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衛謙
【摘要】群體性事件由于其突發性、行為動機的盲目性、公眾情緒的多變性,往往會對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破壞。然而,1993年我國發生群體性事件數量為0.87萬件,2005年上升到8.7萬件,2006年則超過9萬件,其后數量保持上升勢頭。因此,找出形成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并進一步提出解決方案成為社會尤其是政府的一項工作重點。本文主要對引起群體性事件的心理機制進行探討,分析公眾心理動機及公眾心理參與特點和表現,并進一步給出引導和規范群體心理的具有針對性的疏導方案。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群體心理;傳播機制
“群體性事件”這個概念,隨著2004年重慶萬州事件、2007年四川大竹事件、2008年甕安打砸搶燒等群體性事件的爆發,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并被人了解。同時,群體性事件爆發時往往以游行、示威、靜坐、罷工、打砸搶燒等政治行為呈現,而這些過激行為或抗爭對政府管理和社會秩序造成了重要影響。然而,這些過激行為的背后卻是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內在心理因素在催化,即真正引發以及推動群體性事件進展的是事件參與者心理的不平衡、需求的不滿足以及愿望的被忽略。所以,探討公眾的群體心理,成為了規范和引導群體性事件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公眾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心理動機
(一)心理失衡—抵制剝奪感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公眾心理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一般,個人在獲得低層次需求以后就會尋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可如果將同級別的需求橫向與他人比較的話,則可能出現滿足層次不齊的情況,受眾心理就會出現失衡,于是,公眾急切等待一場可以平復其剝奪感、實現其心理平衡的運動對這種不公予以還擊。而群體性事件給公眾提供了此種機會,公眾在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中成為“平等”的群體成員,他們認為正在從事一項“英雄”般的事業,他們的心理也在類似打砸搶燒等盲目行為中得到了暫時的平衡和獲得暫時的歸屬感。
(二)發泄情緒—替代性攻擊
當代社會公眾雖然被賦予了話語權,但渠道有限。但公眾需要尋求話語權渠道以發泄情緒。公眾情緒往往隱藏著對一些社會問題的不滿,如征地糾紛、強制拆遷等,礙于有限的話語傳播渠道,于是,公眾容易把群體性事件看做其發泄由來已久的不滿的一個途徑。但是,公眾情緒發泄的對象也往往具有一定針對性,我們稱其為替代性對象,即由于某種原因,攻擊者不能直接戰勝引起憤怒的對象時,人們會通過別的方式表達攻擊,叫做替代性攻擊。而公眾由于經常聽到政府人員貪污腐敗、企業高管收受賄賂等等信息,因此往往將這種不滿轉移到政府、富人身上。有些公眾傾向于將替代性攻擊對象指向更弱小和沒有風險的目標,因此,在群體性事件中,攻擊把心則往往集中于警車、消防車、政府大門、企業大門、廠房身上,而這一點也在具體的群體性事件中得到了驗證。①
二、輿論領袖對公眾心理的影響
輿論領袖在引導群體性事件發生時,動員、組織成員,整合、組織、協調成員的意識與行動,對群體行為的走向具有重要影響力,同時他們也是一群深諳公眾心理的狂熱分子。
(一)建構框架
社會學家斯諾認為,框架是一種“理解的模式”,這種模式使人們能夠定位、感知、識別、標識在他們的生活空間及外部世界中發生的事情。而在社會運動研究中,框架是指社會運動中所需要的群體共同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社會改造主張等。②其中,公眾的一部分意識形態、價值觀及主張是同輿論領袖和群體性事件所要貫徹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因此,輿論領袖往往對這部分價值觀框架進行反復強化,直到在公眾已經接受的基礎上上升為深信不疑的高度。
(二)示范和模仿
榜樣可以帶來示范作用、調動公眾情緒。“一個人在獨處的情況下是不容易采取極端、激烈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而在群體中的個體容易受群體行為、情緒的感染而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他們更可能會遵守團體的規范而不顧其他社會規范。”輿論領袖就是通過這樣通過制造典范,引起模仿,進而觸動和進一步激發公眾情緒來實現自己的動機。
三、公眾在群體性事件中的具體心理表現
(一)沉默的螺旋—從眾心理
“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個人意見的表達是一個人對自己環境進行觀察之后所做出的判斷,人們需要用察言觀色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取向,以便盡量使自己保持與多數人一致。其根源在于個體對偏離群體有著本能的恐懼,害怕群體壓力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迫感和孤獨感。這種壓力帶來的壓迫感和擠壓感是如此強大,以至于個體往往放棄自己與群體規范相抵觸的意識傾向,被動或無意識的服從群體大多數人的意見,做出與自己愿望相反的行為的現象。
2、責任擴散心理
公眾在群體性事件中的打砸搶燒等不法行為的背后掩藏的是其抱有的“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即責任擴散效應。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拉特納和達利通過一系列實驗,得出“責任擴散效應”的結論:即某種緊急事情發生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幫助他人的責任就被無形地擴散到其他人身上,擴散的人越多,個人責任就越少。③持這個觀念和理論的公眾,認為自己的行為責任歸于群體,個人不會因不當行為承擔群體應該承擔的后果,正因為以此為依據,公眾的行為往往偏激化、失去理性、失去責任心。
3、英雄主義情節
國人都有英雄主義情節,這與我國悠遠的神話話語建構和固有的故事敘述模式有關。 “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了野蠻人。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也表現出原始人的熱情和英雄主義”。也就是說,群體性事件提供了原本孤立的公眾一個融入群體進而實現自己英雄幻想的機會。在群體性事件中,公眾可以為所欲為,把這種打砸搶燒當做一場正義的抗爭以此來扮演好自己的英雄角色,他的這種英雄角色和情結會促使他去做那些讓群體稱道的事情。
4、負強化下的心理表現
負強化是指撤銷或免于一個期待或理論上的厭惡刺激導致某一行為發生概率增加的行為。④我國沒有一套完整的群體性事件處理和預防體系,這導致在群體性事件發生以后,政府對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的態度不明確,處罰不嚴格和不平等,甚至有的部門只想息事寧人,對群體性事件主要參與者的行為動機的查證和追究敷衍了事。這種情況使負強化作用加強,公眾在看到上次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和制造混亂者沒有得到追究的前提下,對自身的破壞性行為就會更加大膽,這樣一來,不理性的群眾的行為就會對正常秩序和公共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
四、疏導群體心理的手段和對策
1、構建公眾心理預警系統和干預系統
美國行政學家奧斯本和蓋布勒認為政府不應該被動地接受突發性群體事件帶給社會的巨大損失,而是應該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預警預防上。⑤預警成功就能避免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群體性事件造成的傷害。因此,首先,要做到篩選和確定預警對象。通過類似人口普查式的心理健康普查,將有不良心理動機的人群劃入預警范圍。此外,積極利用網絡平臺,構建公眾心理資訊網站,積極進行公眾心理疏導,還要建立網絡監察制度,一經發現不良心理苗頭,要通過網絡迅速上報。最后,定期安排心理專家深入基層和矛盾多發地區舉辦心理健康講座,以及宣傳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律責任的常識。
2、媒體積極充當公眾心理疏導手段
在群體性事件中采取壓制信息的做法不僅不明智,還可能導致謠言和小道消息盛行,因此,在群體性事件發生以后,媒體要發揮自身覆蓋面廣、觸及人口多、權威性高、迅速及時的優點,將正確的公眾心理規范、正確的公眾行為典范及時發布給公眾。同時,媒體還要遏制謠言的流通。 “謠言的傳播是以宣泄和表示焦慮與仇恨為基礎的。這種宣泄、焦慮與仇恨的心態,以及個人人格差異,最終影響著信息的傳播。由于社會公眾有著對外界信息進行了解的心理需求,同時加上當時事件對公眾情緒的刺激,以及彼此之間的以訛傳訛,這一切都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和傳播環境。⑥因此,媒體要積極主動介入信息傳播過程,及時準確發布權威信息,并對歪曲事實的不良信息進行及時糾正,高效高質的發揮其“辟謠”功能。
3、政府部門積極建構溝通機制
多數情況下,群體性事件的背后隱藏的是公眾對政府行為的不信賴、政府形象的不認可、政府言論的不認同。“有些地方發生的損害群眾利益問題,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很多與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辦事、不按政策辦事有關。”政府不依法辦事、濫用職權以及行事不當導致公眾和政府矛盾加深、心理隔閡加大,最終導致公眾對政府抱怨增多、情緒增多。因此,政府應該盡快建立與公眾的心理溝通機制,加強與公眾的交流。一方面要將政府正面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工作業績傳達給公眾,加強公眾心理疏導教育,使得公眾扭轉對政府的印象。另一方面,政府在處理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要摒棄“冷處理”的方式,通過表示理解群體需求及群體心理進行溫情勸慰,從而瓦解事件參與者的心理防線,實現對群體性事件的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①夏凌捷,《略論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心理機制及防范》[J].《東南傳播》,2011(2)
②李曉晉,《從群體心理傳播角度探討新型社會運動模式》[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17)
③⑤楊志杰,《群體性事件的心理原因及預防處置對策探析》[J].《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1(1)
④肖浩、王勇,《我國當前群體事件的社會心理分析》[J].《學理論》,2010(7)
⑥于建嶸,《社會泄憤事件中群體心理研究—對“甕安事件”發生機制的一種解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