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青
歐美國家在美術教育改革中特別注重對學科本位的加強,對美術教育的組織和管理更趨向規范化和理性化。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美術教育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和調整。新課程標準強化了美術教育的人文色彩,提倡“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美術課堂教學是對廣大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主渠道,美術教師作為整個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如何在新課程教學改革活動中,讓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成為有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結合新課程教學探索實踐,我談談感想。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育的發展使我們逐漸認識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應充當“獨唱者”的角色,而應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教師要善于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因此教師要以“趣”引路,以“情”導航,以“導行”為主線,把傳統的“千人一面”的臨摹教學變為生動活潑的、以體現學生自我創作為主的教學模式。
處在成長期的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教師所采用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是豐富、生動、多樣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身的儀表美,而且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豐富,語言要親切,聲調要有抑揚,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能為下一步的組織教學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例如:在講《詩情畫意》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與畫意、音樂的旋律、節奏與繪畫的通感,讓學生利用通感充分感受到詩、畫、音樂中美與自由的境界。在講《漫畫創作》時,我打破常規,讓學生上臺表演,做一些鬼臉和動作,其他同學細心觀察,把握特征,進行創作。全體學生極其興奮,紛紛踴躍上臺表演。這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在第二課堂中講《國畫創作——山水》時,我采用特殊技法創作了幾幅范畫,并且在課堂中演示創作方法。例如:分別用潑墨、破墨、積墨法創作作品,那神奇的畫面給學生們以神秘和新鮮感。另外,我還經常通過講故事、師生共同表演等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增長知識,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并培養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欲望和能力。
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實踐,充當學生思維發展的啟迪者。
教師要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著手,以塑造學生完美品格和獨立人格為宗旨。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在于創新,而美術教育是激發創造性和獲取創造性表現能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就有藝術家搞創造性活動,“斯普托尼克打擊”曾震驚了美國,美國從1958年開始注重人的能力培養與人才的開發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開始注重美術教育中創造力的培養;李嵐清同志曾提出:“以藝術教育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事實證明,“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思維操作,產生大量的變異見解。
例如,在上《色彩與感情》一課時,我從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由于所穿衣服的顏色的不同,而使一天情緒的不斷變化的生動有趣的例子導入,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引發思考,為新課的展開做好了鋪墊。
又如在上《水彩風景畫——山水》一課時,我先問學生是否游覽過長江,游覽長江有什么感受,然后播放家鄉山水的風光錄像片,讓學生感受家鄉山水的美,使他們明白,原來自己就生活在這座美麗的城市里。再問:“作為句容人,難道你不想把自己家鄉的美景描繪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嗎?”這樣的導入使得學生躍躍欲試,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熱愛家鄉的真摯感情。
采用這樣的方式,既可以使學生主動思維,培養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又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善于實踐的心理品質。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也就有了表現的欲望與沖動。在學生的造型活動中,我尊重他們的個性,既可以選擇寫實的手法,又可以進行夸張、變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觀實際再現,也可按主觀意識表現。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思路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創造出風格各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三、本著“為促成學生發展而評價”的教育理念,充當學生個性創造的向導者。
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充分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美術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但由于學生個性存在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中會參差不齊,為了挖掘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及造型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鼓勵和引導,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張揚。即使作業畫得不好的同學,我們也要找出其閃光點。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不能用“干凈整齊”、“像不像”作為衡量的標準,否則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中的自由意識,我們的后代將是克隆的后代。沃爾特·迪斯尼小時候的經歷值得我們借鑒,他上小學時,曾把花朵畫成人臉,葉子畫成手,這神奇的幻想非但沒有得到稱贊,反而遭到了老師的一頓毒打,慶幸的是這并未讓小畫家夭折。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這樣的事不應再發生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說一句表揚的話,可以運用一些受學生們歡迎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評語,如:“你畫的線條真流暢!”“你這個地方畫得好極了!”“你用的色彩真漂亮!”或“你比老師畫得還好!”
有些作品可能是由于學生構圖造型能力的局限和某些個性因素使然,有些想象和抽象的作業可能畫面效果不是很好,但這些美術作業浸透了學生的各種思想情感,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創造,教師必須用孩子的眼光,充分理解和尊重他們,在看似幼稚雜亂的圖形和線條中發現他們的才華,體會他們的情感。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抱著一種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態度,耐心地運用恰當的評語表達自己的體會和對學生的期望,可以起到與學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學生也會樂于接受,因為他感到老師是真心幫助和尊重欣賞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學生們會因此受到鼓舞,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礎和積累經驗。
四、樹立勇于探索的精神,充當美術新課程改革研究的實踐者。
首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將學到的有關教育教學的研究成果通過應用、檢驗、發展,逐漸消化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和運用教育理論和別人的研究成果不能簡單照搬或挪用,必須根據現實條件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
其次,教師對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情況和取得的成績、不足要及時進行思考和研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結合新的教學觀點和教改理論,確定下一步的改進措施和實施方案,不斷實踐,不斷提高,不斷完善。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開發美術教育的課程資源,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聯的課程,特別是應拓展信息化資源交流渠道,引導學生自己獲取美術信息,了解美術課改動態,開展各種美術交流活動。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國美術教育,2002,(3).
[2]從教師“專業化”角度談美術教師的行動研究.中國美術教育,2002,(2).
[3]陳安福.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