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
【摘要】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國各地新聞媒體蓬勃而有序地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新聞界最為壯觀的新聞實踐活動。而且毫無疑問,這個活動目前正朝著更加深入更加撼動人心的方向發展,以然成為全國新聞界的重大標志性事件之一。作為地方報紙,《皖江晚報》的編輯記者也積極投身于這一實踐活動中,并從中深刻領悟出“走轉改”的意義和價值,獲益匪淺。
【關鍵詞】“走轉改”;意義;價值
回應時代關切成為“走轉改”活動的價值所在
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上,面臨的問題依然復雜,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在國際上,金融危機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使得我們國內的許多實體經濟受到沖擊,處境十分艱難;另一方面由于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等不同發展時期的矛盾統統擠壓在同一時空的領域中,使得我們的工作特別困難,任務特別艱巨。因此,時代驅使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也必須隨之適應和跟上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種種需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再也不可能做與世隔絕的清閑編輯記者、再也不可能做高高在上的“無冕皇帝”、再也不可能做空話大話套話的傳聲器。時代的變遷,帶來的是思想觀念的變遷,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時時刻刻都面對著新問題,閉眼不問、裝聾作啞或者從情感上干脆排斥,脫離生活、脫離民眾,這已經成為新聞界病患所在,長此下去,不僅嚴重影響到新聞媒體的生存發展,更為嚴重的是關乎我們黨的生死存亡。因此,“走轉改”活動的開展,實際上是回答了在當今時代如何尊重和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怎樣堅持和實踐新聞傳播規律這一重大的根本性的問題。
皖江晚報社組織采編人員分批分期,以輪班方式,堅持做到走基層不走過場,深入生活不蜻蜓點水,將“走轉改”常態化,納入報社日常工作考核系統,使每一位采編人員都得到了實踐鍛煉。當然,“走轉改”走下去容易,但轉作風,改文風不易。晚報記者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與他們零距離的工作生活中,親身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愿,真切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好事真正辦好,百姓才會豎起大拇指——馬鋼姑山礦萬余名職工、家屬看病難調查”就是本報“走轉改”活動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醫改的終極目標是,化解“看病難、看病貴”。然而,記者在“走轉改”過程中卻發現,馬鋼姑山礦醫院在醫改中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后,不僅沒有達到這樣的目的,反而給近萬名礦山職工、家屬帶來了看病難,事與愿違。于是,記者深入姑山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職工及家屬居住區進行調查,拍攝圖片,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從基層回來后,記者又立即趕到主管單位進行核實采訪。這篇稿件客觀反映了姑山礦存在的重大民生問題——看病難,全文用調查事實說話,用醫生、廠礦職工的原話說話,沒有渲染與夸張,文風樸實親近,切實體現了中宣部等五部門在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的初衷。稿件見報當天上午,姑山礦很多職工尤其是年老體弱的退休職工就打來電話,向記者和報社表示感謝,對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百姓提出表揚,對報社扎實開展“走轉改”活動大加贊賞。這篇稿件也獲得2011年度安徽新聞獎二等獎?!锻罱韴蟆犯鶕罕姷钠毡殛P切,還推出了《農村也有“用工荒”》、《居危思安終得“安”》等一系列老百姓關注的報道,通過“走轉改”采寫出來的生動鮮活的文章,切中了在當今歷史發展階段和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真正搞好新聞宣傳工作的脈搏。
以人為本成為新聞傳播理念的核心取向
“走轉改”活動的實踐表明,以人為本、人民至上是新聞傳播理念核心取向。半年多來,《皖江晚報》發表了大量的記者來自基層、關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新聞報道。報道的主角幾乎都是普通百姓。普通是這些主角們的共同符號。普通民眾占據了報紙版面有力地說明我們的媒體真正做到了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齊愛憎”,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反映群眾的創新創造,展現群眾的精神風貌。真正做到了深入和貼近群眾,深入和貼近生活,深入和貼近實際。
2011年9月起,《皖江晚報》就“小巷總理的一天”、“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兩個選題,組織全體采編人員走社區、下廠礦,兩次大規模集中采訪讓《皖江晚報》“走基層”走出聲勢,“轉作風、改文風”初見成效。40余名采編人員深入皖江地區17個社區,以當一天社區工作人員的親身體驗,對社區社會管理工作進行了目擊式采訪,向讀者生動展示了“小巷總理的一天”,獲得很好的社會反響。20余名采編人員,分6組深入馬鋼集團礦山和股份公司的碼頭、煉鐵廠、煉鋼廠、軋鋼廠等,走近馬鋼職工,了解鋼鐵生產的全過程。并推出3個整版“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獲得上上下下廣泛好評。
經過兩次大規模集中采訪,晚報的采編人員全員參與到了“走轉改”活動中,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掘新鮮素材、采用鮮活語言,體現真摯感悟,用生動的報道反映群眾的偉大創造,反映生活的本來面貌,提升了新聞宣傳的質量和水平。
通過走基層活動,報社采編人員感受最深的是:只有走出辦公室、走出互聯網、走出一般性會議和活動,走進基層的廣闊天地,瞄準群眾實踐、關注群眾創造、盯住群眾期盼,把筆觸、鏡頭對準人民群眾,抓住一個個鮮活的“人”,才能生產出更多打動人心的精品力作。《“大棚兄弟”轉型升級》、《海拔負207米的堅守》、《高采有群“淡定哥”》、《鄉親眼里的鄰家“大哥”》等等作品,無不是反映基層普通百姓的冷暖人生,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新聞傳播理念通過這一篇篇報道,體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馬鞍山女孩孝感天下》系列報道,反映了“90后”女孩楊蓉,用自己的孝行感動了世人:為照顧病母,她毅然放棄高考,帶上母親北上求醫,為救母親,她割出67%的肝臟……記者不間斷地跟蹤報道,一直注視著楊蓉割肝救母的全過程。楊蓉的事跡通過記者的連續報道,使她“孝老愛親”深刻內涵得到生動詮釋,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90后新一代身上的具體體現,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踐行。該系列報道的刊出產生了轟動效應,還引起中央文明辦及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央文明辦網站以本報稿件為主制作了專題;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則發出《關于開展向“最美女孩”楊蓉學習活動的決定》,號召全市上下以楊蓉為榜樣,弘揚她孝老愛親、敢于擔當、誠實守信、樂觀向上的優秀品質。2012年2月,“最美女孩”楊蓉入選“中國好人榜”2月份候選人。楊蓉“割肝救母”事件躋身“2011年馬鞍山市‘十大新聞”。本報系列報道也被評為2011年度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鍛煉隊伍是“走轉改”的最大收獲
實踐證明,“走轉改”的亮點:一是創造了一批好作品。二是強調和做實了有效傳播。而最重要的是鍛煉了采編隊伍。采編人員在實踐中,切實擺正了位置,把群眾的安居樂業、平安健康、幸福和困難放在心中,努力做到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采訪扎實深入,用新聞架起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梁,用報道促進和推動問題的解決和矛盾的化解。皖江晚報社“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基層蹲點采訪活動啟動后,一批批的采編人員,分赴各鄉鎮社區、車間廠礦,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傾聽群眾心聲,挖掘群眾故事,記錄群眾感觸,寫出了《葉連平的力量》、《海拔負207米的堅守》、《大學生村官微博推銷茶葉》等一大批貼近群眾,文風清新的新聞作品。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礦山與礦工兄弟一起埋炸藥運礦石、在田地揮起鋤頭挖地種小麥、下到幾百米的地下礦井見證一線采掘場景……真實的基層體驗,讓我們的記者真切體會到“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泡會議、改材料、作風漂浮、閉門造車的主觀主義在“走轉改”中被杜絕了,大話套話、冗長空洞、言之無物、文件語言、呆板生硬的說教也在“走轉改”中被糾正。取而代之的是記者真正“俯下身子”,到基層去學習群眾的語言,運用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新聞作品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短、新、實、活”的清新文風躍然紙上。
采編人員在艱苦、艱難和艱險的實地采訪中,磨練了自身作風,積累了報道經驗,提升了新聞素養,從而使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大局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分量越來越重。
如今,《皖江晚報》已經把“走轉改”活動當成了一項鍛煉人才、培養骨干的重要手段。努力使這一活動常態化、長期化和機制化。
(作者:皖江晚報社副總編輯)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