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
【摘要】“政治家辦報”這一概念自毛澤東于1957年提出后,一直指導著中國的新聞思想和業務實踐。2009-2011年,一些學者對“政治家辦報”這個課題進行了研究,出現了大量的相關文獻。本文以此為背景,嘗試對近三年來該領域的主要研究者的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力求全面了解“政治家辦報”的歷史脈絡和博大內涵,進而為怎樣更好地在“政治家辦報”的指導下進行新聞傳播提供建議。
【關鍵詞】政治家辦報;背景;內涵;發展
“一部中國新聞史就是一部政治家辦報的歷史,就是一部政治家報人如何運用媒介充當喉舌、進行輿論宣傳的歷史。”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康梁為代表的近代知識分子為救亡圖存,開始利用報刊進行思想啟蒙,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式意義上的“政治家辦報”;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為擴大影響、團結群眾,共產黨利用報紙宣傳革命思想,指導革命斗爭;1957-1959年,毛澤東兩次提出“政治家辦報”這一概念。不可否認,這個觀點有其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但“政治家辦報”作為新聞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新聞宣傳工作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筆者在參考了2009-2011年主要文獻的基礎上,試對近三年來該領域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概括,力求全面理解“政治家辦報”這一概念,進而為當今新聞事業的良性發展提供有益的視角。
一、“政治家辦報”的提出背景
綜合各家的論述,“政治家辦報”的提出背景主要有以下幾點:
吳廷俊在《“政治家辦報”——研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新聞史的一個關鍵詞》中分析:國際上,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錯誤的揭露與批判和1956年下半年發生的“波匈事件”(波蘭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引起毛澤東的高度警覺。②毛澤東認為國際形勢驟變的關鍵就在于沒有搞好階級斗爭,因而提高了對國內階級斗爭的警覺性。此時,國內a各地出現的“鬧事”引起毛澤東對階級斗爭新動向的“警覺”。毛澤東認為,主要是反革命分子和壞分子的存在……經過1951年—1952年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斗爭,殺、捉、管了一批公開的敵人。
在國內外的大環境下,毛澤東對于階級斗爭的警覺性越來越高,最終提出了“政治家辦報”這一概念。直接導火索如陳力丹所述:《人民日報》沒有及時宣傳當年2月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和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③在毛澤東看來,《人民日報》的這種做法是反對中央方針的表現,繼而在和吳冷西的兩次談話中分別提出了“政治家辦報”。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僅僅是通過幾次小范圍談話提出“政治家辦報”的,并沒有正式寫過任何文字來表述。由于每次談話吳冷西都在,因而目前的相關文獻研究都以吳冷西公開發表的回憶文章為依據。
二、“政治家辦報”的內涵
理解“政治家辦報”的內涵,不能局限于它的表面詞義。這里所說的“政治家”并非具象的政治家,而是指報人應具有政治家的素質,要站在政治家的高度看問題,并以政治家的責任意識來從事新聞工作。
毛主席所說的政治家辦報,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應該具有政治家的素質,報紙、廣播、電視和出版社等新聞媒體,要有高度政治覺悟,堅定政治立場,必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靈敏的政治頭腦,犀利的政治眼光、高明的判斷能力。特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政治思想和社會現象面前,新聞工作者要能夠一下子抓住矛盾、明辨是非,能夠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而并非人人都要成為政治家。”④
周國才在《政治家辦報之我見》中認為:所謂政治家辦報,簡而言之,就是從全局的、歷史的、本質的高度來報道新聞、分析形勢、引導輿論。這就要求新聞媒體的記者、編輯胸懷世界、放眼全國,站在黨和國家及軍隊大局的角度想問題,站在“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高度謀發展,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在第一時間對黨和國家及軍隊重大方針政策、戰略部署進行有力有效的解讀,在第一時間與廣大讀者互動,在熱點敏感問題面前絕不能“失語”,做到圍繞中心更自覺、服務大局更主動、貼近實際更緊密、引導輿論更有力。
不可否認,毛澤東的“政治家辦報”,是有其特定歷史背景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政治家辦報”逐漸變成了一種思想。
三、“政治家辦報”的發展進程
本文將分散于各個文獻中的相關內容綜合起來,大致梳理了“政治家辦報”的發展過程。這里主要是1959年正式提出“政治家辦報”之后的發展情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家辦報”體現出很強的工具性。中國共產黨利用言論為革命開道,以革命的宣傳鼓動為最大價值,用現實的報道指導革命的斗爭。毛澤東同志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有關政策的問題,一般地都應當在黨的報紙或刊物上進行宣傳。……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從這段談話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政治家辦報”主要是為了實現領導者的政治目的。
1996年1月,江澤民《在接見解放軍報社師以上干部時的講話》中指出:“(政治家辦報)這一指示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報社的同志,必須講政治,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具有很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必須樹立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每個同志都要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是堅持正確的辦報方向,始終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關鍵所在。”⑤
胡錦濤2008年6月20日視察人民日報社時說:“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⑥他講的就是新時期中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家辦報意識。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幾代中央領導人始終站在黨的建設全局的高度,反復強調政治家辦報,足以說明這一理念的重要指導意義。
四、新時代的“政治家辦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事業越來越重視對信息傳播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丟棄“政治家辦報”的傳統。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更應當成為“政治家”,擔負起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任務。然而此時卻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不少人認為“政治家辦報”是對“新聞自由”的干涉。
針對這種說法,朱夏炎認為:近些年,一些人對政治家辦報不以為然,他們崇尚所謂的“新聞自由”、“新聞專業主義”,鼓吹新聞應該脫離政治。這種思想傾向,如果不是出于幼稚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新聞事業是社會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這就決定了它必然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張放棄政治的一切報紙都在從事政治”。⑦
唐躍培也提出:在現代社會不受約束的“新聞自由”是不存在的,純粹的“客觀報道”也是不可能的。要求報紙承擔社會責任、為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服務不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主張,而是一個國際慣例。在沒有明確要求“政治家辦報”的西方國家,“新聞自由”實際并不自由,“客觀報道”也并不見得客觀。既然如此,“新聞自由”、“客觀報道”的不能完全實現,就與“政治家辦報”的要求無關。⑧
從上述兩位學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新聞事業要想獲得良性發展,必須要有正確的政治指導。我國的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報紙貫徹黨的政策方針,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反映人民的心聲。因此,認為實行“政治家辦報”就是專制、壟斷,就是剝奪普通百姓話語權的看法是錯誤的。
消除了這種顧慮之后,我們需要深思,如何在新時期貫徹好“政治家辦報”呢?
陳力丹認為,在新的環境中,政治家辦報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正確判斷事實需要政治智慧;二是新聞從業者要把學習黨的文件和主要領導人講話看做職業工作。⑨
鄭猛進在論文中提出:當前堅持政治家辦報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體說來,應當堅持做好以下幾點:一、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原則,切實加強新聞隊伍建設;二、加強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切實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三、堅持“三貼近”,切實增強新聞宣傳的真實性和有效性;⑩
無論是哪一種觀點,其目的都是希望當前的新聞工作者能夠秉承“政治家辦報”這一優良傳統,在政治覺悟的高度上,更好地從事新聞工作。
結語
縱觀2009-2011年有關“政治家辦報”的文獻,本文認為“政治家辦報”是我國新聞事業的傳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把“政治家辦報”作為我們辦報的一個基本方針,堅持輿論導向正確,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國新聞事業既蓬勃發展,又不至于偏離政策和道德的軌道。
參考文獻
①吳廷俊、陽海洪,《新聞史研究者要加強史學修養》,《新聞大學》,2007秋,P11
②吳廷俊,《“政治家辦報”——研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新聞史的一個關鍵詞》,《國際新聞界》,2010(3):12-17
③陳力丹,《新形勢下的“政治家辦報”》,《采寫編》,2010(6):10-11
④鮑亮亮,《淺談政治家辦報》,《新聞世界》,2009(9):76-77
⑤芮必峰,《“政治家辦報”的歷史解讀》,《新聞與寫作》,2009(2):72-74
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08年6月20日)》,人民網,2008年6月21日
⑦朱夏炎,《“政治家辦報”的時代內涵與要求》,《新聞愛好者》,2011(8)
⑧唐躍培,《“政治家辦報”: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必然選擇》,《新疆新聞出版》,2008(5)
⑨陳力丹,《談談政治家辦報》,《新聞愛好者》,2011(9):4-6
⑩鄭猛進,《政治家辦報的原則不能丟》,《軍事記者》,2010(8):42-43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