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俠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與新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新課程標準、目標、結構、評價、管理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更新知識和提升境界等,這無疑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線的數學教研員,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走在改革的最前沿。
一、學習
終身學習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它要求教師一生都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是教師生存發展、提高生命質量的第一需求。教師終身學習的基本途徑是“讀書—實踐—反思—總結”,即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別人學習。當教研員十多年了,我始終秉承這個理念。
1.向書本學習,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數學教師首先必須具有扎實的數學專業知識;其次,要多讀有關教育理論的書籍,更要讀與所任教學科相關的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書籍。讀書的目的是應用,教師要把在書本上學來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和學的效率,并在此基礎上對實踐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是教師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2.借助網絡,領略前沿教學理念。
網絡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平等性,使得虛擬世界的學習具有豐富的互動性。借助網絡,我們可以領略最前沿的知識;借助網絡,我們可以捕獲最豐富的信息;借助網絡,我們還可以實現最廣泛的交流;借助網絡,我們可以展示最個性的風采等。為了使我區數學教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我建立了唐山路南數學交流群,達到了資源共享、相互促進的目的。
二、研究
作為一線教研員,我們要研究教學過程、研究教學策略、研究試題,更要研究學生。新課程所蘊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有些用以往的經驗和方法難于解決。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然后不假思索地把這些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研究不是專家們的“專利”,而應是每個老師的共同行動。
1.教中研,研中教。
同樣的一節課,不同老師講,結果會不一樣。這是大家的共識。每次到學校去,我都發現老師們在教學中的很多問題值得共同探討,尤其是在課堂中,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素材。
2.重實踐,重過程。
作為數學教研員,我們采用的是“一、三、一”工作模式,即:周一、周五在機關學習研究、總結反思,周二、周三、周四深入學校,因此,我們最了解教師教學中的困惑和需求,最能感知到問題所在。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課堂教學中、作業批改中、試卷批改講評中了解教學中的問題。從這些第一手資料中,我們一起分析問題,研究改進教學的措施,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在實踐中學習,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教師。我們在研究中改革教學方式,在改革中實施研究。實踐、研究、再實踐的過程就是教師自我錘煉、自我超越、自我成長的過程。
三、反思
教學反思已成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其功能、意義已為大家所熟知。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為認識、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全面審視、綜合分析和歸納總結的過程。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和思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有效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
1.對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上好每節課的必需環節。《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這就要求教師活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課堂,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在設計時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獲得結論;教師如何組織并促進討論、如何評價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總之,我們要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設計”的原則,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只有好的設計才可能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和創新。
2.對數學教學理念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課堂教學應該是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學習者,教師也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數學課堂上較受歡迎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教學中新的教學理念應用的體現,就是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
四、提高
基層的數學教研員每學期都有培養新教師的任務。我的做法是:一是引導新教師進入角色,首先要求他們參加新教師上崗培訓。先從研究教材教法入手,再研究學生的學情,然后落實課堂教學常規工作。在怎樣備課與上課、聽課與評課、作業與輔導等方面進行專題講座并面對面地進行跟蹤指導,強調四種能力的培養:理解教材的能力、教學設計的能力、課堂操作的能力、教學評價的能力;二是加強工作責任心和愛心教育;三是實行師徒結對的“青藍工程”,要求每位新教師都必須自拜“教學師傅”,并簽訂“師徒合同”,每學期責成學校對他們進行量化考核,內容包括交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學匯報課、寫一份教學體會、寫一篇教學反思、寫一份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等,使新教師盡快成長。
五、實踐
數學課例研究是基于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的一種形式。它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對每一節數學課都要進行研究。由備課、上課、課后反思研究、制定新的方案、行動跟進等步驟組成。
由于教師學習和工作的主要地點在學校,教師專業水平最終體現在課堂上。一位好的數學教師應該能夠在數學課堂上和學生形成有效互動,起到很好的組織、引導、合作的作用。組織好數學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獨立探究、合作交流、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為學生提出合理化建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要做到這些,一方面需要學習,另一方面需要實踐和研究。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是教師價值體現的主要場所,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研究就勢在必行。課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想成為優秀的數學教師,我們就要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享受這些過程帶給自己的快樂,銘記:勤奮的人收獲多。
參考文獻:
[1]張漢學.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2]楊保威.數學教師專業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