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 程蕓
【摘要】現代社會的傳媒公共領域已由大眾媒體擴展到了網絡媒體,網絡公共領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從2003年的一系列新媒體事件引出網絡公共領域的內涵,繼而探討網絡公共領域的種種弊端,并對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建構與完善網絡公共領域提出見解。
【關鍵詞】新媒體事件;網絡公共領域;公共性;哈貝馬斯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媒介的變革使得當代社會的媒介不僅僅局限于報紙、廣播和電視等我們身邊的大眾傳媒,同時又延展到了許多個人化或小眾化的新媒介。相對于大眾傳媒在構建公共領域時的局限性而言,網絡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推動,使得互聯網可能成為實現公眾討論和參與政治討論的新平臺,也使得我們的公共領域逐步得以建構起來。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認為,依據我國目前的現狀,網絡傳播并不能夠承擔起構建公共領域的重任。
一、從新媒體事件看網絡公共領域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指的是“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其特點是:無視地位;質疑公眾關注的新領域;具有一種包容性原則。①現在為學者所廣泛認可的是被延展開的廣義的公共領域,即一切文明社會可能生發出的社會空間,開始出現以文化教化、觀念傳播和理性論辯等人與人之間的作用形式來整合社會,而不是單純依靠物理強制力達到目的的社會活動。②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媒體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其具有公共領域存在的空間,同時也為公共領域的形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新媒體事件目前學界尚未進行明確界定,這里暫且把它認定為“由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引發,或者因新媒體的參與傳播,而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新聞事件。”相較于大眾傳媒事件,新媒體事件的傳播速度更快,大眾參與度更高,社會影響也更強烈。
2003年被稱為是中國的網絡輿論年,從SARS時期開始,后來又不斷有一些影響很大的新聞事件:虐貓事件、清華學生硫酸潑熊事件、孫志剛事件、寶馬車肇事案、西北大學反日事件……直至近兩年的躲貓貓事件、“艷照門”,杭州飆車案、“李剛門”……在這些新媒體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問題的呈現無論是源于網絡的爆料還是媒體的議程設置,只要是具有強烈的爭議性、沖突性和敏感性的議題,以及觸及公共管理和政策制度缺失的議題,一旦得到民眾的高度關注,關于此類事件的觀點就會在大范圍的網民中傳播開來。實際上,這些事件絕大多數人并沒有親身經歷,最早都是通過網絡傳播來了解相關信息,而這些事件正是經過媒體的呈現而最終獲得了空前的影響力。
這也說明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媒體為公眾話語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同時也促進了公共問題的解決,維護了公共利益。網絡的公共領域空間更自由,更開放,這或許就是建構網絡公共領域的現實意義所在。
什么是網絡公共領域?網絡作為一個公共意見的平臺和空間,從信息渠道和參與角度看,BBS、微博、博客、跟帖、人肉搜索等,都是網絡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廣泛的說,網絡媒體也可能成為公共領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奧一網的任天陽曾經提出過“網絡問政”的議題,這是我國政治生態環境下的一種特殊的政治協商,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網絡公共領域的建構方式,它以網絡為平臺,后來開辟了“網絡問政”的頻道。這就使網絡所構建的公共領域空間的意義向哈貝馬斯一直所推崇的理想的公共領域的內涵又前進了一步。
從上述所列個案來看,網絡公共領域的建構似乎顯得比較成熟。但事實上,個案僅僅顯示了整體的某些特點,我們并不能從個案去判斷我國網絡媒體公共領域建構的全部情況。整體來看,網絡公共領域的建構尚存在很多問題。
二、網絡公共領域現存的弊端
新物權法頒布后,“史上最牛釘子戶”獲得了各大門戶網站的特別關注,隨著事件的發展,網絡媒體并沒有將報道的重點放在當地政府部門如何協調和處理問題上,而是將釘子戶的一舉一動作為網絡爆料大肆渲染,這就引起事件向圍觀看熱鬧的方向發展,使這一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社會事件娛樂化。這顯示了網絡公共領域的重要弊端之一——“娛樂化傾向”。
如今,博客、跟帖以及很多網友的評論與言說都是一些娛樂化的表達。娛樂化的表達給予了參與者很多帶來快感的信息,但是這些娛樂化的表達與哈貝馬斯所指的公共領域完全背道而馳,對于推動民主政治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曾經在網上引起轟動的“哈爾濱警察打人事件”,起初因信息不夠通暢和信息量不足,這一事件在網上被炒成“六名警察圍毆致死一大學生”,引起民眾的譴責,一時網絡中流言四起。隨著案件發生錄像在網絡上的公布,真相逐步浮出水面,網民的討論才逐漸回歸到理性的軌道上來。這一事件正反映了網絡公共領域的非理性化傾向。
公共領域的精髓在于其批判性,這里的批判是指公眾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之下,基于“公”的目的而進行的交往過程,是在理性的層面上參與討論,并以此形成對公共事務的一致性意見。③針對現在的網絡媒體受眾與參與者這一群體,知識精英分子所占比例實則少之又少,總體素質良莠不齊,理性的討論自然也是匱乏的。筆者認為,那些充斥在網絡空間內的非理性言論正在侵蝕著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
網絡公共領域存在的弊端還有很多。哈貝馬斯曾指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混同是一種偽公共領域。以博客為例,很多人認為博客作為一個公共交流的空間,理所當然屬于網絡公共領域。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人把自己的生活瑣事和花邊新聞寫成了網絡日志,在網上大肆渲染流傳開來,把私人領域帶進了公共領域。結果網民們被新奇古怪之事吸引,逐漸忘記了有關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社會問題,公共領域對權力的監督與批判也逐步被消減。那么博客到底是不是公共領域呢?從技術層面說,它提供了建構網絡公共領域的空間,有了建構公共領域的可能性,關鍵在于如何去使用它。時政類的博客、新聞類的博客等和公共領域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因此,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可一概而論。
三、網絡傳播時代的公共領域建構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的建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公共領域必須具有公共性,即超黨派,實在政治權力之外建構平等的討論空間;第二是參與者必須能運用自己的理性獨立表達自己意愿,并廣泛參與公共事務;三是公眾所討論的是公共政治問題。可見,這一領域的形成對場所和參與者均有要求。④
就網絡而言,公共領域要求公共性,就要求網絡空間是一個可以充分交流與溝通的地方,但因我們的自由度有限,交流的場所缺乏等,所以這方面網絡公共領域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公共領域要求網民要具有獨立的人格,能夠理性地討論公共問題。例如要實行的網絡實名制,大多網民反對,他們認為虛擬還是真實、匿名還是實名并不影響個人觀點的表達和公開討論。但從另一角度看,當一個人不敢公開自己真實身份時,那他的言論很有可能是非理性的,就會消解公共領域。此外,論壇、博客等等網絡空間關于公共政治問題的討論少之又少,公共領域所富有的人文主義內涵和啟蒙精神的批判以及自由討論并達成共識,在網絡上表現得還很不充分,太多的“偽公共領域”填滿了網絡。
因此,理想的網絡公共領域的建構任重而道遠。就社會現狀來講,構建理想的公共領域,網絡媒體無疑是最好的突破口。在網絡議題中,一些“偽議題”缺乏理性和批判精神,因此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深化公共領域的前提,市民社會的建構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而現狀是沒有一個發育完整的市民社會,缺乏有良好素養和獨立思想的知識精英在網絡媒體引導公共領域建構中發揮作用。⑤筆者認為,“網絡問政”是促進網絡公共領域良性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一部分知識精英對有關政治問題的意見表達,帶領網絡中理性論證的潮流,建構一種理性批判的網絡環境,引導大家積極參與公共議題。
總之,網絡時代,媒體更應及時有效地傳播真實信息,利用技術和輿論優勢客觀公正地報道公共事件。同時,每個公民也應提高自身修養,凈化網絡環境,在網絡公共領域的構建過程中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①[德]尤根哈貝馬斯 著,曹衛東 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②彭立群,《論廣義公共領域的內涵、類型和價值——對哈貝馬斯公共領域概念進行擴展的一種嘗試》,《學術界》,2008(4)
③陳驍,《網絡公共領域的存在性探討》,《新聞界》,2006(5)
④彭壘,《中國近代報刊公共領域形成的首次成功嘗試——鄒韜奮和〈生活〉、〈大眾生活〉的信箱欄目》,《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
⑤趙桂花,《“新媒體事件”與傳媒公共性》,《新聞愛好者》,2010(5)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