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姜晶晶
【摘要】年輕的“80后”開始在網上鋪天蓋地的集體懷舊,究竟有哪些社會和心理層面的原因?本文對“80后”懷舊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理清其懷舊的緣由和特點。
【關鍵詞】“80后”;懷舊;網絡;身份認同
傳統意識里懷舊主體必然是有過一定生活閱歷的人,或者是經歷過歲月的滄桑,或者有過這樣那樣痛楚的人。然而當下,青春活力如朝陽般的“80后”卻在網上開始了集體懷舊。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09年通過某門戶網站對2493名公眾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3.7%的人表示自己有時懷舊,37.5%的人經常懷舊。從不懷舊的只有1.5%①。如今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鍵入“80后懷舊”,相匹配的新聞消息達15頁之多,其中包括關于“80后”懷舊記憶的視頻、經典動畫片、音樂、電視劇、游戲、玩具。近來網絡上瘋玩的“憤怒的小鳥”游戲,“李雷和韓梅梅”懷舊系列,話劇《老男孩》等等,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80后”懷舊風潮?!?0后”似乎陷入懷舊的圍城不能自拔,那么這場懷舊的大潮是因何而產生?其特征如何?這場懷舊大潮我們該怎樣看?
一、“80后”懷舊特點
“80后”通常指的是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相較于“60后”、“70后”,“80后”一代人出生在一個社會環境和平穩定、物質條件逐漸變得優越、經濟繁榮的年代。目前絕大多數“80后”已經畢業進入社會。可以說,當前正是“80后”群體展現自我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時期。
1、一石激起千層浪
“60后”、“70后”的懷舊可能是因為一張老照片、一首老歌或是一群老朋友的相聚而引發單個人的或一個小群體的懷舊。但是通常情況下,這種懷舊只限于口頭傳播,最多是用文字記錄下來作為某個人擁有的資源,不太可能影響到群體外的其他成員。
相較于前輩們的懷舊,“80后”懷舊最大的特點是“集體懷舊”。懷舊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一個以年齡段來界定的群體的集體行為,肯定是誘發因素發揮了作用。為這個誘因提供場所的便是一種跨越空間,并能提供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或是群體與群體面對面直接交流的媒介,這個媒介便是網絡——這個時代互動性最強,信息量最大、傳播最迅速的媒體。
互聯網時代,只要有一個人記得,在網絡上就能喚起更多人的回憶。當一些關于“80后懷舊”的帖子、微博、圖片、視頻在網絡上發布,有關“80后”懷舊的信息符號在互聯網空間傳遞,必有“80后”群體評論、轉發??梢哉f網絡媒體為“80后”群體懷舊提供了平臺,某一個“80后”在網上上傳童年時期的圖片、音樂、視頻,其他“80后”看見后迅速轉發、分享,任何一個接受到該信息的人,都可能成為一個新的信息源,不斷交叉發布的信息在網絡上傳輸,甚至可以引發整個群體的關注。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公開的平臺,“80后”才可以大量的“曬童年”,通過視頻、音樂、圖片、話題討論等各種方式來“曬回憶”,使得“80后”的懷舊從單個人的懷舊情結走向了整個社會的“集體懷舊”、“集體記憶”。
2、一場集體回憶的盛宴
“集體記憶”又可稱為“群體記憶”、“社會記憶”。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指一群人對于過去的回憶。②他還強調,這種回憶一般不是直接回憶事件,往往是借助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因素而誘發出來的,比如通過閱讀或聽人講述,或是在紀念活動等場合,人們聚在一起共同回憶時,這種記憶往往會被間接激發出來。個體是通過把自身置于群體的位置來進行回憶的,而群體的記憶又是通過個體來實現的。不同的社會群體擁有完全不同的、專屬于他們群體的集體記憶,而這種集體記憶也需要得到在時空被界定的特定群體的支持。“80后”的網上集體懷舊遵循以上模式,如“李雷和韓梅梅”現象,先是網絡流行歌曲在引發“80后”的集體回憶,從引發熱議到貼吧、樂隊、話劇,直至延伸至經濟領域的“李雷和韓梅梅”懷舊文化經濟,讓商家大賺一筆。同時,“80后”懷舊往往又是碎片化的,一輪輪的交替進行,沒有一個事件是自始至終循著“80后”懷舊的足跡,而是一個又一個的事件零碎地引發懷舊思想,形成了一段段的懷舊系列風潮。
3、一群男人的狂歡
根據筆者在豆瓣“80后”懷舊小組,新浪論壇“80后”記憶中的童年和網易論壇“80后”我們這一代三個小組的長期在線跟蹤觀察發現,自2010年以來所有有關“80后”懷舊話題的帖子多為男性創作、跟帖或頂起。據筆者從以上三個小組中隨機抽取的50篇“80后”懷舊帖子或文章統計得出,其中有33篇可以確定為男性作者,余下中有6篇作者性別無法確定??梢哉f在這場“80后”集體懷舊盛宴中,男性更傾向于懷舊,懷舊的頻率遠大于同時代的女性。
二、“80后”懷舊原因分析
1、自我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
筆者認為,“80后”的懷舊實際上是對自我身份定位的一種表現?!?0后”是伴隨著市場經濟、下崗、下海、港臺歌星、洋快餐、大片、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由于受到各種文化的強烈沖擊,他們的言語、行為、思想帶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父輩比起來,他們的物質生活充裕,在時尚、消費、社交、人際關系、婚姻等方面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正是由于這些改變,他們很容易跟“思維保守”的父母產生代溝,他們中的一大部分,都不喜歡和父母交流,即使交流很難有內心的溝通。
“80后”由于獨特的成長環境和由此而形成的思維觀念,個體需要得到尊重的表現尤顯突出,自我實現的追求與超越也成為這代人的特質。社會認同雖然是個體對其社會身份的主觀感覺和確認,這種感覺是多維雙向的過程。其至少來自三個方面:“我認為我們是誰”,“我認為別人認為我們是誰”,“我希望被人認為我們是誰”。在社會市場經濟發展中,逐漸開始脫離父母、獨立于社會的“80后”發現實現自身理想的艱辛,社會競爭的激烈,現實的殘酷。初入社會的熱情遭遇社會現實的打壓,自我夢想實現前的重重障礙讓這群熱血沸騰的青年不得不停下飛奔的步伐,觀望亦或思痛。受挫后迷茫、混沌的“80后”渴望在社會中能有屬于自己群體的話語權,很顯然,“80后”群體迫切需要并希望被認可。在傳統媒體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虛擬空間成為一個便捷通道,網絡為“80后”帶來希望,網絡為“80后”創作了一種專屬于這個群體的交往儀式。懷舊就是“80后”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專屬于這個群體的一些回憶和經歷,成為彼此交流和向外界展示并證明自己的必需品。
2、“80后”釋緩壓力的一種途徑
剛一成年便面對極大的現實壓力,就業、結婚和高成本生活。大部分人心氣很高,現實卻不能讓他們如意。因而,懷舊成為他們釋緩壓力的一種方式,同一群志同道合或境況相同的人在一起聊大家熟悉的話題和事物,就會有歸屬感和不被拋棄感。正如有人所說的“懷舊可以給我帶來生活的勇氣、繼續前行的力量”。社會的變化對“80后”的生存造成了沖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對急劇的社會變化無所適從,就會本能地轉向過去,回憶過去的自我形象和美好經歷,借助想象彌合遭到現實割裂的、破碎的自我。在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的是男性。就當前中國現狀而言仍然是“男權當道”,這也意味著男性一旦走上社會的壓力要比女性大很多,那么在眾多壓力面前“80后”男性更易于回憶過往,懷舊的頻率、次數更勝于同時代女性,這也解釋了上文中的男性“多”懷舊的原因。
3、媒體或商家謀利的一種手段
商業運轉下的大眾媒介,因為市場競爭壓力和尋求自身發展的需要,迎合受眾和策劃宣傳噱頭,而“懷舊”則是一個可利用的工具。當精明的商家開始將回憶綁定銷售,回憶變成生產力,衣服、文具、紀念冊、手機、電腦凡是用得著的都畫上記憶里無比熟悉的卡通頭像,音樂、話劇、刊物也屢屢貼上了“80后懷舊”的標簽,這不禁給人造成一種感覺:我們的“80后”是不是都在懷舊?“80后”的我怎么脫離了這個群體?于是廣大的“80后”成了一個“被懷舊”的群體,本來并不懷舊的一部分人開始變成“沉默的螺旋”。
當懷舊成為一種經濟時,“80后”懷舊在這里就不僅僅在心理層面和語言層面了,還會擴展到行為上——懷舊產品消費,商家提供給消費者的商品不再是簡單的商品,而是一串意義,一串關于懷舊的意義,也即是鮑德里亞所說的“人們今天在消費中更吸引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種被制造出來的象征性符碼意義。”毫無疑問在這場懷舊大潮中,媒介和商家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推波助瀾令懷舊泛濫。
“80后”懷舊還在繼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現象。有人指出“80后”懷舊是為了逃避現實,是不成熟的表現;有人抨擊“80后”是肉夾饃的一代,還沒熟透就要懷舊。但是筆者覺得“80后”懷舊是在壓力中尋求心靈的一片寧靜,起碼到目前為止并沒有讓“80后”頹廢,只要把握好度,懷舊也是積極向上的一種群體文化現象。社會應該以包容的胸襟去面對“80后”,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一個自由廣闊的平臺,讓“80后”更早更好地適應社會,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他們的任務。
參考文獻
①http://news.163.com/08/0718/
08/4H4E1GP2000120GU.html
②莫里斯·哈布瓦赫 著,畢然、郭金華 譯:《論集體記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2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