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杰
歷史教學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課程改革更是賦予了歷史學科“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須提倡“自主、探索、研究性”的學習,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教育的必然規律,學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從歷史學科的學科特性出發,強調自主研究性學習,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健全的人格,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創新型人才,這是歷史學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鑒于此,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應該成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更新教學理念,充分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拋棄原來的教師包辦一切的教學模式,大力宣傳倡導自主學習,向學生講解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鼓勵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自學經驗,這樣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有利于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這對于獲取知識、培養個性、增強能力、提高成績等方面也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要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自主學習,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出專門的時間和教學環節,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得以真正的實現。
其次,選擇適當的自學方法,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要自學、會自學。遵循學生自學與教師講授緊密聯系的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時,應根據課本知識、教學實際和學生自學能力的真實水平,選擇簡便易行、靈活多樣的自學方法,讓學生做起來難度不大而有趣,費時不多而收獲大。這樣學生就樂于自學、精于自學。
再次,教師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全程監控,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樣既便于教師了解、搜集和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的詳細信息,以改進教學方法,又有利于督促學生的學習,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既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與學生共同解決這些問題,又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表現對學生作出恰當的評價。
最后,指導學生進行自學成果總結。學生在完成某一階段的(可以是某一子目、某一堂課或某一小節,內容不宜太多,時間不宜太長)自主學習后,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及時組織學生交流,肯定學生自主學習的成績,總結經驗,擴大自主學習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確使自己處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贏得在學習中的主動權,并感到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覺性、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等都有所提高,既有了學習的興趣,又有了學好歷史這門課的自信心,這樣就有利于學習成績的進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積極大膽探索自主學習的新模式
在新課標理念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學實踐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探索適合高中歷史教學特點、高效實用、符合教學規律及新課標理念的教學模式,是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迫切任務。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大膽改革,同時也需要在具體做法上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探索。
(一)立足教材,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自學習慣。
歷史教材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高中歷史學習中最重要的資料,更是考評高中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權威依據。因此,自主學習必須立足于教材,從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開始,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相關的資料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利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這就要求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教材編排及知識難易情況、學生的實際、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等選擇不同的閱讀自學的方法,這里介紹以下兩種方法。
1.“提綱式”閱讀法
對時間跨度大、教材容量多,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自學掌握,可采用“提綱式”閱讀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知識要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自學難度的目的。如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節,就可以列出這樣自學的提綱:(1)列舉出1931年到抗戰結束時日軍侵華的主要事件;(2)列舉日軍在侵略中國時所犯下的罪行;(3)列舉中國各階層的抗日救亡運動;(4)歸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5)比較抗戰全面爆發后,國共兩黨在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上的表現;(6)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采用“提綱式”閱讀法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抓住教材重點,理清思路,帶著目標看書,并達到一定的要求,然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最后由在教師指導下形成正確的結論。這樣,課堂上學生就能真正地動起來,學生主動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
2.“習題式”閱讀法
所謂“習題式”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教材知識轉化為習題,讓學生帶著習題去看書自學,邊閱讀邊做習題。它適合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難點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也適用于復習。采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自學時,選編習題很重要,要求選編的習題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習題中顯示出來,而且題目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啟發性,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難度適中,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
立足于教材,建立在自學和課堂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模式,把閱讀作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并反復堅持,不斷改進,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做到符合教學規律和新課標要求,達到全面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在活動中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課堂教學受相應的規則限定,通常比較枯燥單調,歷史教學尤其如此。所以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多角度、多層面展開一些活動,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比如,可以有機地創設情境,編制歷史小報,撰寫歷史論文,進行角色體驗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要我們遵循新課標理念,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探索研究,就一定能夠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成果,交給學生一把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給學生一個樂于自主學習的寬松環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樂趣中健康成長。