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世育 欣明
【摘要】中央領導曾對新聞媒體提出要求:“要加強對中青年骨干的培養鍛煉,采取多種措施培養造就更多人民群眾喜愛的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名主持人”。廣電系統的名主持人甚至名記者都屢屢上線,但是相對于平面媒體的都市報名編輯、名記者卻屈指可數,那么面對網絡的沖擊,都市報是否需要自己的“造星”運動,讓名記者名編輯多起來,值得研究一番。
【關鍵詞】都市報;采編;團隊;造星
自媒體時代,都市報呼喚名記者
同樣是傳媒行業,廣電系統的“造星”運動由來已久,中央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個個聞名遐邇,以記者出身的水均益、白巖松、柴靜在社會上都很有影響力。安徽經濟生活頻道2008年開播的《幫女郎 幫你忙》欄目,也是安徽臺對采編人員的“造星”運動,家長里短的瑣事新聞,因為有了美女記者們的現場播報,讓人記憶深刻。
而作為平面媒體的都市報,也一直在探索各自特色的“造星之路”,早在幾年前,合肥晚報就設立了以記者名字命名的三大新聞工作室——“左澤華新聞工作室”、“宋功林新聞工作室”、“屈鳳麗新聞工作室”,三大工作室以社會、經濟、民生為主題,各具特色,工作室掛牌的新聞影響深遠,每年的讀者日,三大工作室的三大名記與讀者面對面,聆聽讀者意見,回答讀者問題。每當這個時候,很多讀者會慕名而來,奉上更豐富的新聞素材。《溫州晚報》有一個新聞熱線欄目叫“雪君工作室”,在當地政府和百姓中具有良好的口碑,當地人評價說:“雪君工作室不僅是《溫州晚報》的品牌,更是我們百姓的品牌。”這個欄目成為當地實踐新聞工作以人為本要求的成功范例,欄目主持人鄭雪君也成為當地新聞工作者學習的楷模。鄭雪君先后當選為浙江省十屆人大代表、黨的十七大代表。除了早幾年的新聞工作室,最近幾年都市報的“造星”態勢開始低落下去,雖然也有應景的“XX跑兩會”“XX逛市場”,但是這類“造星”舉措,蜻蜓點水,不夠深入,不具有連續性,處于一種放任自流的隨意狀態,有人戲稱都市報的名記者和名編輯“鏡頭感”不強。
當下都市報是否需要名記者?江蘇省記協主席周世康結合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指出,新媒體帶來了社會輿論空間的大變化,受眾面對海量信息應接不暇,媒體必須提高對話、發問和引導能力——這既是對媒體水平的檢驗,也是新聞增加思想含量的方法。
1、名記者、名編輯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張東明曾說:“向全媒體轉型的過程,就是將平面媒體的公信力、‘深度和‘高度優勢,與新媒體海量信息的‘寬度、‘速度、‘互動度相結合的過程。”
沒有新媒體的步步緊逼之前,都市報對名記者和名編輯的呼喚還沒有這么緊迫。正是有了自媒體等的沖擊,發布新聞消息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專有,每個人都是一個新聞的發布員,搶新聞源,都市報的“幾十個人幾十條槍”肯定搶不過千百萬的市民,搶新聞時效,都市報的記者也沒有辦法和在新聞現場的自媒體個體比速度。
那么在競爭激烈的傳媒業,什么是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副總編萬仕同曾說:“受眾需求的不僅是快餐,還有新聞對于公眾議題和趨勢判斷的引導。那些原創的深度報道、分析調查以及內容形式風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的評論文章,作為營養大餐,可以給受眾帶來獨特體驗。”他說,傳統報紙擁有專業化的采編隊伍,職業化的編輯力量,具備多年積淀下來的經驗,并在大眾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公信力和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
新聞事情發生后,讀者需要的不僅僅是發生了什么,還有為什么發生,以及輿論的導向。而泥沙俱下,占在各自立場和角度的自媒體很難給讀者這些。自媒體給不了的,恰恰是一直以追求新聞真相為最高目標的都市報的優勢所在。都市報的記者,可以深入采訪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探究新聞背后的緣由,全景式深入剖析新聞事件,而不僅僅是發布簡單的消息。而具有如此專業知識的記者,非名記者、名編輯莫屬。
微博打拐解救、“郭美美”事件引發慈善信任危機,廣東的“小悅悅”事件,每一次網絡事件迅速傳播的同時,傳統媒體都在事件的深挖和傳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吸引了讀者眼球的同時,也大大提升報紙的影響力,這其中名記者和名編輯的功勞不可替代。
2、名記者名編輯,讓都市報與讀者更貼近
如同很多人知道李冰冰、黃曉明,不知道華誼兄弟這家影視公司一樣,在這個讀圖時代,受眾接受符號化特征,讀者對具有個性化特征的編輯記者更有親切度。都市報需要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而名記者和名編輯在讀者群中具有更高的凝聚力。
正如《幫女郎 幫你忙》欄目介紹的,“這個‘幫女郎團隊由7位美麗聰穎而各有所長的女記者組成。她們中有的剛剛研究生畢業,有的曾經就是新聞主播、有的甚至剛從海外求學歸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只要您撥打電話,7位幫女郎將風雨無阻,走街穿巷,來到您的身邊,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幫您化解難題,渡過難關。”這樣的推介,肯定比硬邦邦的新聞熱線更能受到讀者的歡迎,不僅僅如此,成功的“造星”,還可以讓名記者,名編輯有眾多的粉絲群,在微博上更有號召力,讓新媒體為都市報所用。
當下都市報如何培養名記者名編輯
那么,如何才能使名記者之類人才多起來呢?筆者以為,新聞媒體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和培養。
1、提供平臺,讓記者盡快鍛煉成長起來
平臺是記者成長起來的舞臺,沒有一個好的平臺,記者就沒有機會施展拳腳,也就不會成為名記者。媒體應當創造各種條件為優秀記者或有培養前途的記者提供一個平臺,放開手腳讓他們去鍛煉成長起來。如,中央電視臺非常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培養了大批的名主持、名記者。每年的“兩會”報道中,他們都會選派一些記者參加“兩會”報道,并以記者的名字命名欄目以擴大其影響。由于記者辛勤工作,加之欄目強化了主持人、記者的人性化視角,既使“兩會”報道更加深入,取得了理想的宣傳效果,又鍛煉了人才,提高了記者的知名度,真可謂兩全其美。
當然,媒體給記者提供平臺并不是要求把最好的位置都給他,而是要量才提供,同時要不拘一格用人,大公無私用人。名記者的誕生,是在肥沃的土壤里培養出來的。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媒體要培養出名記者必須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尤其是媒體的決策層必須要高度重視,決策層的思想意識直接影響著廣大員工的成長。新聞媒體要在內部管理上為名記者、名編輯提供制度保證,現在的都市報已經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每月評選好記者,好編輯,年度評選十佳記者、十佳編輯等在各家媒體都很常見。上榜的好記者、好編輯是采編隊伍“造星”的第一步。
2、打造專業化團隊,實行職業化用人
記者的成長需要一個適宜的環境、一個良好的氛圍。因此,對新聞媒體來說,必須打造優秀的團隊,要以團隊的精神來加快媒體的發展。但如何發展團隊,各家做法不盡相同。近些年,有的媒體走了彎路,出現了記者浮躁的現象。有的報社要求稿件“短平快”,沒有根據記者的水平、專長等特點去安排工作,只是以寫稿的分數多少給報酬,論英雄。記者為了掙工分不得不馬不停蹄地采訪、寫稿,浮在上面,很難寫出有份量的稿件。但是,隨著報道內容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媒體必須加強專業化建設,打造出專業化的團隊,以專業化的優勢取勝。專業就是權威,只有走專業化的道路,才能在市場上樹立起產品的權威性。記者可以是雜家,但要成為名記者必須是專家。因此媒體要培養名記者,必須讓有某種專長或某一專業水準的記者盡快成熟起來,要讓他們成為專家型記者、學者型記者。
專業化團隊是打造品牌媒體的基石,隨著媒體品牌的含金量日益增加,會有一些名記者脫穎而出。如果再實行職業化的用人機制,就會如虎添翼,能夠造就更多的名記者各編輯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