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失業現象即“知識失業”現象已越來越普遍[1]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人將從加強和完善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角度入手,談談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希望能為大學生個人就業提供新思路,為政府、民辦高校制定有關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職業價值觀是指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每個人在實踐中都會形成自已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起著指導和決定性作用。
我國現階段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多元化,再加上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也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在新形勢下,探討如何引導民辦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適應就業形勢,滿足社會需要,以促進民辦高校畢業生及時、充分、順利就業,這有利于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以及“人才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
在我國,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自學生的學費,再加上我國民辦高校大多屬于高職高專,錄取批次靠后,錄取線一般很低,學生文化成績普遍不高,且參差不齊,這也導致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有著不同于公辦高等學校大學生的特點。
我國民辦高校大多屬于高職高專,在某種程度來說“出口決定進口”,也就是就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生源的多少,而生源數量直接影響著民辦高校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民辦高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就業。主要表現為:專業設置上,以市場為導向設置特色專業,走特色之路,以此來吸引生源;在培養方面,盡量讓學生多上專業課,多實習、多實訓,所以,一次就業率不比公立高等學校低。這對于民辦高校、民辦高校大學生以及社會來說,是比較積極的一面,但同時,正因為這種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也直接導致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功利性越來越強。這方面在民辦高校大學生身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思想上,認為讀大學就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學好了專業就行,其他的無所謂;在課堂上,“做事”課程與“做人”課程不能做到并重,大多數學生只喜歡上專業課,對公共課不感興趣,如在上《大學語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綜合素質課時漫不經心,開小差,甚至干脆不上,認為上這種課與找工作沒關系,是浪費時間等等;在大學畢業后找工作時,評價工作崗位的好壞的首要標準就是工資待遇的高低而其他因素如是否有利于自已的長遠發展,是否專業對口等考慮很少。由于基本素質與公立院校學生相比較低,長期發展的后勁略顯不足,勝任更高職位發展還不如重點院校的學生。
我國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相對來說是比較有特色的,在培養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但有的學生走入人才市場后,就不自覺的表現出自卑的心理,如認為自已不是公立高等院校畢業,認為學歷不夠高;或是在“雙向選擇”中未被看中就情緒一落千丈,悲觀失望;或是經受了幾番擇業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所學專業不搶手,責怪沒趕上好機會等等。
與國外的私立大學不同,我國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的主要來自學生的學費,這使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學費一般比同等公立高等院校的高。許多同學認為大學畢業就該找一個工作環境好、待遇高、職位高、出力少的單位。絕大多數的學生選擇去經濟發達地區或城市,只有極少一部分愿意去基層和艱苦地區。
我國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產物,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的專業技術人才,它們自負盈虧,自立自強,這為在民辦高校就讀的學生們樹立了榜樣。正因為如此,民辦高校有自立自強,努力拼搏的校園文化氛圍,大部分學生有著積極進取的心態。但同時,民辦院校由于學費較高,能就讀于民辦院校的學生家庭條件一般比較好,再加上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依然對家庭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思想。具體表現在:許多同學對自己缺乏清醒的認識,對人才市場及用人趨勢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優勢、特長和能力,擇業信心不足,消極等待,缺乏主動性;有的同學在職業選擇上依賴父母或親朋好友,依賴學校,認為在雙向選擇的市場中要憑關系就業等。
綜上所述,我們建議加強和完善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具體對策如下:
首先,民辦高校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辦學理念[1]。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學理念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方向、目標確立、專業設置以及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正確的教育觀念、辦學理念,是保證大學教育不被現實的功利追求所左右,努力追求完美的重要基礎。當前,很多民辦大學過分強調教育的實用主義價值,而忽視其對學生精神發展的正確引領功能,“把大學當作訓練勞動力的車間”,“把人作為工具來培養”的做法乃是畸形的[2]。
其次,正確對待和處理教育質量與就業的關系。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與其就業的關系為: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決定民辦高校的就業,民辦高校的就業反作用于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它們兩者是相輔相成,密切聯系的;若兩者關系處理得當,能使其相得益彰;若處理不當,后果不堪設想。由于民辦高校大多數屬于高職高專,再加上當今的就業形勢,導致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和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職業技能的培訓和專業課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學生對“生命內涵的領悟”和“自由天性的啟迪”,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民辦高校應該實行“兩手都要抓”,一手抓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一手抓綜合素質的培養,當然也包括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再次,完善民辦高校輔導員制或導師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面對就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越來越多的民辦高校大學生產生了就業困惑和就業壓力,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和就業的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那么,開展有效心理輔導工作,完善輔導員制就顯得尤為必要。
第四,完善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把握就業形勢,幫助學生了解自已的就業的優勢和劣勢,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等等,這有利于提高學生成功就業的機率,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等。
注:本文為2009年度湖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關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立項文號:湘財教指[2009]75號,項目編號:09C6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田永波.高等教育擴展與“知識失業”:國外的研究和經驗[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2]姜超凡.論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與其就業的關系[J].經營管理者,2010,(2).
[3]劉震天.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文化反思[J].學術交流,1999,(5).
(作者簡介:姜超凡,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