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芬
摘要: 閱讀可以開闊人的視野,豐富人的學識,提高人的修養,使人的認識逐漸變得深刻,人生逐漸變得充實。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非常明確地規定了課外閱讀量,并增加了閱讀推薦篇目。由此可見,閱讀對于審美觀、道德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中學生而言,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課外閱讀現狀對策閱讀方法指導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寬廣。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作為最重要也是最原始的渠道之一的閱讀卻漸漸被推到了一個尷尬的位置,甚至有種“雞肋”的感覺。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的我,對這一點感受尤為深刻。
為了大致地了解中學生的閱讀現狀,我在所任教的一個初一班級中進行了粗略的調查統計。針對他們的閱讀類型、閱讀時間、閱讀渠道等,我設計了一份小小的調查問卷。調查很快就完成了,調查結果顯示:
在全班40個人中,有95.4%的人是喜歡讀課外書的,而所閱讀的作品類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大都喜歡閱讀一些當下流行的小說。但是他們一星期中用于閱讀的時間普遍都沒有超過2小時。原因是多方面的:
閱讀的渠道包括以下幾個:
雖然,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已經很多年了,但各個學校,特別是中學,還是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最終標準。因此,學生平時的學習負擔還是非常重的,除去睡覺、吃飯等必要的時間,剩下的空余時間少得可憐,而能將這些剩余時間留給閱讀的少之又少。另外有些學校在建立學校圖書館時,只是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很少甚至根本就不向學生開放,使得學生閱讀的機會就更少得可憐。再加上多數家長僅僅重視課外學科輔導書的閱讀,僅僅支持小孩對作文輔導書籍的閱讀,削弱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禁錮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和思維創造,讓學生有種“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感覺。
這種現狀讓我意識到“閱讀”在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處于尷尬的位置,誰都想讀,卻都無可奈何。要改變這一現狀,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人之力所能及的。我覺得首先要讓家長明白,閱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性。首先,加強課外閱讀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據資料顯示:近20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超過50萬種,這就意味著每一分鐘就有一本新書在出版。由此可見,當今社會的信息量之廣、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對人類的學習方法、閱讀能力和終身學習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閱讀量的增加是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達到260萬字以上。而現在的語文課堂充斥的是繁瑣的分析和知識點的講解,能提供的閱讀量是有限的。顯然,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完成這項閱讀指標,課本提供的閱讀量也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最后,課外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根本,更是人發展的需要。呂叔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不說得益于課外。”大量的課外閱讀,對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是其他活動都不能代替的。學生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當然要改變閱讀的尷尬現狀,學校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一,要讓圖書館真正充分發揮作用,并適時給圖書館注入新鮮健康的血液,隨時為學生開放;其二,要每天都給學生留一部分閱讀時間。這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很好的一種休息方式,完全不會擠占學生的學習時間。這兩點做好以后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老師要幫助學生切實地提高閱讀能力,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常態,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有所得。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要讓學生“要讀”,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
(1)利用課堂激發課余閱讀興趣。我常常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讓他們對課內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如教了《端午日》,就讓學生課后閱讀沈從文的《邊城》,學了《飛紅滴翠記黃山》就讓學生閱讀一些游記,學生的興趣由課內遷移到課外,效果非常好。有時我只說故事的開頭,或講講某些名人名家的奇聞逸事等,每當這時,學生的求知欲望特別強烈,渴望閱讀相關作品,了解全貌,消除心中疑團。
(2)抓住媒體契機,轉移興趣。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關注電視節目,由此引導他們讀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學性書籍。如《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中華成語故事》等已經拍攝成了電視劇,可以利用此契機,渲染電視情節,引導學生暢快地閱讀原著,享受閱讀原著的盡興,從而愛上閱讀名著。
(3)樹立閱讀榜樣,建立班級讀書角。抓班級課外讀書典型進行宣傳和表揚,帶動讀書風氣,每周或者每月評選班級的“閱讀之星”,并進行適當的獎勵。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帶到班級與同學分享,建立班級讀書角。
(4)激發課外閱讀熱情。師生可以同讀一本書,共同交流讀書心得。與教材同步,師生共同閱讀一本書籍,如教《童年的朋友》就推薦學生共讀《童年》等。師生共讀后交流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獲,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2.要教會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讓學生真正“會讀”。
(1)精讀。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歡的讀物,要細讀,反復讀,甚至熟讀成誦。要求學生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注、仿寫、加標題、寫段意等。學生借助這些技術來控制閱讀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同時把精彩優美的語句和文章的片斷摘錄下來,吸取讀物的長處,并消化吸收,學以致用,在需要時參照、借鑒,從而使學生養成不動筆不閱讀的習慣,積少成多,自然會提升學生的素養,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2)速讀。逐漸訓練學生使用“提綱契領的標題讀法”瀏覽篇幅較長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閱讀的“掃讀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采用直入主題的“提問法”,通過討論交流把握文章重點。
(3)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小說故事,重在抓住情節;閱讀人物傳記,關鍵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閱讀詩詞,緊扣關鍵詞領悟意境;閱讀說明文,明確事物特點,等等。教師結合教材特點,不僅可以進行方法指導,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習慣。
只要讓學生對讀有濃厚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得當的閱讀方法,他們的閱讀就能逐漸成為自覺行動,就能有所得,就能真正地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