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
【摘要】張新華所著的《轉型期中國出版業制度分析》以新制度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深度思考了我國三十年以來出版制度的變遷,對出版社的組織結構、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微觀分析,系統概括了中國出版業政府規制的意識形態根源以及規制的方式和內容,鮮明地提出建立獨立、公正、高效的規制機構和克服行政性規制限制等主張。該書對于我國出版產業改革的理論建設、路線籌劃還是實務操作,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出版體制;轉型期;制度分析;政府規制
新時期以來,隨著經濟體制變革的逐漸展開和深入,中國的出版體制也發生著深刻的歷史性變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生機。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出版業又面臨著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在國際出版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生存、發展、壯大成為出版行業新的發展目標。適應形勢的新變化,進一步深化出版體制的改革成為出版人迫在眉睫的任務。自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開始到2010年12月30日,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工作如期完成。我國的出版業已基本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毋庸置疑,中國出版業的體制變革已經跨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但這一階段并非是我國出版業改革的完成,而僅僅是改革的開始。這意味著在接下來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國出版業還面臨著改革中的許多細化問題,以及改革所衍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值此之際,張新華的專著《轉型期中國出版業制度分析》(以下簡稱《制度分析》)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推出問世,可謂是應時當令,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近年來,國內學界對出版產業、出版體制的研究不可謂不繁榮,但由于理論視野的局限,其分析角度與論述深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制度分析》的最大特點,正是擅于借鑒、吸收、駕馭經濟學、管理學的前沿理論,對復雜多變的中國出版現狀進行跨學科的透視與思考。作者嫻熟地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政府規制和現代出版等多種理論工具,對轉型期中國出版業制度進行了系統、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新見迭出,多有創獲,是近年來對中國出版制度進行宏觀理論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以新制度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對三十年來的中國出版制度變遷進行分析,是該書的一大貢獻。新制度經濟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19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國,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國內學界對新制度經濟學的介紹和使用,主要局限于經濟學領域,特別是過渡經濟和國有企業問題。在經濟學之外的其他社會科學領域,應用這一理論進行研究還不多見。《制度分析》認為,中國出版業轉型是一場“大規模的制度變遷過程”,也是一場深刻的制度革命。因此,利用新制度經濟學對中國出版制度的演變進行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該書系統梳理了中國出版業制度變遷的環境和歷程,從制度變遷理論的角度指出,中國出版業轉型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由于受到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出版業的這種制度變遷呈現出顯著的漸進性轉型特征:在制度變遷主體上為誘致性變革和強制性變革相結合,在制度變遷模式上是由政府供給為主導的漸進式改革,在制度變遷路徑上依照成本高低進行連續邊際調整。應該說,這一概括是相當準確而有說服力的,對于我們理解中國出版業制度改革的歷史過程與理論特征有極大的幫助。
《制度分析》還嘗試將新制度經濟學與更為具體的企業制度研究結合起來,對中國出版社的組織結構、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等問題進行深入的微觀分析。作者總結了中國出版社組織結構的三種類型,指出計劃經濟時期所形成的制度弊端,仍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出版社進行組織結構創新,只有堅持政治屬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和企業制度原則,才能通過制度創新建立現代出版組織,完成轉企改制任務,應對全球化、數字化時代的挑戰。在產權制度方面,作者提出建立出版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通過授權經營明晰出版產權、理順產權關系、實現產權關系的多元化等一系列舉措,以保證黨和政府對出版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完善出版業的現代產權制度。針對中國出版法人治理結構的特殊要求,在政府管控和資本運作兩方面取得平衡,作者還提出“經營性出版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理念,建設性地論述了出版公司治理機制的制度安排,對股東會的權限、董事會的組成及權力、經理層的職責與選拔考核機制、監事會的組成與約束機制、黨委會的政治領導作用等等均作了周密的考量與設計,為轉型期出版企業的制度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制度分析》的另一理論路徑,是運用國外政府規制理論,對轉型期中國出版業的政府規制進行考察。在當前的中國出版業研究中,政府規制理論的使用可謂屢見不鮮。但該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對中國出版業政府規制的意識形態根源、規制方式和內容的系統、精當的概括。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中國出版業政府規制歷史與現狀的深入分析,作者總結出這一體系中存在的種種缺陷和弊端,并指出,不合理的規制手段和過于嚴厲的規制措施,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會嚴重妨礙產業內部的市場競爭,人為阻礙出版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持續提高,導致規制最終失靈。因此,中國出版業政府規制亟待轉換思路,尋求變革。具體說來,就是在職權法定等三原則的前提下,重塑出版業政府規制制度和規制政策體系,放松經濟規制并改善社會性規制,并鮮明地提出建立獨立、公正、高效的規制機構和克服行政性規制限制等主張,體現了作者敏銳的問題意識與理論勇氣。
出版市場體系是出版制度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出版經濟體制中處于基礎地位。因此,培育和完善出版市場體系是出版產業管理的重要職能,在出版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顯得尤為重要。《制度分析》一書對中國出版業市場體系的分析論述,也是該書的亮點之一。作者結合產業經濟學理論,通過國內外數據比較,形象直觀地說明了中國出版業市場體系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出版單位規模結構不合理、集中度低、進入和退出壁壘過高、出版物供求結構不合理等等。作者強調,政府應該退出經營,加強宏觀調控市場規則,使政府和企業行為都能夠符合市場規則。只有確立了制度性市場規則和運行性市場規則,出版企業的行為才能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選擇框架,出版市場的運行秩序才能是有序、穩定和高效的。此外,還應該推進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的出版市場,組建出版行業性組織,建設市場中介組織,建立出版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為完善出版市場體系提供了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出版業的改革是分層次、多方面探索的過程。①《制度分析》在嚴密的理論框架和翔實的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討論了我國出版業改革的歷史過程,包括出版社內部出書結構、管理方式、崗位責任制等微觀改革,制定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中觀層次的改革,以及當前側重于宏觀的出版市場培育、政府職能轉變、出版法制建設等體制方面的全面改革。
歷史地看,出版業制度的建立與變遷受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中國出版業制度的轉型與完善也必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這就要求研究者不僅要在出版理論的單一框架下討論問題,更要善于借鑒一些鄰近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進行多維思考與透視。《制度分析》一書跨學科的研究特色,正適應了時代變化向學術研究提出的這些新要求和新趨勢。因此,無論對于我國出版產業改革的理論建設、路線籌劃還是實務操作,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正如著名學者胡正榮所言,“國際競爭說到底是制度的競爭,中國出版業若要穩定快速發展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勝出,關鍵要靠制度。”②我們相信,隨著《制度分析》一書的問世,借助新制度經濟學乃至其他社會科學理論,對中國出版業進行跨學科研究的新路向將逐漸清晰,越來越多的學術成果將從這里走出書齋,化為中國出版業轉型的理論動力與智力資源,參與、推動出版業改革的歷史實踐。
參考文獻
①周蔚華,《我國出版業的改革:回顧、經驗和當前的重點》[J].《中國出版》,2003(4):17-21
②胡正榮:《轉型期中國出版業制度分析·序》[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