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代
【摘要】典型報道就是指對一定時期內,特別是近一段時期內產生的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的重點報道。當前,人物典型報道的數量和報道力度較之以前均有進步,而報道效果并沒有同步擴大,社會影響力也今非昔比。主要是因為人物典型報道本身沒有與時俱進、改進創新。本文指出加強和改進人物典型報道必須處理好一般性與先進性的關系;理想性與現實性的關系;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關鍵詞】人物報道;先進性;時代感;個性化
典型報道就是指對一定時期內,特別是近一段時期內產生的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的重點報道。典型報道對象主要包括:人物、事件、經驗、問題等。人物典型是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數十年來,一批批典型人物通過新聞報道走進人民心里,對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前,人物典型報道的數量和報道力度較之以前均有進步,而報道效果并沒有同步擴大,社會影響力也今非昔比。許多專家指出,人物典型報道正呈現出“弱化”趨向。深入分析來看,社會環境和利益格局的變化,以及由此而來的受眾接受心理演變,應該說是外部原因。人物典型報道本身沒有與時俱進、改進創新,則是重要的內部原因。
人物典型報道必須進一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社會效果。對此,筆者認為,搞好人物典型報道必須處理好三種關系:一般性與先進性的關系;理想性與現實性的關系;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三者分別指向人物典型報道成功的三要素:先進性、時代感、個性化。加強和改進人物典型報道必須以此為突破口。
正確處理一般性與先進性的關系
典型人物是人而不是神,他們也有七情六欲,悲歡離合,他們也會哭會笑,有這樣那樣缺點。面對殘疾,張海迪也曾經產生過自殺的念頭;第二次進西藏工作,孔繁森也有思想斗爭。他們之所以成為典型,是因為他們能夠戰勝人性的一些弱點,掙脫常情的一些羈絆,體現出一定的先進性。
“人物——先進的人物——可信可學的先進人物”,這是人物典型報道的思維過程。人們發現典型有缺點,不僅沒有否定他的先進性,反而覺得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覺得這個人是完整的。
第二炮兵青年專家肖龍旭,10多年間共獲35次高等級科研獎,榮立一等功,并相繼榮獲“全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和國家“杰出青年獎”,被評為第三屆“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然而,他也有不拘小節、不修邊幅的毛病;有固執偏激、說話愛得罪人的缺點。因此,他在單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解放軍報》在2003年6月宣傳這個典型人物的同時,也講了他存在的缺點。這組系列報道是《解放軍報》這些年來報道的最成功的“立體典型人物”,宣傳效果特別好。
人物典型要有人情味,才可親可近可信可學,這正是許多人物典型震撼人心的奧秘。《新京報》使用采訪對象直接談話的方式敘述典型人物任長霞:
“那時候她特臭美,老買些好一點的衣服,特別愛穿紅色的。她愛照相,幾件衣服換來換去地照。有一次我們拍合影,要照了,她喊別照別照,撿來兩塊磚站上去,才說照吧。(笑)特有意思。對了,她這個人很粗心,干什么都毛毛草草的,鋼筆呀,鑰匙呀,老是丟。我一說她,她有時也不講理,‘就是這樣,咋了,咋了。”
一個有缺點有個性的女子躍然紙上,任長霞的形象也因為這般生動的描寫而顯得愈加真實可信,她的離去也格外讓人心痛。
正確處理理想性和現實性的關系
一位石油戰線新長征突擊手,她長年累月埋頭苦干,最臟最累的活搶著去干,生活上艱苦樸素,連一件好衣服也不肯穿;另一名青年工人也是勤勤懇懇地工作,不要資金,不要加工資,結婚前廠里分配給他一間小房也堅決不要。
這樣的人物典型,當然難能可貴。《中國青年報》大量篇幅報道之后,在青年群眾中卻引不起反響。經過調查,不少青年認為:這樣的人不是他們思想中的先進人物,當代青年的思想矛盾在他們身上找不到答案。
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指出,“一個先進的人物、單位或事件要作為典型來報道,還必須具備一個物質:社會的探索能夠在他們身上找到答案。這就是典型的時代感,就是典型的魅力所在。”①
一個攀上時代高峰的先進人物,必然體現著理想性和現實性的最佳結合。人物典型既傳承社會持久的價值理想,又富于鮮活生動的時代特色。這些典型形象通過主題提煉,在時代坐標中找準定位,成為激勵和鼓舞人們的時代先鋒。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勞模”的主體已經從建國初期以苦干實干為主,轉向今天的高科技、高知識等多成分并重發展。2004年4月,中央各大媒體連續報道了青島港集團許振超的先進事跡,引起社會對當代勞模的強烈關注。“新一代勞模在繼承無私奉獻、恪盡職守等優秀品德的同時,又展示了進取創新、追求卓越、做先進生產力的推動者的風采。”這是當時人民網網友的評價。
理想不能超越現實而存在。作為人物典型的活動背景,時代也注定人物典型的某些局限,典型報道不能將人物塑造成超越時空的“超人”。鄧小平同志曾經清楚地提醒,“宣傳好的典型時,一定要講清楚他們是在什么條件下,怎樣根據自己的情況搞起來的,不能把他們說得什么都好,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更不能要求別的地方不顧自己的條件生搬硬套”②。
正確處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黑格爾曾經這樣評論荷馬的人物寫作。人物典型報道也是如此。
有人提煉和歸納出來一套常用公式:先進=“犧牲、奉獻”+“虧待家人”+“幾十年如一日”+“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為先進典型,許多人的成長途徑、行為舉止、為人處世或許有著共同的優秀品質,但是“千人一面,眾口一詞”地將人物從童年開始敘述至生命最后一刻,會使原來生動的形象大打折扣。
個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生命力是典型報道創造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的前提。沒有個性的人物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個性的典型報道是行之不遠的。人物典型報道必須著眼普遍性(共性),立足特殊性(個性),選準角度,切忌概念化、臉譜化、偶像化、平面化、共性化、絕對化、模式化。
解放軍報著名記者江永紅在評價典型報道《孫鐵錘傳奇》時深有感觸地說:“學雷峰的先進人物多的是,為什么偏寫他?因為他性格中有特殊性。好幾撥人去寫他都失敗了,原因就是忽略了他的特殊性,而死往普遍性上靠,結果咋寫咋不像,讀之味同嚼蠟。從普遍性中找特殊性事關稿件成敗,不會找特殊性就不會當記者”③。
人物典型報道要善于抓細節。“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盡傳精神。”一個精彩傳神的細節,往往能活畫出人物典型的獨特個性。短短千余字《孫鐵錘傳奇》,江永紅選取13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以豐富的細節描寫使孫鐵錘這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
“山村的兩姐妹看上了鐵錘,把他叫進來一屁股堵住門,說:‘我倆任你挑一個,要不同意這門親事,找連長告你不規矩!鐵錘正色:‘金花配銀花,葫蘆配南瓜,咱不中,不中!說著便奪門而出。”
典型人物報道要善于用人物自己的語言說話,讓典型人物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和展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鐵人王進喜;“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可以沒有知識;可以不進大學殿堂,但不可以不學習。”這是工人許振超;“我最大的滿足,就是讓群眾從我們身上看到共產黨好。”這是信訪局長張云泉……這些個性話語是人物典型精神的升華,通過細節演繹和本色呈現,成為時代精神的強音。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關于典型和典型報道》,中華傳媒網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6頁
③江永紅,《環視——記者的眼光之三》,《新聞與成才》,2001(8)
(作者單位:黃山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