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琳琳 劉溢敏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國當前輿論監督的環境越來越寬松,監督的范圍也在逐步擴大。但是新聞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不容忽視。記者的采訪權得不到保障,跟風,反輿論監督現象廣泛存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注意并解決。
【關鍵詞】輿論監督;采訪權;反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國當前輿論監督的環境越來越寬松,監督的范圍也在逐步擴大。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這種監督以公開曝光為主要形式,傳播快,范圍廣,影響大,有很強的威懾力和廣泛的警示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輿論監督也不例外,它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
一、采訪權得不到保障,輿論監督將成為紙上談兵
例如,在最近發生的河南漯河違法建別墅事件中,記者在采訪時遭到當地房管局副局長持槍毆打。這一事件被網友拍攝下來發到網上,各大論壇和微博瘋狂轉載,網帖稱:“記者前去采訪漯河違章別墅群,結果被漯河市召陵區房管局副局長牛豪用槍頂頭狂毆威脅”。事件一經傳播,引發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犯罪嫌疑人也被警方刑事拘留。
近年來,記者針對違法違紀的現象進行采訪時,經常會遭受謾罵,毆打,阻撓,跟蹤。根源在于被采訪者想要維護當地和部門形象,掩蓋其存在的問題。殊不知,紙是包不住火的,有時候“堵”不如“疏”。但是此次采訪竟然遭到持槍毆打,情節嚴重程度完全超乎人們的想象。我國法律明確禁止官員在職經商,經過調查發現,犯罪嫌疑人即涉事官員就是別墅項目的股東,可見是知法犯法。其次,國家明文禁止別墅開發,而房管局副局長牛豪卻可以參加別墅開發,并且在沒有任何審批手續下照常開發。記者的采訪觸動了官員的利益,引發了持槍毆打惡性事件的發生。
從這一事件我們深刻地發現,記者的采訪權如果沒有法律保障,記者的生命將得不到維護,負面新聞的報道將舉步維艱,輿論監督將會成為一紙空談。
二、新聞在輿論監督時容易找個噱頭就跟風
黃穗,前國家羽毛球世界冠軍,現已退役,并就任湖南省體育局副主任。他三年沒有上班,近日竟代表澳大利亞隊參加國際羽聯澳大利亞黃金大獎賽。
近日,無論是央視的《新聞1+1》、《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還是各大門戶、論壇等網絡上的聲音,關于黃穗事件的評論連篇累牘。隨后出現“消失說”,“空餉說”以及黃穗本人的“我要揭開謊言”,讓本來一件很普通的新聞變得撲朔迷離。我們要正確發揮新聞輿論監督的功能,而不是這種找個噱頭就跟風的做法。出現這種問題,應該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對事件進行渲染,炒作。究其根源,就是認為黃穗是中國的奧運冠軍,理應為中國效勞,無論她現在的工作(湖南省體育局副主任)是否能發揮其專長,都應該留下來,不該為外國人效力。其實中國的海外兵團很多,如果黃穗在澳大利亞能發展當地的羽毛球運動,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三、反輿論監督現象廣泛存在
新聞有輿論監督,自然就會有反輿論監督。反輿論監督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輿論監督的主要表現有不接受采訪,政府利用行政干預,通過各種渠道說情,打官司等。記者在采寫輿論監督方面的新聞時,經常會受到阻撓、干預、跟蹤,即使將稿子寫出來也會遇到不能發的情況。一些地方和部門打著“有損形象”,“影響穩定”的幌子,堅決抵制媒體的采訪報道。
反輿論監督者常用的手段有封鎖消息,不提供真實情況。例如1998年春節期間,山西省朔州市發生假酒中毒事件,造成20多人死亡。記者在得到消息后,立即前往出事地點進行采訪,當時山西省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在朔州坐鎮,要求不管是中央還是本省媒體,未經宣傳部門允許,一律不許報道。
用金錢收買新聞記者。此舉在新聞采訪中屢屢出現,甚至還形成一種風氣。眾所周知山西礦難事故頻發,好多記者都會去采訪報道,有些人就通過金錢來封住記者的嘴,讓記者不報道,不發稿。
通過上層路線將稿件“槍斃”。有些稿件在特殊時期涉及到一些敏感內容,即便稿件經過千辛萬苦寫出來,也會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發。
無中生有,編造事實,詆毀記者名譽,對記者報道的稿件反咬一口,誣告記者的報道“嚴重失實”或者無中生有。
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人都是記者,想要掩蓋事實是很難的。那些試圖隱瞞事實的人,他們并沒有從心里將廣大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更多看重的是自己的職務、名譽和利益。以上反輿論的手段根本經不起推敲,只會暴露更多的問題。媒體應敢于應對反輿論監督。新聞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進行輿論監督時,遵守職業道德,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寫稿件時注意詞語的運用,明確法律界限,避免新聞官司。嚴于律己,堅決抵制有償新聞,虛假新聞,要行得正,坐得端,正確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
四、新聞輿論監督中經常會發生級別限制權利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新聞單位執行的方針是:四級辦報辦電視辦廣播。由于各家新聞單位隸屬于各級黨政部門領導和管理,機構本身也具有行政級別的區別。各家新聞單位基本上是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新聞單位既不可能監督自己的上級黨政部門,也不可能跨越地區實施輿論監督,即使對下一級權力部門進行監督,在現實的執行中也會大打折扣。一些較小的、涉及利益范圍不大的事件,媒體擁有較大的自主批評的權利;但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媒體的批評和報道,都需要黨政機構對媒體的授權,媒體不能自主作為。具體表現為:
1、新聞輿論監督低級別官員容易,監督高官難。低級別官員關系網相對較少,而高官涉及的關系復雜,監督難以實現。
2、新聞輿論監督小事容易,監督復雜問題難。新聞輿論監督鄰里關系,民生問題小菜一碟。如果監督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時就會很難,甚至是雷聲大、雨點小。
3、新聞輿論監督異地容易,監督本地難。看新聞時經常發現本地的重大事件刊登在異地的報紙上,而本地的媒體則集體失語。這是由于各級黨政機構對媒體垂直領導或媒體掛靠的形式進行領導,黨政權力的條塊分割,不同級別和部門的領導機構,不能管到不是他們領導和掛靠的媒體。于是,媒體在發揮其輿論監督能量的時候,便發明了所謂“異地監督”。但是這種現象容易導致新的矛盾的產生。
針對這種級別限制權利的問題,應該制止權利壓制監督,為新聞輿論監督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①顏海燕,《新聞輿論監督的雙重困境》[J].《青年記者》,2010(7)
②郝俊紅、趙硯,《當前新聞輿論監督面臨的困境》[J].《新聞采編》,2008(3):12
③秦廣艷,《如何應對反輿論監督》[J].《記者搖籃》,2006(10):46-47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