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珍
摘要: 功利性動機以外界要求為行為動力,隨著個體的不斷成熟,學生的學習動機結構也在隨之改變,到了高中階段,功利性動機已經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之一。功利性動機產生的原因一是來自于學生個體社會化成長的結果,二是學校教育的環境促使了學生功利性動機的出現。功利性動機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創造力的培養,但它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確,有利于矯正學生的偏科現象。教師應該巧妙利用功利性學習動機的利弊,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引導他們進行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內外結合,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 功利性動機成因利弊引導方法
學習有三種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歡—樂在其中。“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動學習知識,不能把握自如;“喜歡”觸及情感,發生興趣,喜歡學就學,不喜歡就放棄,不能長久;“樂在其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身心不由自主地投入,幾乎處于“陶醉”的狀態。
現代心理學理論和現代教育觀更看重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認為一種成功的教育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欲為前提,甚至認為沒有興趣的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這樣一種觀點所倡導的教育一直致力于在幫助學生尋求一種“樂學”的狀態[1]。另外,中國傳統教育的主流思想更看重學習的責任和壓力,甚至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這些詩句和典故中,我們能讀出一些學習者的努力和苦楚。
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呢?我們再到現實的教育環境下看看,幼兒園的小朋友可以有聲有色地講故事背古詩,小學生們也可以學得輕松快樂,初中生尚能應付自如,到了高中,學習似乎再跟“輕松”聯結不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的快樂卻越來越少,對學習的熱情也在逐漸下降[2]。但在面對壓力和任務的時候,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甚至可以在看似單一和枯燥的學習中體會到無窮無盡的充實和樂趣。以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例,理科生明顯比不過文科生,同一班級又比不過其他學科,這種現象在高一高二尤其明顯,到了高三卻有所好轉,很多理科學生開始重視語文,成績也有很大改觀,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其實,學生內部動機在減弱的同時外部動機卻在增強,尤其是高考的壓力成為很多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畢竟語文成績在高考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容小覷的。
一、什么是功利性學習動機
根據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其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學生的學習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產生的,對學習的強化不包含在學習過程之中,這種動機就是外部動機,也被稱為功利性動機[3]。如學習是出自父母的要求、教師的約束、升學的壓力、同伴的競爭壓力、求職的需要等,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的目的非常明確,期待自己在學習上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而這種“回報”又往往與成績、榮譽、威信,以及未來體面的工作和優越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習成為他們謀取某種“利益”的“手段”,刻苦學習成為他們為實現某種“目標”而必須付出的“代價”。
二、功利性學習動機產生的原因
學生的動機結構隨年級增長而產生變化的現象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是來自于學生自身社會化成長的結果,二是學校教育的環境促使了學生功利性動機的出現。
第一,學生學習動機結構的變化與青少年自身的成長有著必然的聯系。高中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都迅速成長的階段,他們充分意識到社會行為規范和準則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也逐漸將這些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在這種標準的指引下,學生對學習原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會變得越來越淡,對學習的目的性和社會方向性意識卻越來越強,因此他們在學習時會越來越多地考慮升學、就業、責任、壓力等因素。這是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4]只有不斷地將外界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需要,個體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二,學校教育環境的幾個要素加速了學生學習動機結構的變化。首先,學校課程安排和教學設計留給學生的自主空間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高中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學生只有跟著老師的思路和要求走,才能在學習上不掉隊。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上的依賴性格形成了,在學習的過程中考慮到的也主要是外部要求,自己的興趣丟了,自身的興奮點沒了[5]。其次,學習負擔過重,這一點在高中階段尤其突出。休息時間少,課外活動少使得很多學生都在挑戰自己的生理極限,這種生理上的疲勞感會導致心理上的疲勞感,最終可能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厭倦感,學習興趣產生變化不可避免。再次,教育評價方式單一,教學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考試和升學,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拿到高分、名次,從而使教育生產了一大批“失敗者”,在重點中學,這種現象比較明顯。長時間的挫敗感阻礙了個體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愉悅心理體驗的缺失也導致了學生學習內部動機的減弱。
三、功利性學習動機的利弊
一談到“功利性”,我們可能更多地想到的是弊,但學生有功利性的學習動機也未必完全是壞事,它是個體社會化的產物,就應該有它存在的道理,對學生身上存在的這種動機類型我們應該辯證對待,恰當引導,爭取它為學習提供良好的促進作用。
從弊的角度來看:一是功利性動機過強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功利性動機過強,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情感體驗就會越來越少,這必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使生動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蒼白的積累知識的過程,這種情況不僅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產生消極影響,還對學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發生嚴重的影響,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產生厭學情緒。二是功利性動機過強不利于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承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功利性動機的驅使下,個體更看重從學習和考試中得到的實惠,而淡化或忽略了人類學習最初的目的——學習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學習是發揮人的潛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及發揮人的創造精神的一種活動[6]。三是由于對知識本身缺乏足夠的好奇心,學習者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創新的精神。
從利的角度來看:學生學習動機的這種變化使學習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更明確,也可以因此把學習組織得更有意義,學習情景也能因此變得更持久。偏科的現象在各個學段都普遍存在,但到了高中后學生學習動機結構的這一變化讓他們更加意識到了各科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很多學生會采取有效措施去彌補自己并不擅長的科目的不足,從而保證自己在競爭中占有優勢,這就是功利性學習動機積極的一個方面。
學生是一個有著多種心理需求的社會群體,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的需求和體驗并不比成人少,他們渴望平等的尊重、期待同伴的關愛、盼望師長的認可、關注別人的評價、愿意展示自己的特長等。當在學校教育環境下這些心理需求被忽視后,學生就會對學校教育的真正含義產生懷疑,進而拉長了自己與學校和學習之間的距離。
針對功力性學習動機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利弊,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習及學習動機結構的變化,培養他們對待學習的積極態度,不否定他們對學習的功利化追求,更要珍惜他們對待知識純真的好奇心。如果能讓學生將學習的內部動機和功利性動機有效結合起來,就勢必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D·P·AuSubel.Educational Psychology:acognitive view[M].Newyork:Holt,Rinenartandwinston,1968:10-13.
[2]琳錦秀.中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發展特點研究[J].南昌高專學報,2011,(6):80-8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94.
[4]游永恒.論學生學習動機的功利化傾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59-62.
[5]劉躍雄.11-15歲兒童學習動機發展特點及班級環境對其影響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18-22.
[6]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