀主義是一種進步。我們的教學中恰恰存在著建構主義者所批評的種種弊端,所以,建構主義的學習和學習觀點對我們當今的教學改革來說是很有啟發的。但我們不能人云亦云,而應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批判地吸收他們的合理見解,創立我們自己的教學理論,促進教學改革的發展,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大出版社,2002.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何可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5.
[5]潘玉進.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