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波
摘要: 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之下,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面臨著重大轉型。這種情況下,如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多地采取圖示的形式,借鑒各學科的相關知識,尋找與歷史學科相吻合的契合點,從中入手,在歷史教學設計中體現更多的新思維,以求歷史教學更有實效性,更好地落實高中歷史課程要求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作者將結合教學事例探討這一問題。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新思維圖示教學設計知識遷移
一
進入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的進步努力保持著協調的步伐。高中歷史課堂上出現了一些新生事物和新鮮現象:如老師們已經能夠十分熟練地運用各種媒體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求加強重點問題探討;有些歷史教師甚至能夠進行雙語教學;有些教師能夠進行情景模擬增強教學效果……同時我們也看到諸多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新鮮的教學理論被引入。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為了力求符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實施的要求。課程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①
但是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實非易事,因為在現實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以往最為穩定的歷史教材最近幾年也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如果說把這個動態理解為一種開放性的話,那么這個開放性的教學資源體系就一定處于隨機和自由狀態。從另一個側面講,這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自身不僅要具備更高的素質,更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準則,采取更積極主動的舉措設計和創造一個新的動態的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尤其是課堂設計的高度和難度都增加了,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次,初高中歷史教學要求的差異造成了初高中歷史教學具體實施過程的差異。翻閱初中社會課程之后,可以發現初中社會課程中的歷史學部分采用的是全球通史的時空概念。雖然這樣編寫能夠培養初中生高度的全球視野和自由開放的心態,但是相對于高中現行歷史教材專題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來說,二者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要求顯然是不同的。比較高中的歷史教材,初中的教學內容顯得過于寬泛和空洞,很多具體的知識模塊不能非常貼切地銜接掛靠在原有體系上;而且初中社會課程的設置囊括了歷史、地理和政治三門社會學科,這使得很多學生一進入高中,只知有社會課程而不知有歷史課程,容易對高中歷史課程感到陌生。這都需要高中歷史教學在課堂設計環節上做出相應的彌補。
再次,高中學生尚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期,存在著對高中學習的適應問題。初中社會課程更多地展現各類媒體材質;高中階段則會出現大量專業的學術性名詞,對學生提出培養和運用邏輯性思維的要求,對知識整體把握和應用能力都有相應的提高,更何況還要提升到精神層面和價值情感高度。如果學生對此毫無準備,往往就會對學科學習產生厭惡感。如果不在歷史教學的課堂設計上考慮到這些,就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另外,高中歷史學科教學者本身也出現了問題。這幾年大量在職的高中歷史教師都正經歷著從傳統教學大綱到新課程標準轉變的過程,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教師本身固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被要求隨之產生變更,很多人會表現出程度不一的不適性。是固守原有的教學老套路呢?還是重新開展歷史教學課程設計?選擇當然是后者。
二
在課堂設計中最主要采取何種形式呢?
從知識類型上來區分,歷史教育的基礎知識點應屬于陳述性知識,本質上是語言文字或者其他符號所表達的涵義,以網絡結構的形式儲存在人腦中。由于大量陳述性的歷史知識是教學中理論深化的基礎,因此對它們的記憶便成為教學過程中一個重大的問題。事實上經由心理學家實驗證明,記憶獲得的信息在頭腦中留下的痕跡,如果未得到及時的鞏固和加強,或者因為信息間相互干擾而產生的抑制作用,記憶痕跡便會逐漸消退乃至遺忘。心理學家證明,經由真正理解了的信息是不容易被遺忘的。至此問題就歸結到如何解決對眾多知識的理解上。②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P.Aausubel)的同化論理論指出,學習者在學習一段語言或者文字符號的材料后,在他頭腦中留下的是這段材料表達的涵義,而不是語言或者文字符號本身。這個理論很容易得到人們日常經驗的驗證。③高中學生生理上處于青年初期,智力已經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經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并開始出現辯證思維的某些特征。結合學習認知的一般過程,應想方設法對他們的各種感官進行強有力的刺激。
另外,中國某些社會學家曾經指出,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各類媒體的成熟和普及,已經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我們可以發現現今我們周圍眾多的意義闡釋,大都是以圖示媒體的形式出現的。當代高中生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圖示的經驗。
根據理論的指引和社會現實的客觀存在,歷史課堂教學設計可以大量地采用圖示的形式,把眾多繁蕪的歷史知識轉化為圖示這種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以方便他們更好地熟記并理解歷史知識,提高歷史學習成績。
三
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怎樣用好各類媒體材質呢?難道僅僅是把原材料簡單地掛靠到相應的課程內容下,不分青紅皂白全部用PPT播放的形式來展示嗎?這不是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中所表述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相違背了嗎?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圖示的表現形式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由教師單獨操作的,它必須是結合了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圖示創造,由學生參與的一個過程。這必然是體現歷史教學新思維的一個過程。
在歷史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如何改進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如何體現歷史教學設計的新思維?經過實踐驗證,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就是利用各類學科作知識遷移。知識從來都是相互統一的,絕不會孤立存在。知識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在學習這個連續過程中,任何學習都是在學習者已具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已獲得的動作技能、已習得的態度等基礎上進行的。這種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就形成了知識的遷移。④在歷史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各類其他學科簡易的知識,經過內在轉化、借鑒和遷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進程,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這樣做從知識結構體系建構角度來講,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避免單一的理論長期套用所造成的枯燥感。各類學科知識可以是文哲類,也可以是數理化類。
例一: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史現在已經被壓縮成短短一個節目。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在黑板上手繪一個簡易的中國地圖,請學生在圖上標識出各個開放口岸的具體位置,再把各口岸按照不同顏色的彩筆連接,表示不同時期的開放。籍此說明侵略者對中國的侵略是呈現“點—線—面—網”這樣一個過程,最后在《辛丑條約》中對北京的控制則表現出他們對中國整體的把握。在這個教學過程設計中借助最簡易的教學工具,利用地理常識直觀有效地表現歷史現象,并讓學生參與,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也使他們對這一段歷史有個整體的認識。
例二:理科類的知識也可以巧妙轉化為歷史教學所用。在闡述中國近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可以借用物理學自由落體的理論構建一個圖像:圖中小球自由落體的拋物線運動軌跡,可視為近代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小球在下落過程中可以做力的分析,形象說明中國近代社會最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各種力相互作用的最終結果。借用物理知識說明歷史規律是一種新式思維。用學生已有知識框架理解純文字的理論,更為直觀也更為有效。
第二種方式就是在歷史教學設計中引入日常生活化的事件或者事物,擷取與歷史學科相通之處進行類比。這類歷史思維的訓練,不僅能使學生更好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且能幫助他們用歷史的眼光看待自身成長過程,促進他們的心智成長。
例三:很多學生很容易從自身認識出發,對歷史經驗教訓往往表現出不屑,甚至嘲笑的態度。對此教師可以先詢問他們的父母長輩是否有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思想和行為,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請他們自我設想未來為人父母后,他們的子女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通過換位思考,使他們理解了生活在歷史中任何人是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時空而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在成長過程之中都避免不了時代局限性,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理解和認可歷史。
例四:對于為何新民主主義革命由無產階級領導但是性質卻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多學生表示不能理解。對此可以設計并手繪一個類似運動會中接力賽的場景。接力賽第一棒為民族資產階級,第二棒為無產階級,雙方的交接棒點為1949年。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其在1919年這個節骨眼上出現摔跤掉棒現象,無力繼續完成自己的任務。故而無產階級則往回趕到1919年,攙扶起民族資產階級,二者一起完成本該由資產階級完成的剩余賽程,即1919年—1949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籍此說明民主革命兩個部分領導主體的變化所導致的一系列變故。通過生動又生活化的案例演示,簡易的圖示,學生很容易對中國民主革命有整體上的認識,同時對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各種細節上的比較一目了然。
最后一種方式就是邀請學生直接共同參與教學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課程教學的參與者,而且升級為教學進程的設計者。對此學生必須基于一定的知識儲備,同時必須具備組織和調度歷史材料的能力。此類教學設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當然也是難度最大的,一般可選擇在高三教學期間展開。
例五:高三復習前,建議讓每個學生為教師設計一個通史模版作為下一階段復習教學的參考。其具體要求就是讓學生打破高中歷史教材的專題模式,轉為通史模式,按照時間順序參照某一主要線索重新排序高中歷史教材內所有內容。
例六:高三復習階段后期,建議教師分發給學生相關專題的原始材料,讓學生參照以往的學習經驗,參考教師平時習題類型,重新組織材料,設計試卷的部分,并配備參考答案。教師針對整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步進行指導。這一做法的好處是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嘗試以教師的目光審視自身學習思維上存在的問題。
歷史學家克羅奇曾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雖然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今天的高中歷史教學卻必須從當代的視野出發,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在教學過程中多一些反思,在一些具體做法上多些嘗試。相信通過努力,我們定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不斷拓寬教學思維空間,使歷史教學更卓有成效。
注釋:
①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魯忠義,杜建政著.記憶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馮宗亮等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轉自百度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