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
摘要: 歷史教師在講授新課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這些通常是教師備課的時候沒有設計到的,需要保持教育機智的頭腦,巧妙地進行處理,不僅要保證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要抓住這些“節外生枝”的教學資源使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關鍵詞: 歷史教學教學資源生成
一、案例分析
縣級歷史匯報課在我校舉行,我有幸參加。我上的是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復習課。課程進行得平穩有序,最后課堂總結時,我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
“老師,葡萄?他?”李明站了起來,并用眼瞟了瞟同桌。
我看了一眼就明白了,原來他的同桌在下面偷偷地吃葡萄。
聽課的老師和同學都把目光轉向了他,他的同桌也用手拉了拉他。
“老師,是葡萄,秦始皇吃過葡萄嗎?”他看了看黑板,突然蹦出了這么句話。大家都是一愣,我也是突然一愣,但很快明白:是呀,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那么下面哪位學生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
“只要查出秦始皇的在世年代和葡萄什么時候傳入中原,就可以知道秦始皇吃過葡萄了嗎?”
“秦始皇的生活年代公元前259年—前210年,而葡萄在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漢使抵大宛等國,這時從大宛引入葡萄。所以秦始皇不可能吃過葡萄。”
石本無火,撞擊發光;水本無華,激蕩生波。一個“節外生枝”的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同學都被“吸引”住了。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再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求知的動力,好奇是興趣的先導,是保證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隱秘的動力。
強烈的好奇心能激發學生沖破思維的抑制狀態。學生對歷史學科倍感頭疼的問題是記憶繁多的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秦始皇吃過葡萄嗎?”這一問題的解答涉及秦朝、漢朝諸多時間(秦始皇在位及卒年的時間、葡萄傳入內地的時間)、疆域(如秦朝的疆域與漢朝通西域等)、事件(張騫通西域、葡萄傳入內地),等等。如果換個做法,把這些問題都提出來讓學生回顧解答,學生就很難產生與“秦始皇吃過葡萄嗎?”相同的學習激情。一個意外的問題,創設了一個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將若干有聯系的概念寓于一個讓他們充滿好奇的問題中,讓他們主動探索,達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二、教學反思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出現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教師不可能預設教學中出現的一切情況。“生成”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課堂因動態生成而具有生命活力,在教學過程中,生成離不開預設,只有充分預設,才能生成更精彩的課堂,才能構建更加和諧的課堂,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1.以人為本,關注發展。傳統的教育滿足于“一講了之”,學生滿足于“一聽了之”,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更是動態生成的主人。任何課堂中,如果缺少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就不會有生動、鮮活的交流,更不會有智慧的生成的可能。因此,教師要更全面地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經驗的積累、內在的需要和個體的差異。只有以學生為本,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習知識、鞏固知識。
2.科學預設教學目標。正如杜威所說:“每一位老師帶著自己的哲學走進課堂,愈是優秀的老師設計的水平和質量愈高。”所以,教師科學地預設教學目標,既是教師經驗的積累,又是教學機智的展現。有了教學目標,教師才能把握教學中出現的種種意外情況,進而對教學過程做出調整,使“生成”變得有效更精彩。教學目標的預設,不能簡單地以“知識和技能”為目標,否則容易使教師在遇到學生“卡殼”的時候產生急躁的情緒,重新陷入“填鴨式”的教學,從而使課堂失去活力。教學目標不應該是速成的,而是遞進型的。這樣就能使教師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更準確地把握生成過程,依據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獲得生成的新經驗。否則,教學目標只會成為創新課堂教學的絆腳石。
3.靈活設計教學流程。新課程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更多地體驗積累,思維習慣、方法能力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呈現出多樣性,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考,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方法,不同的方法又會怎樣促進學生的發展。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幫助他們生成新的經驗。這樣靈活的設計,才有可能使更多的學生生成更多的創新方法,使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課堂。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大家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共同創造創新的課程,才能達到“隨風潛入夜,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
4.敏銳捕捉生成資源。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日常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意外,有的是奇思妙想,有的是節外生枝,有的錯誤不合理……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捕捉這些信息,進行合理的判斷,把有用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當然,教師要及時地排除和處理那些價值不大的信息和問題,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的軌道上,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
古希臘有句名言:“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同樣,一名教師也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課堂。課堂是動態的、充滿變化的,而這些變化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密切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敏銳地捕捉、發現這些資源,有效地加以利用。這樣才可能使凝固的課堂變成一幅幅鮮活而生動的畫面,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朱喚壓.初中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J].初中教學,2007,(6).
[2]張翼文.生成性課堂的幾點感悟[J].福建教育,2005,(3).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新課標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