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娣
【摘要】隨著網絡媒體不斷發展和應用的普及,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新聞生產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一些新聞報道脫離群眾生活、采訪不深入,新聞作品生硬死板不受歡迎,甚至假新聞頻現。新聞媒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這是現階段堅持“三貼近”原則的體現,“走轉改”是新媒體時代“三貼近”原則的新發展和要求,要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
【關鍵詞】新媒體;“三貼近”;“走轉改”
“三貼近”原則是中央根據我國新聞傳播的實際,2003年在《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中提出,即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記協等部門動員部署各媒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簡稱“走、轉、改”,就是以實際行動貫徹“三貼近”原則,在新媒體時代強調堅持“三貼近”的重要性。
新聞傳播活動尤其是大眾傳播活動發展到今天,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更加密切。每個時代都有其特點,以往通訊不發達,新聞從業人員采編新聞,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完成稿件所需周期較長,以天來計算,報道人民群眾生產一線的新聞需要較長時間的采訪和寫作,從時間上制約了報道的及時快速,因此,新聞是“易碎品”,“今日的新聞,明日的歷史”。時效性更多地強調從新聞事件的發生到新聞報道出來這段時間,排除時宜性,這段時間越短越有新聞價值。現在這段時間以“秒”計,為了搶快發新聞,調查求證環節常被忽視,新聞的真實性就會受到傷害。堅持新聞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就要到基層去接地氣、“抓活魚”,真正轉變作風,改進文風。
首先,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現狀要求媒體記者重視“三貼近”
1、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過程發生了重大改變,信息的雙向流動使傳受關系發生變革
“三貼近”原則提出至今,得到了新聞界及受眾的一致好評。媒體、記者遵循“三貼近”原則從生活一線得到了新聞的源頭活水,采寫、制作出一篇篇關乎國計民生的好新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生新聞讓新聞真正服務于人;媒體更有公信力,吸引了更多百姓的關注,從而也帶來了更多的收益。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門戶網站和傳統媒體在網絡上傳播新聞信息,手機等移動接收終端不斷普及,使用互聯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新聞、資訊。同時,新的傳受關系得以發展,由以前受眾的被動接收訊息到現在的傳受互動雙向交流,他們發布目擊現場見聞、奇聞趣事等,形成了信息發布的雙向通道。
2、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們帶來信息通達的同時,暴露出新聞報道方面的問題不容小覷
網絡技術不斷發展,通過個人主頁、博客、播客、微博等方式,信息上傳下載更方便。受眾不單從媒體得到新聞信息,他們同時也是散布在各個角落的信息發布者,在沒有記者趕到的突發事件現場,第一時間報道事件的最新動態。比如上海的靜安區突發大火,記者不可能碰巧遇到,通訊不發達時代我們只能依賴于記者的采訪,第二天知道災情和相關調查情況,消息相對比較滯后、來源比較單一。又如“宜黃拆遷”事件,如果不是鐘家姐妹之一的鐘如九在母親病危時,開通微博向外界批露消息和最新進展進行求助,也許就不是現在所呈現的樣子。
如今很多媒體記者尤其是年輕記者,缺乏生活經驗和扎實的調查采訪,以網上“搜新聞”代替“跑新聞”,在發現新聞線索、縮短新聞生產周期上,起了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聞的“硬傷”甚至是“致命傷”——假新聞。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走、轉、改”就是要實事求是,堅持“三貼近”。
新聞來源多而雜,編輯記者需從實際出發,從生活常理出發,從群眾的愿望出發采編新聞。如今通過網絡、博客或者微博發布全國甚至全世界發生的事件浩如煙海,面對豐富的新聞線索,編輯記者要選擇判斷,哪些是重要的值得深入調查報道的新聞線索,如果離開當前社會和國情的實際,聽不到群眾的呼聲、看不到群眾的愿望,就不會采編制作出有價值的新聞。不乏一些記者編輯缺少生活經驗和常識,道聽途說或引用不經認真核實的信息進行報道,輕則貽笑大方,重則危害社會。有時會成為假新聞和謠言的傳播工具,違背新聞報道的規律,擾亂社會秩序,編輯記者必須時刻警惕。
其次,“走、轉、改”是現階段堅持“三貼近”的具體體現
很多媒體和記者聚焦基層,采訪報道了大量走基層的新聞,圍繞“走、轉、改”進行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報道,“走、轉、改”活動發起后很多人發文講述了基層蹲點采訪的經驗和體會,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不是一場活動,它是新聞“三貼近”原則的具體體現。
走基層比下基層更體現此活動的常態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的群眾路線和工作方法。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打電話、發傳真、發郵件等等方式都可以完成采訪,但由于缺乏一線經驗,記者對生活場景描寫少了,新聞不新鮮,沒有現場感,“兩腿泥”的記者越來越少。一旦脫離群眾,無論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還是解決群眾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都無法致效,背離了新聞傳播活動的宗旨。
轉作風才能使媒體不斷提高自己的公信力。2011年“7·23”高鐵事故新聞發布會上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的說法,“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被網友調侃為“高鐵體”進行惡搞造句。反映了新聞發布機構作風不嚴謹、脫離群眾的工作態度。新聞媒體如果沒有求實嚴謹的作風,新聞宣傳和溝通政府和群眾意見及建議的效果將大打折扣。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極大豐富,一條新聞可以迅速地被傳播,不同版本的說法將很快被求證,任何隱瞞、歪曲事實的報道,都必將無法生存。
改文風更是當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一方面,在新聞報道中,模式化的“腔調”、新聞報道中使用晦澀難懂的句子,唱高調喊口號,只能適得其反,使新聞缺乏可看性和可讀性。另一方面,在網絡新聞傳播活動不斷活躍的今天,網絡語言流行,網絡新詞語在媒體上有愈演愈烈之勢,比如:“淘寶體”、“凡客體”、“咆哮體”。 新聞媒體使用時要看具體的語境和事件考量其是否得當。媒體工作者尤其是網站編輯采用這些網絡上新興的語言和語氣,也要注意分清楚場合和對象,對于嚴肅的新聞報道來說,就會顯得不嚴謹,對于使用網絡少的受眾,語言就很不親切。只有廣大的新聞工作者到群眾中間,聽群眾都在想什么說什么,才能寫出貼近群眾的文章和貼近實際的報道。
第三,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要帶著思考,發現真問題
“走轉改”活動開始之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都派出記者編輯,尤其是年輕的骨干記者,到一線采訪、報道,得到群眾的支持和好評,各方面反響很好。中央電視臺從2011年8月26日開始,新聞聯播報道記者深入基層的采訪和報道,鏡頭對準一個個普通人,報道親切感人,體現以人為本,編輯記者們作了很多努力。
大量報道反映了基層生產一線熱火朝天的景象,正面報道鼓舞著人們積極樂觀地生活和扎實勤勞地奉獻,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顯著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這些都是讓人振奮的生活圖景。
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到基層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機會,對比基層工作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深入群眾生活發現真問題,不但要傾聽群眾心聲,還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決問題,化解困難。
另外,在基層發現真問題還要依靠群眾力量,從現象看本質,分析現象背后的真相,增強輿論監督的力度和深度。聽民聲特寫:《“你算得不對!”》,通過記者和農民交談種糧收益低等問題,看到現在農村、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新變化,語言鮮活,簡短樸實而又直指真問題。
甘肅、內蒙古等省份土豆豐收卻面臨土豆賣難問題、四川廣元大面積耕地被當地政府征用建設工業園等新聞,通過記者的調查走訪,并且層層深入分析,最后促成問題的解決,比如《中國供銷集團明天赴甘肅采購土豆緩解滯銷難題》各個土豆產區和全國的超市、企業等進行“對接”。通過這些具體的事實的報道,內蒙古綠野之聲廣播電臺《關注土豆賣難,“哭泣”的土豆》中提到,常常見諸報道的“菜賤傷農、果賤傷農、豆賤傷農”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盲目投資農產品,農民得不到市場供需信息,政府指導和市場規律之間的關系。也許記者再進行更多的追蹤報道,可以探索出一條農產品銷售渠道信息等方面的可行途徑。這樣就能抓住真問題,使新聞貼近現實,有看頭,更有實際意義。
最后,新聞媒體應加強責任心,“走轉改”要長期不懈地堅持
新聞從業人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和“三貼近”原則是一脈相承的,都是遵循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是新時期“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切實體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新聞傳媒面臨的外部環境怎么變化,科技如何發展,我們的新聞傳播活動都不能離開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實踐活動。無論是記者在基層蹲點還是就一些選題記者進行一線調查,都會發現很多隱藏在基層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被關注、不解決有可能被積聚和放大,成為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素。
因此,走基層活動應該是新聞工作者和媒體長期堅持的一項日常工作,不能滿足于報道了一些現實情況就把走基層暫時擱置起來,只有在長期的觀察和調查研究中做采訪,才能找到一些社會矛盾的癥結所在,真正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在各個媒體的走基層新聞報道中,記者們采寫的稿件直擊社會問題和現象,如在關注農業新聞報道中一方面對政府惠農政策是否落到實處進行了監督;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政府惠農政策給農民到底帶來哪些具體的實惠。在這些新聞報道中,采訪的是普通的百姓,新聞報道文風樸實,真正做到了以“三個有利于”標準和“人民滿意不滿意”來檢驗黨和政府的工作。只有轉作風才能抓住關鍵問題,有的放矢,新聞作品才能言之有物,真正做到改文風,讓大家喜聞樂見。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廣播電視網絡教研室教員)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