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升平
【摘要】網絡如今已進入社會的每個角落,網絡用語更新很快,一些網絡新詞已被新聞傳媒接受。這些新詞短小精悍、風趣幽默,無論從構詞方式還是修辭手法都是傳統的,但又具有新意,在求新、求變中表達了廣大網民的共同心聲,很受讀者歡迎。
【關鍵詞】新聞媒體;網絡;流行用語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上出現一個雷人的網絡用語“給力”,該詞在各大媒體迅速躥紅并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一向嚴肅的黨報都可以用這么潮的詞語,是不是傳統媒體給出的一個風向標,一向難登大雅之堂的民間詞匯可以進入主流媒體的官方語言了?一直板著面孔的主流媒體也開始從網絡用語中吸納新成員了?如果是這樣的話,確實會給傳統媒體吹來一股新風,讓讀者有一種新鮮感、親近感。這個信號同時也顯示了網絡的強大力量,它的觸角已經伸展到社會語言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人擔心網絡語言會給傳統語言帶來巨大沖擊造成語言傳統斷裂,給語言安全帶來危害。這種擔心有一定的道理,但只要合理引導,適當規范,這些媒體中的新詞新語會很好地融入我們的語言生活,接受語言傳統的規范。這些新詞新語是新時代的產物,它們的出現豐富了漢語的詞庫,同時也給現代漢語帶來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更好地滿足了社會交際多樣化的需要。本文主要從這些新聞媒體中的新詞新語的構詞特點、句法功能及流行原因作初步考察。
網絡流行語的構詞特點
1.仿慣用語式
語言與社會緊密相關,語言中的詞匯更是社會變遷的晴雨表。新的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一出現,立即就有反映這些熱點事件的新詞新語出現。2010年物價漲聲一片,導致CPI居高不下,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這一年的年度熱字是“漲”。這期間一批以“漲”字為核心,反映物價偏高的詞匯很快在網上流行開來,并迅速進入其他媒體,如“蒜你狠”、“姜你軍”、“煤超瘋”等。圍繞“漲”字而造的這批新流行用語從構詞方式來看都是三字格,類似熟語中的慣用語。這類格式的詞短小精悍,口語色彩濃,易學易仿,極易流行。
從修辭手法來看,這類格式主要是仿擬、諧音、雙關、反諷等,并且是單用或綜合利用這些手法創制出來的。從構詞心理來看,這些網上流行用語大多折射著當今百姓的黑色幽默,在調侃中充滿了對現實的感慨和無奈。如綠豆價格在被游資炒高后,網友仿著名相聲演員馬三立的著名段子“逗你玩”的名字,造出“豆你玩”這一潮語。又如2009年杭州一富二代飆車撞死人后警方在事故通報時說當時的車速是70碼,網民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用諧音手法造出了“欺實馬”來諷刺警方的說法。這個詞后被網民瘋傳并最終入選年度熱詞。而2008年年度熱詞“不折騰”是帶比喻義的一個北方方言口語詞。諧音、雙關、隱喻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增加了這類用語的趣味性、形象性。
2.部分重疊的ABB式
除了我們上面所列舉的仿擬詞外,網民帶著調侃口氣編出的“樓倒倒、樓歪歪、樓擠擠、樓抱抱、橋脆脆、范跑跑、郭跳跳”等詞匯也在各種媒體上廣泛傳播。這些詞匯的構詞方式也是三字格,但后一語素重疊。這種格式實際上也是一種仿擬,現代漢語中有“大猩猩、洋娃娃、香餑餑”等名詞、“過家家、死光光”等動詞、“金燦燦、沉甸甸”等狀態形容詞,這些詞的構詞方式都是ABB式,可以看出這種構詞方式是現代漢語的基本構詞方式之一。[1]網民仿造的“郭跳跳、樓倒倒、橋脆脆”等都是按這一格式創制的。但現代漢語中名詞性的ABB式一般是中心語在后、修飾語在前,而這些新詞卻是修飾語后置的正偏式三字格,單音節名詞語素后跟著重疊的修飾成分,這種格式看起來是主謂結構,但又沒有主謂結構的功能,后面重疊的謂詞成分起修飾作用,而與體詞的功能接近。這種構式中的BB重疊有加強語義的作用。[2]采用動詞或形容詞重疊式來修飾前面的名詞性成分,靜中見動,生動形象,三字格的形式短小精悍,容易理解和模仿,因而用這種格式創制出來的新詞數量最多。
3.模塊組件替換式
這種格式一般是媒體新聞、文藝作品、娛樂節目中出現一個新詞語后,這個新詞語很快就會成為一個被模仿的模板,在不斷仿制中由一個自由組合逐漸變為一個固化模塊。仿擬時會根據實際情況替換模塊的部分組件而保留原格式不變。一個普通的詞語會迅速出現在各種傳播媒介中從而變成一個強勢模因。網絡成了仿造這種格式生成的流行用語的強力推手。如2009年的年度熱詞“被X”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打開百度一搜,“被就業、被中產、被死亡、被潛規則、被增收、被慈善”等被字結構大量出現在各種媒體中。這個模塊中的X一般是雙字格,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替換為三字、四字格式等。正常情況下不能變成被字結構的詞因這個模塊的強勢被嵌入了模塊中,結果是2009年媒體中的各種“被X”之聲不絕于耳,從而成為一道獨特的年度語言景觀。仿擬這個模塊而出現的各種新詞語,反映了網民在現實世界中難覓幸福的蹤影,只有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去訴說自己的傷痛,并尋求精神安慰或情感認同的這樣一種社會現象。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的出現或流行都是利用一個現有的模因而大量仿制的結果。這種仿造雖與原詞有差異,但人們卻樂于用現有的模式去活學活用。“模因具有變異性,但離不開保留性。盡管其形式或內容會不斷變化,但始終保持著原始模因的定型或精髓,繼承著原始模因的基本特征和性質。人們憑借對原來模因的認識和感受,在頭腦中經過類推、聯想,很快辨認出新模因的形式,或者輕松地破譯出新模因所表達的含義。”[3]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類網絡新詞語才會大量出現并流行開來。
4.直接移用式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傳播平臺,一個簡單的常用詞很可能在網上被大量引用而走紅并進入其他媒體。這些被引用的詞常常原封不動地進入引用者的話語中,然而也會被賦予新的意義。如“打醬油”本是一個日常生活用語,在網絡用語中指的是不談政治,不談敏感話題,與自己無關,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相當于“路過”的意思。各種場合中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都是“打醬油”的表現。又如“神馬都是浮云”這個帶有諧音色彩的網絡熱詞一度被網友熱捧并大量引用。“我爸是李剛、hold住、五道杠、反正我是信了、郭美美、小悅悅、親、穿越”等這些長短不一、詞性或功能不同的詞、短語或句子無一不是某個社會熱點事件的反映。這些詞語或語句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我們身邊的社會現實。網民用不著費力去仿造,也用不著花心思去填空,只要遇到相似的事情,直接從網上把某個成分移用到自己的話語中就行,簡單方便,也不用考慮知識產權問題。
5.顛覆傳統意義的新詞
復合式構詞法是漢語的主要構詞方式,一批網絡新詞按傳統方式構詞,但語義卻不是構詞語素的簡單加合,而是翻出了新意,不能按照字面意義理解,否則就會出錯。下面略舉幾例:
“悶騷”。這個詞跟苦悶和風騷一點都不搭邊。“騷”是英文單詞“show“(表演)的音譯諧音。在組合成“悶騷”后,“騷”就要作“作秀”的意思去理解了。現在這個詞一般是指外表冷靜、沉默而實際富有思想和內涵的人。這類人群不輕易表達和外露個人喜怒哀樂和情感變化,但是在特定的場合或環境中,往往會一改常態而表現得特別活躍。這種表現有一定show的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個人真實的內心活動。
“糾結”。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糾結”一詞解釋為“相互纏繞”,作動詞使用。從字形上看,糾結是一個極具畫面感的詞匯,它給人們帶來的印象是一團團物體相交糾纏、枝杈重疊的模樣。“糾”與“結”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糾”字意為纏繞,“結”字代表著一種凝聚的趨勢,當“糾”遇到“結”,既纏繞又聚集,便陷入困惑或混亂狀態。可形容人的復雜處境或內心思緒的紛亂狀態,這個義項應是通過隱喻轉化而來。
“秒殺”。秒殺就是以壓倒性優勢一招致命,在極短時間(比如一秒鐘)內解決對手,或者稱瞬秒(瞬間秒殺)。這個詞出自英文SecKill,是一個網絡游戲用語,形容一瞬間殺死一個游戲角色之快。后來這個網絡游戲用語被網購所用,“秒殺”,就是網絡賣家發布一些超低價格的商品,所有買家在同一時間網上搶購的一種銷售方式,再后來籃球運動中的壓哨球也被稱為“秒殺”,由于它有使用泛化的趨勢,因此入選了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
這些按漢語常規構詞方式造出的新詞既符合漢語構詞規則又具新意,短小精悍又言簡意賅,在媒體走紅并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應在情理之中。
網絡流行語的句法功能
這些傳媒采用的網絡新詞前四類基本上與體詞、謂詞相當,多在句中作主語、謂語、賓語。如“樓倒倒”一詞在《南屏“樓倒倒”審判結果公布 出資人獲刑一年二個月》這個新聞標題中作主語,在《武漢又現“樓倒倒” 原因系水泥標號不夠》等新聞標題中作賓語。“打醬油、糾結、秒殺”等一般在句子中作謂詞用。如“去年我也被中產了”,“有價無市開發商有點hold不住了”,等等。第五類新詞一般作謂詞用,在句中多做謂語或謂語中心語。
網絡新詞走紅的原因
第一,利用人們熟悉的構詞方式仿造新詞。這些進入各類媒體的新詞語的構詞方式一般是三字格、ABB類重疊式、直接移用、舊詞新用等,這些都是漢語新造、使用詞語的重要手段。在傳統造詞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反映了網民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同時利用諧音、雙關、隱喻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新造詞語容易產生聯想。這些出于傳統又超越傳統的新詞新語反映了網民俏皮、調侃的口吻,同時又充滿了草根階層的機智和幽默,讀后讓人忍俊不禁,模仿著說起來也朗朗上口。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是這類詞語的總體特點。另外,這些詞語多在口語中運用,格式靈活,用起來自然、簡明、生動、有趣,可廣泛運用于新聞等語體中,適宜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這些新詞游走在傳統和新潮之間,用的是大家熟悉的漢字,不用怪異的符號,明白易懂,不極端也不保守,所以能迅速走紅并贏得很多的受眾。
第二,這些新詞新語一般起源于社會熱點事件,這些熱點事件很受讀者關注,如果有一個短小精悍的新詞新語能準確地反映這類熱點事件的基本特征或事件概貌,表達公眾對這一熱點事件的共同認知或價值取向的話,它就會立刻走紅網絡并快速向其他媒體滲透。這些新詞新語代表了受眾的心聲,代表了草根社會的道德標準,是網民一種另類的宣泄方式。而虛擬的網絡空間隱蔽了個人的真實面貌,在表達時可以無拘無束盡情地宣泄自己的種種情感,特別是可以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平現象加以盡情鞭撻,這種訴求方式在現實中是無法或難以實現的。一些不是很偏激,不溫不火、言簡意賅的網絡流行用語在受到草根階層歡迎的同時,也較容易被主流媒體接納,“給力”的躥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高兵,緱新華.現代漢語ABB式重疊構詞的認知隱喻基礎[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劉楚群,龔韶.詞語族的構造例句及規范問題分析——基于“X族”“X奴”的對比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0(5).
(作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中文系)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