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繼榮 朱梅福
【摘要】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代表著社會的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本文以醫德規范破題,從醫德是生產力、醫德是文化力和醫德是發展力三個方面,論述了醫德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指出醫德是民生工程的基石,醫德修煉與醫德教育、醫德評價相輔相成,是醫務人員養成良好醫德品質和實現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道德;醫德;規范;生產力;文化力;發展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的“七一”重要講話中講到使用人的時候,特別強調要把“德放在首要位置”,指出“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道德隨人類社會發展而發展,它就像空氣,彌漫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在現實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作為現實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不管你是自覺不自覺,愿意不愿意,我們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它摩肩接踵,接受它的審視和拷問。
道德的發展有四個基本的原則:離不開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人,也即離不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馬克思在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后指出,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所謂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的提高,每個人能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根據這個原理,得知社會發展有三大基本“力”,即“生產力”、“文化力”和“發展力”。“生產力”、“文化力”和“發展力”是社會進步的三大標桿,是人類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所說的道德,將集中體現在這“三大基本力”上。
一、醫德規范哪些關系?
醫療衛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醫德不同于其他職業道德,它是直接與“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相聯系,它是規范和醫有關的所有人的行為準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醫德是民生工程的基石。
規范醫務人員與病人(家屬)的關系。醫務人員與病人的關系是醫德關系中主要的一個方面。醫療衛生工作必須為病人服務,醫務人員的最高職責就是與疾病、不衛生作斗爭,保護和增進人們身心健康,醫德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命的安危。古人說:“病家求醫,寄以生死”。說明醫務人員與病人這一關系是生死所寄,性命攸關的,它涉及千家萬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管著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影響面很廣。
規范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醫務人員之間的道德,是醫德關系中處理好醫務人員與病人、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個醫院,要形成優良的醫風、院風,就必須用醫德來協調醫務人員相互之間的關系,依靠各方面的團結協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整個工作有機統一、有節奏地、有成效地進行。醫院只有以高尚的醫德來協調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才能使醫療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才能獲得價值最大化。
規范醫務人員與社會的關系。醫德還表現在醫務人員與社會的關系上。現代醫療衛生已發展成為社會性的事業,社會功能已大大擴展和加強。醫院和醫務人員的道德觀念不僅要考慮到某一病人的利益,對某個病人負有道德責任,而且要顧及整個社會的利益,對社會和群體負有道德責任,使這兩方面達到統一。
每個醫務人員都必須在道德上懂得善惡、美丑、是非、榮辱,以及在情操、舉止等方面應有的品格素質,遵循高尚的醫德行為準則來協調上述幾方面的關系。
道德都有繼承性、自覺性等特點。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有:四維(禮、義、廉、恥)、五常(仁、義、禮、智、信)、四字(忠、孝、節、義)、三達(智、仁、勇)、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合稱“四維八德”。這是我們常說的傳統道德。
醫德的繼承性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繼承,二是實踐繼承。歷代醫家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優良的醫德傳統,并根據醫學科學的要求,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提煉,進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積極意義的醫德規范,這是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歷代醫家通過自己的實踐繼承,師傅帶徒弟,將那些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傳下來。
醫德的自覺性,不像法那樣具有強制性,通過國家專門機關保證其實施,而是靠社會輿論、習慣傳統、各種教育,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起作用的。信念、理想就是一種自覺的力量,它能促使醫務人員經常自覺地用醫德規范來檢點自己,進行自我評價,由此協調與病人、社會的關系。醫療衛生工作中如無菌操作、消毒隔離等道德責任的實現,很多場合都有賴于醫務人員醫德修養和實踐的自覺性。
二、醫德是什么?
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種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醫德就是有技術、講道德之人的靚麗舞臺。
醫生,是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技術群體,它受人尊重。也正因為這一點,人們對他們的要求更高。這不僅僅因為它服務的對象是人,因為它人命關天,還在于它得到了社會的豐厚回報。這里所說的豐厚回報,就包括“受人尊重、景仰”。作為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技術群體,醫生的道德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力量。
醫德是生產力。一個德藝雙馨的醫生,肯定是“門庭若市”;一個只有技術不講道德的醫生,可能會是“門可羅雀”。講道德的醫生,其醫德就是這個醫生的知名度、影響度、美譽度的“社會膨化劑”。某個醫生的技術和美譽,通過媒介的社會膨化,他就得到更多的機會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醫療效益也就提升。同時,這還是一個良性循環,在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的時候,他的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他的美譽也得到進一步膨化,那么,接著而來的就是醫療效益的顯著提升。假若缺失醫德,醫患關系緊張,病人懷疑醫生不負責、用假藥,醫生唯恐病人不付錢、故意拖,由此導致醫療糾紛,勢必影響醫療成效和成本。更不用說由于不負責任導致醫療事故,造成病人的生命財產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就直接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有了良好的醫德,必然會最大限度的避免這些,因此醫德就是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的生產力。
醫德是文化力。醫學是文化也是文明。醫療技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推動民族文化發展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它維護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使得某一種族得到健康發展,進而能讓民族文化得到創新,得到傳承;其次,良好的醫德是一種力量,它能在提高醫務工作者精神境界的同時,進一步弘揚民族的醫療技術,并讓它走出民族之藩,進而站在全人類的高度,維護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健康的人類在文明的引領下會彼此交流、交融、交匯,彼此團結向上,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也就進一步促進著世界文明。
醫德是發展力。為人民謀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醫療衛生工作是民生工程,它連著千家萬戶,是服務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偉大事業。假若醫生沒有良好的醫德,醫院就不會有良好的醫風,病人進了醫院,它不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勢必也就得不到社會的擁戴。醫療衛生工作能不能發展,如何發展,病人在醫院里,其權益有沒有保障,作為醫務工作者的靈魂,醫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潛能,因而它是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三、如何修煉醫德?
醫德修煉是指醫務人員在弘揚道德方面所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鍛煉和自我陶冶的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所達到的醫德境界。其目的是要使醫務人員逐漸達到較高的醫德境界。
醫德修煉與醫德教育、醫德評價相輔相成,是醫務人員養成良好醫德品質和實現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徑,是促進醫療衛生保健單位良好醫風形成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修煉醫德,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共產主義理想與我們活生生的現實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就是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實現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就是在促進世界文明,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實現人民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我們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民生工程建設,就是在最廣泛的保障人民的權益,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要使自己成為醫德高尚的醫務人員,就必須胸懷理想、堅定信念,這個理想信念就是積極爭做“生產力”、“文化力”和“發展力”參與者和促進者,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其次要自覺地將崇高理想內化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實踐準則,努力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醫生,選擇了醫學,也就意味著為社會進步承擔著更多的奉獻,只有牢固樹立這樣的理想和信念,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有大志、有境界、有智慧,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勇于奉獻、頑強奮斗,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工作狀態,創造最佳業績,實現幸福人生。
在社會轉型期,醫務人員同樣不可避免的要面對道德滑坡、信任危機、信仰缺失、沒有底線的尷尬局面。作為一個具備良好醫德的醫生,要不回避矛盾,不掩蓋矛盾,更不文過飾非;為了自己的理想,要堅定信念,力爭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三要堅持在實踐中進行修煉,保持真實的本我。醫德的真實不同于醫療的真實,如同藝術的真實不同生活的真實一樣,這應是“醫德”的本質規定。醫德不同于其他職業道德,它所關注和受惠的對象大多都是希望得到關愛甚至憐憫的“弱勢”群體。這個群體神經很脆弱,通常是經不住來自自身的“真實”的打擊。因此,醫德有時還要有點“善意的欺騙”。這種所謂欺騙,是出于善心,出于真心。這就要求一個醫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出于對生命的尊重,準確把握“真”與“實”的辯證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患者的直接影響,以“本我”精神做到時時處處事事為病人著想,讓醫德得到彰顯。
(作者單位:安徽醫科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